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冯玉祥和小女是怎么死在苏联胜利号上的?他死后,幸存子女怎样了

2022-07-26 17:05:01

1948年7月31日,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带着全家登上了苏联“胜利号”豪华游轮,他的目的地是回国,可这艘游轮起点站是美国,终点站是苏联(现乌克兰)敖德萨。

冯玉祥选择绕道的原因是:他害怕他的宿敌,在他归途中,设下阴险狠毒的陷阱。他显然想不到,他经多方考虑选择的路线,竟是一次死亡之旅。

离开美国前夕,他写的《告别留美侨胞书》被刊登在了报纸上,他登上游轮当日,同样出自他手的《告别美国人士书》见报。在这篇文章中,他写道:

“今天,大多数的美国人士对于南京政权之必倒,和中国人民之最后胜利,都已经没有什么怀疑了。我现在回国去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而在更早之前,被蒋介石随意找个“考察水利”由头,放逐到美国的“水利特使”冯玉祥,一直在和老蒋对着干:他一面反对内战,一面反对美国势力援助老蒋。他还在美国《民族报》上发表了《我为什么与蒋介石决裂》的文章。


冯玉祥与蒋介石

冯玉祥还公开指责美国官员说:

“你们不惜大量的美元做血浆,注进南京政府这具已经奄奄一息的腐烂躯体,希望能出现起死回生的奇迹,这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冯玉祥的作用下,美国拨款委员会把国会已经通过的拨款六千万美元,一个折扣打成了一千多万美元。

冯玉祥还组织成立了“旅美中国和平民众联盟”,这个迅速发展成两百多会员的组织,成了一支强大的民主统一战线队伍。

也因为此,冯玉祥担心自己遭到蒋介石派出的特务暗杀。对于生死,他早已看得很淡然,因为一生八次倒戈的缘故,他的宿敌很多,要他命的人也很多。因为清楚自己的脑袋时刻被别在裤腰带上,他一生曾5次立遗嘱。

冯玉祥最后一次立遗嘱是在他登上胜利号邮轮前5个月,他在遗嘱开篇写道:

“蒋派出的特务很多,他们一定要用种种卑劣手段对付我,因此我把我的遗嘱预先写好,免得我死后人们毫无办法或是莫名其妙。”

从遗嘱来看,冯玉祥早已认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他定然知道:这趟回国,是一次冒险之旅。

可即便对旅程有警戒,他此刻的心里依旧满是欣喜,中共中央着手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消息,让他振奋不已。

“胜利号”是首屈一指的豪华游轮,冯玉祥住的头等舱条件尤其好。他和家人及随行人员住了四套包间,他和妻子李德全住舱的对面,住着女儿冯颖达和冯晓达,另一个住舱住着长女冯理达夫妇;理达夫妇对面则住着赖秘书和儿子冯洪达。

此时,长女冯理达23岁,冯颖达的冯晓达分别是20岁和19岁,幼子冯洪达18岁。他们均是青春正盛的模样,洪达身材健壮,颖达妩媚动人,理达英姿飒爽……


自左至右:冯洪达、冯理达、冯颖达、冯晓达

头等舱的外面,是宽阔的甲板,其他三层客舱的外面,则是广阔的大海。

相比其他客舱,头等舱私密性更好,可这也将成为危难时刻的致命弱点。这点,冯玉祥显然也没想到。

一路上,冯玉祥的心情都格外舒畅,欣赏海景时,他还感叹说:

“要不是自己亲眼看见,真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这种景致。”

美好动人的景致,往往会让人的心灵深处激起一种想要拥抱一切的其他感情。生性严肃、从不在子女面前表露夫妻之情的他,竟一反往常,经常深情地搂住夫人的肩膀,和她一起凝视大海。

一次,和夫人相拥看海景时,他感慨地道:

“我这次回去以后,要做个小学生,一切从头做起。过去,我也是有很多错误的,每次想起这些,自己都惭愧痛心。我还有信心重新开始!”

