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秦桧后人考上状元,经过岳飞坟墓时作了两句诗,被后人称赞不已!

2024-04-09 17:05:49

转发自赵赵的期待

前言

在千百年的沧桑岁月中,秦桧作为南宋时期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后人竟有一位登上状元榜的佳绩。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状元经过岳飞坟墓时,居然挥洒了两句诗篇。秦桧后人的这番行为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寓意?

逆袭科举,一隅抢尽风光

1738年,23岁的秦大士中举。这一年,正值明末动乱之后,清朝国泰民安的乾隆盛世。秦大士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秦有伦是一名朝廷翰林。小秦大士从小就聪慧过人,10岁能诗善文,已经在本地颇有些名气。

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中举登科,光宗耀祖。如今,秦大士终于如愿以偿,在这一届科举中脱颖而出。这让整个家族沉浸在喜悦与荣耀中,毕竟,科举出身的士子可以说是最大的骄傲。对于年仅23岁就中举的秦大士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他志不在此,心中早已燃起当一代名臣的壮志。

家族血脉的荣耀与责任感,更加激发了秦大士读书深造的决心。他明白自己不仅要为个人而读,更要为家族谋划出路。

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定能中状元,超越祖上,成为一代文豪。母亲则希望他能清廉为官,匡扶社稷。而他自己,满怀许下为国效力的大志。于是,秦大士开始埋头苦读,日以继夜地钻研典籍,希望能在几年后重挫科举。

1747年,时值30岁的秦大士经过数年苦读,终于在这一年脱颖而出,高中举人。这使得秦大士再一次受到家族的褒扬,大家对他未来的期望又提高了一个级别。举人是进士科考试的门槛,能够高中已经实属不易。

如今秦家上下都在期待,秦大士能顺利跻身状元。而他自己内心的责任感与抱负,也随之水涨船高。他要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贡献全部心力,这已成为一种责任。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与期待下,他凭借潜心读书的决心负重前行,一步一步向自己的梦想迈进。

1748年,时值30岁的秦大士经过数年苦读,终于在这一年脱颖而出,高中状元,成为朝廷翰林。这一刻,秦家上下欢声雷动。

作为秦桧家族后人的秦大士,考中状元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大事。秦家祖上虽然世代书香,但始终没有大的建树。如今秦大士终于完成了祖上几代人的心愿,亦圆了自己当一代名臣的壮志。

而对秦大士而言,这也只是一个新的开端。担任翰林,是许多士子终生的梦想。而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一个踏脚石,迈向更高远的目标。因此,哪怕拥有了光耀门楣的头衔,秦大士依旧保持谦卑下苦功的心境,希望有朝一日为国尽责。这也为他后来在清廉政绩中不断深造,进入更高层次,打下基础。

面对皇帝质疑,机智应对自如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秦大士沉浸在荣耀中的时候,一道阴影向他压来——皇帝对他的身份起了疑心。按理说,像秦大士这样的高中状元,本应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但皇帝却对他的身世起了疑虑,担心他会是奸臣秦桧的后人。这一刻,秦大士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明白,皇帝的一点怀疑,就可能葬送自己官场的前程。自己该如何应对?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秦大士机智地回应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六个字,既表达了他对皇上的忠心,也巧妙地与秦桧拉开了距离。

皇上这才放下疑虑,正式任命秦大士为翰林院修撰。到此时,30岁的秦大士终于完成从一个书生到朝中大儒的蜕变,开始了他辉煌的仕途生涯。

当翰林修撰后,秦大士的任务加重了许多。他需要参与一些国家大政的制定,以儒家思想为国家决策提供指导。此前,他更多是将精力集中在科举及求学上,而如今身份的转换,要求他面对更加复杂的政治现实。在这种环境下,秦大士依然保持理论与现实的平衡,在许多重要场合为皇上决策出谋划策。这也使他渐渐得到皇帝的赏识,为他后来在朝廷崭露头角打下基础。

清廉从政,为国培养人才

担任翰林院修撰后,秦大士很快便通过自己的才干受到皇帝的赏识。他为政清廉,从不谋私利,深得民心。在很多重大事件中,他都能秉公执事,力主公道,因此渐渐得到重用,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

除了在朝中建树,秦大士的儒学造诣也日渐精进,以至于受命担任“经筵讲官”,即皇太子们的启蒙老师。在这个位置上,他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储备了巨大的财富。

在担任经筵讲官过程中,秦大士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学识与心血。他精心为几位皇太子制订儒学课程,让这些皇子从小在典籍中汲取养分。他不仅通过自身书法技艺写下最好版本的经书钞本供太子学习,更会结合具体政绩、道德品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启蒙教育。

