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汉代爵制的创新:皇帝是爵位的赐予者,同时也是高爵位的拥有者

2020-12-07 08:56:38


如果能穿越到过去,相信很多人都愿意穿越到汉朝,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老百姓生活幸福程度的硬指标。汉朝出现的文景之治便是最好的反映和证明,国家有钱是建立在老百姓有钱的基础上的。

汉朝的每一位统治者执行的都是休养生息的安民政策,汉朝的爵位制度也为其选拔和提供了无数人才,推动国家得以长期稳定发展,但汉朝时期为何会出现"李广难封"的情况?如此的爵位制度下究竟为何会出现此等现象呢?

"官重爵轻"的开始

由汉入秦,刘邦在上承秦制的基础上,也曾使用楚国爵制,但是汉爵在制度上由楚国爵制到秦代爵制的转型。应早在汉元年便开始了,汉人自此之后可能就从制度上有意识地将爵制改向秦代爵制,但汉代的爵制与秦代的爵制仍然存在不同。

朱绍侯先生指出,汉爵与秦爵有四点不同,汉爵有诸侯王爵位,汉代的列侯可以立国,高爵的级别不同,低爵待遇不同这四点差异。

而在后面的补充中可以发现,相对于秦代爵制即二十等爵制,汉代爵制体系更加完备,秦代的二十等爵制并没有将皇帝纳入爵制系统中。而汉代的爵制体系就明确包括了皇帝,皇帝本身是爵位的赐予者,同时也是最高爵位的拥有者,这是汉代爵制相较之秦代爵制的第一个创新。

同时在汉代,爵位的分类完成,汉代朝廷在铲平异姓诸侯王势力以后,又分封了同姓子弟为王,这与秦代的军功爵制大为不同,汉廷中央政府先是在景帝时期推行"削藩",七国之乱平定后。

汉廷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诸侯王、王子侯封爵不需要立军功,而仅仅依靠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就可以轻易得到爵位,原则上,诸侯王、王子侯是维系刘氏宗亲血脉的重要保障。

王朝在危难时刻,宗室诸王、王子侯是拯救王朝危亡的希望,但随着长久和平的到来,汉代爵制完成了从秦代爵制功绩制到身份制的转变,白马之盟的缔结、赐民爵以及赐官爵的实施,是推动汉代完成社会结构改变的重大举措。

但随着秦末汉初大规模战争的结束,军功爵制的客观条件也消失了,汉代政府无节制地赐民爵使得民爵八级逐渐失去了行有价值和荣耀,对于平民阶层来说,没有了实惠,政府的赐爵行为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最后,"官重爵轻"的局面加重也就成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加重了汉代爵制的衰落。

任人唯亲的朝局和自身缺陷

唐代诗人卢纶所作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就是为了赞美汉朝时的李广将军。

"飞将军"李广的军事才能卓越出众,他的一生战功赫赫,他T恤士兵、关爱百姓,而这样一位优秀的将军,却不但没有获得晋升或是封侯的奖赏,反而落得个军败身亡的结局。

任人唯亲的制度以及官重爵轻的现状

汉代的爵制体系更加完备,在景帝时期之后推行的爵制加重了汉代爵制的衰落,在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了"官重爵轻"的现象,说明如李广一般遭遇的人不在少数。

即便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用血肉之躯在战场上杀敌也不一定能有封爵的机会,史学家们从当时的用人政策分析,认为李广的悲剧是由于封建社会亲贵用事。

即任人唯亲所造成的,是因为封建统治者及其亲信任人唯亲、压制人才所致,当时的官府以年龄取人不以才德取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用人多用老臣,汉武帝时代则更多重用年轻有为的人。

这样就使李广在文、景时期因年轻不得封侯,到了年老时又逢汉武帝时期不得封侯,宋怀仁从西汉统治者对李广的态度出发,认为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汉武帝对李广有偏见。

而顶头上司卫青安排李广不公平、有私心,李广不是"不遇时",而且"不遇主",李广的命运与汉武帝当权的特定历史环境分不开,汉武帝时期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存在矛盾始终尖锐。