说完后,他又转身对孩子们说:

“你们几个孩子,还没有走上社会,爸爸希望你们努力读书,增长知识,做有志气的人,有出息的人。今后都成为对民众,对社会有用的人。”

也因为心情好,冯玉祥不仅常和妻子、儿女们聊起自己以前的事,还记日记、写诗,他一生的最后一首诗《小燕》就是在此间完成。


冯玉祥与李德全

8月12日,冯玉祥在头等舱写完了他一生的最后一封长信。两天前,胜利号横穿大西洋,进入了直布罗陀海峡;17日,游轮驶抵埃及北岸的亚历山大港。靠好码头后,他发现:有一艘国民党军舰紧靠胜利号停着。

冯玉祥和家人顿时紧张起来,此间,为了避免意外,他足不出舱,夫人和孩子们也都“非不得已不出舱”。

期间,冯玉祥设法拿到了些报纸,翻阅时,他忽然在一份美国报纸上看到了一段关于他的消息,标题是“冯玉祥跑了”。

看到这份报纸后,冯玉祥和家人更加小心了。

8月21日,即冯玉祥遭难前10天,“胜利号”重新起航,开往苏联黑海东岸的高加索海口巴统。在巴统,将有三千名新上船的乘客在那里登岸。

几天后,客轮抵达巴统,三千归客尽去。巴统地方官员上船向冯玉祥夫妇表达问候和欢迎。交谈中,他们建议:若将军坐船疲累,可由此地改乘火车去敖德萨。

冯玉祥听了后有所动,可一想到“胜利号”此时离终点已只剩两天海程,再换火车还得花钱另买票,他放弃了他们的建议。

冯玉祥并不知道:自己放弃的这个建议,将是他此生最大的失误。事后,家人每每回忆起这段事,都追悔莫及。

冯玉祥和家人都知道:临时改变行程,对于他们而言,会更加安全。可冯玉祥是个非常节俭的人,凡是需要花费的环节,他都会使劲“扣”。也因为这个特性,生前以俭朴出名的他,在国民党中显得格格不入,周围人甚至因此骂他“伪君子”。

也因为太节俭,北伐时期,他招待蒋介石时,还让蒋介石生了一次大气。原来,他招待老蒋的菜谱竟是“馒头、猪肉炖白菜和小米粥”。蒋介石吃完那顿饭脸都绿了,他觉得冯玉祥是看不起他。可冯玉祥却很委屈,自己平常待客,都是这样的啊!

同样因为节俭,在巴统登陆去一家餐馆吃了一顿饭后,冯玉祥看着账单啧啧地叹道:“这,这都相当于三十多美金了,这苏联食品怎么这么贵啊!”他竟为此,生了好大的气。

人的性格,往往就是自己的命运。冯玉祥的生性节俭,也终为他的不幸遭遇埋下了伏笔。


冯玉祥

“胜利号”在巴统停靠一周左右后,重新拔锚横渡黑海,向终点敖德萨驶去。

8月31日,即冯玉祥遭难前1天,船上的无线电播报了苏联中央政治局委员日丹诺夫逝世的消息。9月1日,即冯玉祥遇难当天,全船为日丹诺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后,船长对旅客们说:

“明天就要到敖德萨了,大家经过一个月的海上长途旅行,一定都感到疲劳了,建议午饭后各自回舱,收拾东西,好好休整,为明天的下船做准备。”

午饭后,旅客们果然都各自回舱收拾了。游轮上的各游艺室的门,也都锁上了,平日热闹的船上,出奇地静。冯玉祥感觉到了这种“出奇静”,但他并未太在意,他想:大概是因为刚办了追悼大会,加上船要抵达终点了,船上才如此安静吧。

颖达和晓达饭后并没有回自己的住舱休息,她们进了父母的舱室,房门没有关死,露出了一道缝。李德全开始动手收拾东西,她略肥胖的身躯在姐妹俩跟前晃来晃去。

“妈妈,您不用急着收拾,等会儿我们就干了,您休息会吧!”晓达对妈妈说。“小零碎先归拢一下,省得到时候忙。你们坐那儿陪爸爸说会儿话吧!”李德全安抚地看了晓达一眼后说道。

颖达和晓达平日最听妈妈的话,她们坐到父亲身边,听父亲絮叨。冯玉祥兴致很高,他滔滔不绝地和她们讲起了他在1926年访问苏联的事儿了。

冯玉祥一边说着,一边还将苏联和美国的两种社会制度做了比较,说明两个国家在性质上完全不同。末了他还语重心长地道:

“要是论起生活条件来,苏联还是赶不上美国的,你们要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好适应新的环境。”