其中,他尤为注重培养皇子们任人唯贤、艰苦朴素的品德,希望他们日后即位能成一代明君。也因此,这些皇太子日后在位期间,多有建树,其中嘉庆帝的中兴之治更是获得民心。这一切都得益于秦大士的辛勤教导和他的德行熏陶。

当担任科举主考官之时,秦大士更是秉公办事,严格规范程式,确保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在他的努力下,这一时期的科举像隔了几十年那样公正,没有任何舞弊之事发生。也因此,在秦大士主考的那几年里,清朝涌现出一大批政治新秀,使国力更加充沛有余。

当主考的这几年中,秦大士在科举章程的制订、考试过程的监督等各个环节都严格要求,丝毫不留空子。他不仅加大监考力度,严惩舞弊行为,还对一些考官提出异议,建立检举舞弊渠道。在策论和应试的打分上,他也十分细致严苛,力图筛选出真才实学的社会之才。

在这种严格规范的要求下,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为国家注入新鲜血液。一时间,清朝士风更加鼎盛,人才辈出,使得乾隆感慨自己得一秦大士,助自己选拔人才,国将兴旺矣。

面对家族历史,心怀独立之思

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秦大士内心的另一场较量也在进行。他怎能忘记自己复杂的家族渊源?他的先祖,便是南宋名臣,也是权倾朝野的奸相秦桧。每每想到这一点,秦大士的内心就涌起无尽的复杂情感。他既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欣慰和自豪,也深感家族历史的沉重。

这一点在他游览岳飞陵园时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他站在岳飞与秦桧的塑像前时,久久不能自己。他看着铜像上那文臣与武将的面庞,心中千头万绪。那一刻,他内心的独立之思达到了顶峰——血脉并非命运,我不必被家族历史所制约;我要以自己的双手,去续写这未完成的历史。

秦大士凝视着岳飞的铜像,追忆着当年金兵犯境,眼看江山沦陷的痛苦记忆。此时此刻,他身为忠臣后人的身份似乎更加沉重和尴尬。但他很快调整状态,转而审视起秦桧夫妇的塑像来。他在秦桧那张奸诈狡黠的面孔上看到自己祖上难辞其咎的历史,这份耻辱感使然他更加坚定为国尽忠的决心。

与此同时,他又想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政绩与成就,心中涌起无比欣慰与自豪。家族历史无法逃避,但自己已经与秦桧截然不同,成为一代忠良。这样的念头使得秦大士离开陵园时,内心充满斗志和力量,准备再接再厉,续写自己的政治生涯。

文艺之爱,超然世外

不仅在政场上成就斐然,秦大士的文采与艺术造诣也是当世罕见。他尤其善书法,能将字体写得飘逸生动,富有节奏美。这为他赢得了“神笔秦公”的美名,更让他的书法深受欢迎,以至于常常养家糊口。

此外,在绘画一道,秦大士也有独到的造诣。他擅长写意山水,尤其善于描绘竹子,笔力清新淡远,让人如入世外。正是文艺之趣,更添了一份人生的趣味,使得他在繁忙的政务中,得以超脱世俗之爱恨情仇,保持超然的心境。

秦大士的风格清新淡雅、飘逸生动。他平时最喜欢描绘一些自然景色,比如山川云海,又或是森林溪涧。这种意境深远的景色使他能超然物外,忘却政界的纷扰。

其中,他最拿手的就是写竹子了。华丽的竹叶,挺拔苍劲的竹竿,都能在他笔下活灵活现。看到这种笔力,就连乾隆都忍不住大加赞赏。这也使得秦大士的绘画深受欢迎,常常直接卖书画以赚取外快。

在文学创作上,秦大士也颇有建树。他早年便以诗词见长,后世传世的作品为数不少。这些作品多抒发他对家国的热爱之情,譬如他有一首《劝农》,就是直接写的勉励农民生产、丰衣足食的内容。这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浓浓书卷气,也增加了他本人的社会影响力。

这样,无论是政绩、学识,还是文艺修养,秦大士无一不精。文武双全的他不仅在朝廷受人欢迎,就是平民百姓也对他推崇备至、传为佳话。这也使得他的社会支持度居高不下,任何政令、举措都能得到民众拥护执行。在这样良好的社会基础上,他踏实进行各项清廉为政与改革措施,使其事半功倍。

结语:

当我们再回首观看这段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时,不禁为之折服——原来,连秦桧的子孙,也能成为一代宰辅!秦大士以超然的心境,超越了家族命运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