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明清时期的军事:周口地区的战乱

2023-04-28 17:04:13

明代,周口一带除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转战于此外,还有一些义军活动于此,社会时常处于动荡之中。

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顺天府(今北京)霸州爆发了刘六刘七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10余万人。刘六、刘七部赵燧、齐彦名等领导的义军曾活动于周口一带。

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刘六率义军袭上蔡,破项城,陷西华,进军扶沟,围城激战3日不克西去。义军攻克汝南,其部赵燧、邢老虎攻破商水县城,知县刘汉自缢未遂。十月,赵链率众进军扶沟,扶沟知县王廷华顽强抵抗,义军受阻,旋克西华县城,知县李景顽抗被杀。十月下旬,义军进至鹿邑县竹恺店(今属郸城县),地方势力武学、刘海、谢富、朱纯等与之交战,被义军首领马五尽斩。十一月,义军攻破沈丘,陈州指挥孙绍武及其侄、痒生孙琏皆战死,沈丘县丞杜斌、训导王良辅及其子王礼顽抗,被擒斩首。正德七年(1512年)春,义军刘惠、赵键等率部连克鹿邑、上蔡等6县。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七月,河南柘城师尚诏与王邦用等率众起义,攻克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发展到数万人,攻打宁陵、睢县不下,继而南下攻克柘城、鹿邑,而后挥戈西向,攻打太康。时太康无知县,义军抵杨庙,恰值开封同知萧明帮奉命来任知县,夜半到达太康城,立即部署城防。黎明,义军攻城,遭顽强抵抗,连攻3昼夜不克。遂转战攻克西华,进军扶沟,扶沟知县钱仕惶惶无计,断惠民桥拒之。师尚诏义军造桥渡,兵临城下,征集土车填塞沟堑,斩伐大树,架设浮桥猛攻,城将破时被何岑击退。之后义军转战鄢陵、西华、许昌、临颍等地,官军闻风而逃,朝廷震动。皇帝下令调精兵2万,由曹邦辅统领,分3路合围义军,王邦用突围被俘,师尚诏败走皖北,又走五河(今山东省莘县),十月间被捕牺牲(《明史?曹邦辅传》)。师尚诏起义40余天,破1府8县,杀死官军10余万人。

明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一日,睢陈道副使王延率部至鹿邑追剿山东王堂义军。嘉靖二年(1523年),王堂义军进人扶沟县境,被官军剿平。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扶沟有人讹传鄢陵北部的凤凰岗天仙庙被敕为行宫,男女争相前往捐输钱财,昼夜如市,高宠趁机起事,鄢陵知县前去镇压,没收所有捐输。高宠等人又准备在吕家潭聚众起事,被王益出卖告变,高宠杀死王益,率众骑突破尉氏,释放狱囚,夺取府库,后被官军所杀。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山东李邦彦聚众袭击扶沟县城,城中戒严。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春,颍州瓦店(今沈丘县老城南40里,今属新蔡县)饥民王自俭、冯玉举等人不堪封建统治压榨,揭竿起义,杀新蔡兵勇以示反抗。义军北至沈丘留虎集(今留福集),沈丘知县刘世光请陈州兵及抚院游击兵镇压,冯玉举等99人被俘,起义失败。

明泰昌元年(1620年)十二月,农民围攻沈丘。

战争不仅发生于城市,乡村破坏亦很严重。官军在战争中到处焚杀劫掠,胡作非为,社会为之残破。郑廉在《豫变纪略》卷2中论及崇祯六年(1633年)事说:“其渠帅有闯天王者,尤桀黠,所部最强,能合群贼而并将之。尝数支如雁行,或由许、洛趋南、汝,或由光、罗趋颍、毫、徐、泗、陈、蔡间,一岁尝再三过,过则焚杀无噍类,火光照数十里,昏夜如白昼,朝聚落而夕丘墟,一望皆是。而官军随其后,淫掠亦与流贼等,豫人苦之。故其时民间有贼梳兵篦之谣焉。盖梳、篦皆理发之器也,而篦则密于梳。梳犹有所遗,而篦则无所留也。意谓兵惨于贼也,疾之也。”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开州(今河南濮阳)人袁时中率义军万人攻打陈州,睢陈兵备道关永杰战带官军围剿,义军退去。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袁时中率义军攻打鹿邑县城,历8日未克。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安平寨(今属柘城)人王之屏、王之股、胡焙之等聚众起义。清顺治二年(1645年),王之屏被捕,其余义军仍据寨坚守。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睢陈道副使李芳蕴率军攻陷安平寨,起义失败。