颖达和晓达此时的心里,全是对新的国度的新奇、兴奋和快乐。


冯玉祥与家人合影

当日,她们父女仨聊得正起劲时,晓达突然看到门缝里有烟雾涌入,“着火啦!”晓达惊呼着一下从沙发上蹦起来,第一个向外面跑去……

反应过来的颖达也赶忙朝外跑,刚进过道,一股灼热的空气就使她感到被烧的剧痛。疼痛没有让她害怕,却让她想起:自己的四姐理达还不知道着火了。她缩步急回身,向理达房间的方向跑去。

颖达并没有想到父亲,毕竟,在她的印象里:父亲一直是保护他们的人。就在颖达和晓达跑出去的当口,冯玉祥本能地跳下床,离开房间向过道走去。离开时,他还提起了随身的一只小箱子。

李德全见状,赶紧抓起丈夫的大衣,紧跟在女儿们、丈夫后面。过道已经不安全了,跑向过道的晓达、冯玉祥夫妇都面临危险:浓烟迅速充塞了过道,漆黑的过道瞬间充满了一氧化碳的热浪。

一氧化碳比空气轻,会往上飘,这也意味着:此时最容易中毒倒下的,恰恰是身高一米九二的冯玉祥。

果然,仅仅走了数步,他就因中毒而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声,李德全想去救丈夫,可火舌舐着她的全身,浓烟使她窒息得说不出一个字,她不得不跌跌撞撞回到了房间,倒在了沙发上。

李德全倒下后,脑子里最后的一闪念是:“就这样完了……”随即,她失去了知觉。

唯一没有跑向过道的颖达冲进了姐姐理达的房间,一进门她便大喊:“着火了!”理达和丈夫惊恐地看着满脸烟污火燎的颖达,他们还没来得及反应,颖达便转身往外跑去。

理达愣了两秒后,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并追上几步,一把把颖达拖了回来,紧紧把门关上了。“赶紧从窗户出去!”理达边说着,边和丈夫托起颖达,把她塞了出去,颖达跌落在甲板上,昏过去不省人事。

理达和丈夫相继从窗户爬出,到了甲板上,他们暂时安全了。

同一时间里,洪达和赖秘书也迅速跳窗到了甲板上。洪达跳出舱后,第一反应是朝着父母的住舱跑去,他心里清楚:大事不好了。


冯玉祥夫妇与家人合影

理达看到狂奔的弟弟后大喊:“快去看看爸爸妈妈!”洪达赶到父母舱外后拼命呼喊,可里头却没有任何动静。情急之下,洪达开始用拳头疯狂砸玻璃,可头等舱的玻璃是多厚实啊,可怜他皮开肉绽,血涌如注,玻璃却连道缝也没裂。

“快去找斧子!”洪达对着赶来的姐夫罗元铮吼道,他已什么都不顾了,继续用拳奋力击打玻璃,理达也哭喊着使劲捶着舱壁。

元铮找来斧头后,洪达夺过向窗户劈去,玻璃哗啦碎了,他顾不得蹦开的玻璃碴子直接往里钻。元铮一把拖住他道:“我进去!”洪达推开姐夫钻了进去,玻璃碴嵌进他的肉里。

洪达在浓烟弥漫的舱里摸到了他的妈妈,他费了猛劲把她抱到了窗口,理达和元铮哭着接住了母亲。母亲,终于得救。

探头在外边喘了几口大气后,洪达拿着元铮找到的消防器,再度冲进了浓烟,因为耗费了太大的体力,加上舱内全是有毒气体,他找到父亲时,自己也已经快不行了。

洪达拼了命把父亲翻过来,试图把他抱起来,可父亲实在太重了,尝试了几次后,他都失败了。他只能用力摇晃父亲,希望他能奇迹般地醒来。哭着摇晃父亲数次后,他终于绝望地趴倒在父亲身上。

洪达和冯玉祥最终是被四个苏联消防员救出的,因为冯玉祥体型太大,出舱时,他们不得不用斧头对窗框横劈竖砍。


冯洪达

他们出舱时,船医检查后确定:冯玉祥的瞳孔已经扩散了,脉搏也已找不到。威名赫赫的冯玉祥将军,终因窒息过久与世长辞。同他一同遇难的,还有他那年仅18岁的女儿晓达。

当天,晓达因惊慌失措,一口气跑到了楼梯口,她并不知道:火灾发生时,楼梯口恰是火源中心。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无情的火焰就将她吞噬了。她没来得及发出一声呻吟,没有留下一声呼喊,就在短短几秒殒命。

