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古代闹饥荒,灾民为何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捕鱼打猎?换你也不会吃

2023-11-08 17:05:02

在史籍中,关于饥荒的记载并不在少数,仅仅在史学家司马光所编写的《资治通鉴》里,关于“大饥荒”的记载就有41回,甚至发生“易子而食”,为什么古代闹饥荒,灾民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捕鱼打猎?换你也不会吃。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以部落群居,狩猎为生,并且要抵抗猛兽之类的动物,后来人类进步,创造了各种武器,并且进入了农业社会,开始种地耕作,而曾经的山林渐渐变成了农田,家家户户逐渐懂得驯养家禽。

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中国。众所周知,最初人类社会是母系社会,后来变成了父系社会,男性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明的发展,部落变成了国家,朝代更替,人类繁衍,沧海桑田,世界大地上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其变化并不是一星半点,人们大多也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且饰饲养家禽,猛兽等动物急剧从人类社会中退出。

为什么会发生饥荒?缘故有旱灾、洪灾、蝗灾等的发生,此时,并不是人们不愿去狩猎,而是并没有什么可以猎的了,至于捕鱼,这些灾祸的发生,同样殃及生活在池塘里、河里的鱼,旱灾使得河水枯竭,没有水也就没有鱼。

而且发生洪灾也无法捕鱼,更加严重的是洪灾发生后,紧跟着便是瘟疫,瘟疫爆发,饲养的家禽生病,在路边看到野鸡、野兔等,也是生了病死去的,如此以来,闹饥荒时,其实很难寻找到食物。

崇祯元年(1628年),明代官员马懋(mào)入陕调查饥荒形势,亲眼目睹了闹饥荒时百姓的生活,写了《备陈大饥疏》,里面记载:“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树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闹饥荒时,人们先是采草野果充饥,草和果子没了后便开始吃树皮,树皮没了后只能吃土充饥,最终去世。也因此,史上农民起义的事情并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