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和我军相爱相杀?到军博揭开美国“空中小妖”的面纱(上)

2022-11-29 17:05:06

到军博揭开“空中小妖”的面纱(上)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楼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各型战机,从前些日子贴着台岛耍酷的老轰-6,到罕见的歼-8实验机,每一架都有自己的故事。当然,也少不了那些可爱的战利品。

比如,进门右侧展台的这架美军喷气式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和它的同类,当年曾和我军长时间相爱相杀——相杀可以理解,你跑到我们家偷窥,不给你一下你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这相爱从何谈起?原来,这种在美国编号BQM-147的飞机,在落入我军手中后,也曾被军工专家们看得跟新娘子似的,为我国的无人机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呢。

怎么做出的贡献?它的技术先进呗。

应该说,今天航空作战中很多非常时髦的无人机,都可以算是它的后辈。

一辆坚盔厚甲的坦克在公路上高速行进,却不知自己早已被高空的无人机锁定,在操纵员的地面操作之下,具有察打一体作战能力的无人机悄然投下反坦克导弹,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不归路。

这几乎是乌克兰战场每天都在上演的剧情,不过,这种看似先进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其实美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尝试过。

上个世纪40年代,美军开发的GB系列可操纵滑翔炸弹,可说是自杀式无人机的鼻祖,它的最后型号可以用一个类似电视的屏幕进行控制,对德军在科隆的阵地发动了一百多次攻击。

当时各国空军都努力开发类似装备,不过由于技术限制,成功案例不多,反而颇有损失,比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哥哥小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在试验一种大型无人轰炸机时于1944年遇难。

这架被放在军博当展品的无人机,是美国瑞安公司的产品,最初是1951年开发用来做靶机的,绰号“火蜂”。1958年,美国空军与瑞安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用于大幅改进第二代火蜂,1960年开始被改进充当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代号“萤火虫”,主要是看重其高空性能,准备用来代替在防空导弹威胁下日益危险的载人U2侦察机去送死,新一代无人机机身更大,机翼更长,特别是尖鼻子下的半圆型进气口,与第一代火蜂的圆形进气口形成鲜明对比。它在1963年正式投入使用,包括对我国进行高空侦察都是此后的事情。

早期的“火蜂”,注意其进气道与我军缴获的型号不同。

就是在这个阶段,美国空军开始研究这种无人驾驶的玩意儿能不能用在战斗中,也就是尝试让它担任察打一体的工作。真正有价值的试验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美军用F-4“鬼怪”战斗机和改进型的“火蜂”进行了一系列空战试验。

尽管“鬼怪”战斗机可以称为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中的佼佼者,而且“火蜂”没有任何武器装备,但这样不公平的战斗中“鬼怪”却被折腾得很惨——“火蜂”可以轻易做出7个过载的机动,而有人驾驶的“鬼怪”如果这么干,飞行员会把睾丸甩出来。这样一来,“鬼怪”很难锁定目标,而“火蜂”经常会窜到对手的背后形成追尾态势。

“火蜂”和“鬼怪”的搏斗,注意其进气口已经被改进了。

有感于无人机这么强的战斗力,后来美军开发过一系列“火蜂”无人机的改进型,把它变成各种武器的搭载平台,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察打一体无人机。

在约翰·肯尼迪担任美国总统的时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哥哥死于无人机试验,这位堪称英明的帅哥却不怎么支持“火蜂”项目,直到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卫·安德森少校驾驶的U-2飞机被苏制SA-2导弹给打下来,这才如梦方醒,重新审视无人机的价值——至少用它们去做侦察,即便被打下来,因为没有飞行员的损失,美国舆论不会让总统先生太难堪。

果然,美国的这种无人侦察机在中国先后被击落了17次,但除了每次美军内部的一惊一乍之外,社会舆论对此反响远不如鲍里斯驾驶U-2被击落后那样强烈。

1961年5月,美军一架U-2侦察机在苏联斯维尔德洛夫工业区上空被击落,飞行员鲍尔斯被俘并承认了入侵苏联领空的罪行,美国在国际舆论中极为尴尬。

使用“火蜂”或“萤火虫”倒是不用担心它们胡乱张口,但结果就是给中国的博物馆送来了这样珍贵的展品。

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这架飞机其实十分诡异,有些零件是反着装上去的。

看不出来吗?机翼就是。

实际上,在早年这架飞机放在室外的时候,来参观的航空专家就觉得它的翅膀很别扭——这是上下颠倒了啊!

都摔成这样了,还能辨认得出来?

其实从“空难”的角度来看,这架飞机不算摔得太厉害的,正常情况下如果是从它飞行的高度——一万七八千米掉下来,估计会碎成片片的。根据其破坏情况分析,它应该是被击中后失去了动力,但是进入了飘飞状态,所以落地的时候速度不是太快,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至少没有摔散架,机翼也比较完好,这才能让人看出来上下是反着装的。

这架被击落的美国“火蜂”系列无人机属于其中期型号,它的翼面上有一道翼刀,是个明显的特征。

在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机翼上,多可以见到一种类似弯刀的结构,这就是翼刀。

空中战斗早已超越冷兵器时代,这种刀当然不是用来和对方拼马刀的,而是为了在高速飞行中对付从翼根流向翼尖的空气附面层——这属于空气动力学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找专业资料理解其工作原理。

“火蜂”改进型也采用了翼刀的设计,但在军博缴获的这架飞机的机翼上,从上方却看不到翼刀的痕迹。

那么,是不是它属于“火蜂”早期型号,也就是根本不带翼刀呢?

细看,原来翼刀是朝下的。

翼刀都是放在上翼面的,放在下面当然没有效果,那么,军博的专家是弄错了嘛?当然不是,在飞机刚到军博的时候,我们便是把机翼正确拼接的,现在这么拼自有道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