其中李广身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自然而然是不能逃脱阶级斗争的打压,统治阶级的尔虞我诈导致了李广悲剧性的命运。

个人能力以及性格问题

李广虽然作战勇敢,但勇有余而谋不足,他的勇很大程度上是匹夫之勇,虽然能冲锋陷阵但不具备一个高级指挥员的全部本领,而且李广治军不严,除此之外,李广还有心胸狭窄和谋略不足的缺点。

在作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逞匹夫之勇只注意突出自己,而不注意谋略,治军方面也是如此,此外还表现在其私授梁王印和杀霸陵尉的事情上,恰好是因为李广对其能力过于自负,又在汉文帝、汉武帝时期无甚积功,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

在汉武帝在位时期大战多次战败,无积功可言,仍然不具备封侯条件,而王太阁从李广政治、落实两方面的弱点论证了"李广难封"的原因,指出:李广在战场上是路人,在官场上则是侏儒,其政治幼稚病表现为没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李广没有杰出的辩才和深层的权术,他淳朴敦厚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做一些逢迎拍马抑或是巴结权贵之类的时期,又因为他刚正不直的性子,极其容易触怒上级,高水平的情商是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

从现有史料来看,李广自负其能、固执己见,情感、智商水平如下下之流,这使其最终与成功无缘,在人际关系方面,李广虽然与治辖下的吏民相得益彰,但与同僚和上司关系却不太和谐。

在人生暮年,李广在寻击匈奴的一次长途征战中主动请缨领兵出战,连汉武帝也无法悖逆,足以见他自负其能的倔强性格;与主帅卫青在前线任务分配上有了分歧后怒形于色,"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而出东道"。

这种我行我素的意气用事显示了李广内在性格的偏执和下下的情商水平,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朝中或军中的士大夫们讲求通融周旋之道,而李广鲜明的好恶与这种为官之道水火不容。

李广恰恰在这点上不明就里的,昧于变通周旋,固执不化之弊,下下水平的情商导致李广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这就必定会使当权者扼腕切齿,遭受排挤、无法封侯也就势在必然了。

皇权大于法律

汉代封赏法呆板机械,功利性强而缺乏科学性,着重的是获胜"中率",往往忽略对战争中变化无穷的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元狩二年,李广带领四千人马出击匈奴,被左贤王包围。

李广意气自如,"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当过",英勇奋战,坚持到大军赶来,结果"军功自如,无赏",这样显赫的战功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被轻松用减法给计算成了零,汉代的记功法单纯追求功利,不问将士是在危险情况下用鲜血和生命报效国家,这法并不合理。

而封赏法的机械呆板缺乏科学性,是由于这种不成熟不健全的法必须要服从皇权。汉代前期法律确实有铁而无情的一面,上自高官权贵、皇亲国戚,下到县官以及平民百姓,触发法律都要问罪,不因地位高而幸免,不以免职替代死罪——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但是法的地位却不能与皇权同日而语,事实上,皇帝的意志远远高于法律条文,比如霍去病射死了李广之子,身为九卿的李政,按法当斩。

但由于皇帝的宠幸与保护,就逍遥法外,可悲的是在封建专制社会中,皇权大于法竟然成为了人们所认可的真理。李广在击吴楚七国的战斗中立下取旗的大功,可是由于汉景帝对于梁王不满而借授印事件迁怒于李广。

李广的赫赫战功便无声无息地付之东流了,就是这样,皇帝的旨意高于法律使李广失去了封赏的机会。反之,达不到标准的只要皇帝恩准,也能封侯,事实上,汉文帝和汉武帝都认识并利用了李广的军事才能。

只是在封侯赐爵的时候不肯稍加垂青,倘若统治者能够对李广的功劳作一客观评价,或者真正做到赏罚公平持正,不带个人感情色彩,李广怎会如此难封?

结语

李广说起来是生不逢时的,在封侯爵制放宽松的情况下,不得封侯,而在统治者重用老臣时,其年纪尚轻,在统治者重用年轻血液时,又已经迈入年老阶段。

处于法律呆板且皇权高于法律的社会背景下,李广不受皇帝喜爱,失去封侯的大好机会,而同时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以及自负其能也是出现"李广难封"个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