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汉武帝多有远见?1.5万公里远征打下一个战备省,让中国至今受益

2022-07-22 17:05:02

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封建时代最有武德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间段中国的疆域大为扩展,在西部一路扩展到了中亚地区。

而汉朝疆域扩展的基础是急速膨胀的武力,甚至当时的汉朝为了得到一个战备省,居然不惜派兵行进1.5万公里远征。


当时汉武帝远征的地方叫做大宛国,位置在现代乌兹别克斯坦的帕米尔高原西部地区。

而汉武帝远征大宛国的起因,和大宛国的马有关。

在张骞带回中亚的地图后,汉朝对于中亚一众国家的认知越来越深,于是汉武帝了解到了大宛国盛产好马。


要知道马在古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物资”,见识过马群奔腾的人,都会对那种场面的冲击力印象深刻。

可以说马就是冷兵器时代的坦克,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就是冷兵器时代的装甲集群,在没有空军的时代,步兵几乎没有挡住骑兵冲锋的可能。


当时汉朝最忌惮的心腹大患是匈奴,因为其军事实力很强。

而匈奴之所以这么强,是因为匈奴人全民皆兵,且人人自小骑马。

所以匈奴有着当时规模最大的骑兵部队,靠着这些骑兵匈奴能不断威胁汉朝的安全。

因此汉武帝对大宛国的好马相当看重,认为只要引进了这些好马,汉朝就能在军事力量上压制匈奴一头。


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大宛国,并带上千金以及一只由黄金铸造的“马”向大宛国国王求购好马。

然而大宛国国王因为喜爱好马,并不愿意售卖。汉朝使者见大宛国国王不从,直接指着对方的鼻子大骂,并击碎了金马的马头。

大宛国国王受此侮辱,直接下令斩杀了汉朝使者,并将财物私吞。


大宛国的行为直接捅了马蜂窝,汉武帝知道后大怒,下令远征大宛国。

当时大宛国距离汉朝首都西安的直线距离都有4000公里左右,加上绕路和一来一回,距离超过了1.5万公里。

如此遥远的距离自然称得上是兴师动众,因此当时朝中有不少人反对汉武帝远征。不过汉武帝已经下定了决心,所以汉军还是去了。


汉朝远征大宛国远征了两次,第一次是失败的。

当时西域有不少国家不允许汉军经过,所以汉军不得不一路打过去。能攻破一座城,汉军就能从中取得补给。如果一座城久攻不下,汉军就得绕路了。

所以汉军一路上连打带绕,再加上人吃马嚼,到大宛国后就只剩下几千士兵,自然攻不破大宛国。


于是汉军只得撤回来在敦煌过冬。

汉武帝在知道这件事后没有责备当时带兵的将领李广利,而是发动了全国总动员,准备从内地增兵,进行第二次远征。

有了第一次远征的失败,这一次朝堂上对于远征的反对更加激烈。

但汉武帝认为,如果汉军在第一次远征失败后放弃远征,西域诸国将不再臣服大汉,到时候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将进一步减弱。


可以说汉武帝是非常有远见的,知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道理。

因此汉武帝将当时激烈反对远征的大臣统统处死,并集结起了一支规模达10万人的远征军,以10万头牛、3万匹马和上万匹驴和骆驼用作后勤。

此次远征,汉军打得大宛国大败,直接将大宛国当时的国王处死,并扶持亲汉朝的大宛国贵族为新的国王。

于是大宛国直接成了汉朝的战备省,光是第二次远征班师就带回了几十匹顶尖好马,三千匹中等水平的马,有效改善了汉朝的马种。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地改良马种,在有了这些马后,汉朝骑兵的水平迅速提升。

虽然没有直接抹平汉朝和匈奴的骑兵差距,但差距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再加上后来马镫的出现,中原王朝才开始了大规模以骑兵和北方游牧抗衡的历史。


此外汉朝在远征大宛国后,获得的好处也让中国受益至今。

因为大宛国一战直接让中国掌控了西域的广大地区,而在陆权时代,中原王朝控制西域,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巨大的钱袋子,能通过向西的贸易源源不断赚取财富。


有了这一因素的影响,我国才能慢慢控制新疆这一带的地区。可以说现在的中国版图里有新疆地区,和汉朝以及之后的中原王朝控制西域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