清顺治十六年《项城县志》对明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变迁和社会动乱情况作了生动描述和评论:“盛衰岂不以时哉?虽日天运,盖亦有人事焉。当明神宗时,政尚宽大,海宁恬熙,鸡犬桑麻,到处殷盛。不幸光宗龙驭,逮天启幼冲,逆珰用事,太阿倒置,国家元气尽漓。延至崇祯末祀,夏屋已倾,势难木支。流氛燎原,盘踞中州,遂为一大战场。焚杀掳掠十余载,谓民生尚有体乎?今地方村镇关梁等处,虽仍故名,然率瓦砾丘墟。青遴昼出,或破垣中偶有人声,反诧为怪事。项虽大泽荐加,然疮痍未起。倘休养生息,继此有加,则康阜殷蕃何难□〔立〕致。不然,使但按籍而籍,曰如项土者尚历历如许,则是诬项。并将诬项之物力,民艰莫达,民团益无苏日矣。”

白莲教是流传于民间的秘密宗教,由摩尼教、弥勒教、道教、佛教等混合演变而成,其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或者更早一些,元末逐渐形成,以崇拜弥勒佛为主。它从创始到清代中叶的几百年中,为下层人民所欢迎,常被作为组织民众反抗封建压迫的工具。乾隆中期以后,白莲教组织发展得更加迅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鹿邑县人樊明德在河南一带广为传经授徒,提出了“换乾坤,换世界”等口号。与他同时或稍晚一点的着名教首还有鹿邑县人刘松等。这时,白莲教在河淮江汉间异常活跃,积极准备起义。乾隆四十年(1775年)刘松不幸被捕,流放甘肃省隆德县。刘松的两个徒弟刘之协、宋之清继承师父的事业,白莲教更加发展壮大。13年后,刘之协来到甘肃隆德,同刘松秘密联系,准备发动反清起义。刘之协从甘肃回到河南后,与宋之清一起经常活动在湖北、四川、安徽等省。他们把鹿邑幼童王双喜说成是“明裔朱姓”,宣传刘松的儿子四儿是“弥勒佛转世,当辅牛八”,借此号召群众。分别派出徒弟到湖北、四川、陕西等省主掌教事,利用白莲教经卷中反对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终必将战胜黑暗的教义,宣传“大劫在遇,天地皆暗,日月无光”,“黄天将死,苍天将生”,“世界必一大变”,号召信徒以四海为家,把教友关系看成是同生父母的兄弟姊妹关系,号召同教互通财物、互相帮助、男女平等,这些口号直接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和迫切要求,对贫苦农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白莲教发展迅速,湖北襄阳地区成为白莲教活动的中心。

清政府感到白莲教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决心彻底根除。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开始,对白莲教教徒进行大逮捕、大屠杀。刘之协、王双喜在河南同时被捕。王双喜因年幼免死,流放新疆。刘之协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从扶沟脱逃到襄阳,联合湖北齐林等人举行起义。十月,各地教首除刘之协等少数人逃脱外,大多被捕,起义受挫。

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年),西华龙胜沟(今属商水)白莲教教徒王二恽组织群众抗清,沙河南岸诸村依附者甚众。西华知县鲁铨策动董湾贡生王颍奇从中分化瓦解,又密禀陈州知府剿捕,起义被镇压。

社会动乱时期,谣言惑众的事情时有发生。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扶沟县城谣言四起,讹传有旨将屠戮扶沟城,城内民众争相外逃,几乎成为空城;又有凤凰岗之谣,人争相趋赴;忽又谣传,要屠戮四城,男女日夜哭泣,争走他境,坏人乘机为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扶沟县瓦子店二郎祠前空地发现一古池,石砌甚工,道人造谣说所贮水可治病,远近信众争往求之,人集若市。扶沟知县怕聚众闹事,逐走道人,驱散信众乃罢。崇祯三年(1630年),扶沟县天刮红风,白日昏暗,谣言天将下雨火,官府禁止烟火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