冯家人找到她时,唯一可以辨认的,是一片她那天穿的花花料子衣服的残襟。

冯玉祥遇难那天,胜利号上还有两百多位旅客和多名船员遇难。

活下来的旅客,全部被接上了前来救援的军舰,胜利号最终是被拖着,驶向敖德萨……

船行至中途,一艘快艇驶来,从军舰上接走了伤势严重的李德全、颖达、洪达和几个苏联重伤员,他们直接被送到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一所疗养院。

而冯玉祥的遗体,则有理达、元铮、赖秘书护送着,继续前往敖德萨。

一开始,李德全并不知道丈夫和女儿已死,她是通过套话儿子洪达而得知真相。悲痛欲绝之际,她想到了寻死,支撑她活下去的:是丈夫生前的遗嘱。她知道:她得帮他完成遗愿。


冯玉祥遇难前一年留影

冯玉祥曾5次立遗嘱,每一个遗嘱的内容,李德全都倒背如流。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第五次留下遗嘱的后3条内容,因为那三条内容,正是关于他的身后事,和她和孩子们的:

“五、我没有什么东西,有几间房子,都交李德全夫人。六、我死后,最好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国内民主和平,真的联合政府成立了,那还是埋深六尺种树,不把我的肥料白白地完了,将来树长成,好给学校和图书馆做桌椅用。七、至于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

这其中的第六条,事关他的身后事,她必须为他做到。

一到莫斯科,李德全便将丈夫遗言的第六条内容告知了苏联当局。冯玉祥遗体抵达莫斯科机场,并举行了隆重迎灵仪式后,遗体便被送到火葬场进行了火化。

火化前,按照苏联陆军传统最高葬礼,举行了告别仪式。全程,李德全竟未掉一滴泪,简短回顾了丈夫的一生后,她望着丈夫的遗体和他最后道别:

“玉祥,你安息吧!有晓达陪着你在一起,我们更放心了。”

冯玉祥的遗体被火化后,李德全执意将他的骨灰带回了祖国,她想:丈夫是死于归国途中,我必须带他回国。

李德全回国后,于1949年3月提出:愿将丈夫的遗产和自己的财产捐献给国家,用来报答国家和人民。

1953年10月15日,冯玉祥将军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他位于泰山西山麓下修建的陵墓前隆重举行。

之所以选择泰山作为冯玉祥的安息地,是因为这个地方是冯玉祥当年探讨真理、锤炼革命意志,为继续前进而修整的地方。另一方面,他被葬于此地,也与他曾为泰山做出过贡献有关。

冯玉祥被葬于泰山陵墓的事实,也意味着他最后所留遗嘱中的第六条,即“死后焚成灰,扔到太平洋或埋深六尺种树,树给学校、图书馆做桌椅用”,未能被实现。


李德全在丈夫墓前

冯玉祥死后,他的子女遵照父亲“能自爱,有双手”的遗教,一个个依靠自己的奋斗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其中,冯玉祥与原配刘德贞所生儿子冯洪志,在美国创办了泰山工业公司。事业虽在美国,他却总是往祖国跑,且一直保留中国国籍。

因为一直谨记父亲“要平民化,要节俭”的嘱托,作为美国一家不小的公司总裁,冯洪志始终不住别墅,常居公寓中。在国内外重大场合,他常身着中山装或中式棉袄。

冯洪志曾誓言:“终身献身于民族国家事业”,1982年初,退休后的他,为自己规定了两项任务:

“第一,为促进祖国统一而尽心尽力;第二,为中国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而努力工作。”

长女冯理达留学美国和苏联,并获免疫学博士学位,现为着名免疫学家,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最着名的500名人》将她收入其中。

理达还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和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她还曾29次带队赴传染病疫区和地震灾区指导防疫治疗工作,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


冯玉祥长女冯理达(2008年辞世)

二女冯颖达留学归国后,进入清华大学工作。幼子冯洪达早年留苏后,曾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8年9月,他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冯玉祥曾为回国付出生命代价,而他的所有后人,如今都致力于为国家做贡献上。人说:身死,而精神不死。冯玉祥后人所为,已证明:其精神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