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两次拒绝最佳建国方案,巴勒斯坦总统如今后悔不已:阿拉伯人错了

2023-11-13 17:05:02


巴以战火再次点燃,让沉寂已久的哈马斯组织重回人们视野。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已经与阿拉伯世界打了几十年了,依然看不到任何停止的征兆。

事实上,巴勒斯坦曾有2次和平建国的绝佳机会。这不仅能保障地区和平,也能让自己的国民安居乐业。遗憾的是他们不仅没抓住一次机会,还让自己的地盘越打越少。

我们这篇文章就来简单回顾一下,巴勒斯坦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烂的。

1937年分治方案对巴勒斯坦最有利

巴勒斯坦的历史很悠久,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其实是迦南人,经考古证明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前半期,犹太人辗转进入巴勒斯坦,并在公元前1020年建立王国。

犹太王国强盛的时间很短,中间不断分裂并遭到周边大国的攻击,前前后后存在了大概400年左右。犹太人虽然不断遭到屠杀和驱赶,但有部分人始终未离开过这片土地。185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曾做过人口普查,耶路撒冷的2万多名公民中,犹太人有5000多人,占比大概是22%。

后来阿拉伯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并断断续续统治了一千多年。阿拉伯人与当地人不断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巴勒斯坦人。双方的区别就是一个统治的时间更早,一个统治的时间更长。双方共同生活在此,但从数量上看,巴勒斯坦人是绝对的主流。

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从历史角度看,巴勒斯坦这块地并不属于某个民族独有。

进入近代,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奥斯曼帝国手里抢占了巴勒斯坦,顺理成章地取得巴勒斯坦的管治权。

当时依然是莽荒时代,以武力征服强行吞并一个地区的现象屡见不鲜。占领国如果脸皮足够厚,一直不归还就会变成既定事实。我国就是这种强盗行为的最大受害者。从这个角度看,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完全看英国人的态度。

值得一说的是,当时的巴勒斯坦还包括今天的约旦。英国占领不久后,其外交大臣贝尔福就给英国犹太社团领导写了一封信,表示英王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但前提是要使其他非犹太公民的权利和政治地位不受损害。

英国人占领了这么大一块地盘以为捡了个宝,但渐渐发现其实是个烫手的山芋。这里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异常复杂,犹太人和阿拉伯之间的打打杀杀根本就没停过。

尤其是希特勒上台后,迁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断增多,光是1935年就达到6.2万人。这使得阿拉伯人的抵抗情绪更加高涨,爆发了大规模的骚乱,目标也从犹太人扩大到英国人。

二战中的犹太人

无奈之下,英国人派皮尔勋爵为首的皇家调查团到巴勒斯坦调查“骚乱事件”。调查团最终得出结论,阿拉伯人不可能与犹太人和平相处,必须分开治理。他还提出解决方案,将巴勒斯坦分为三部分:

阿拉伯国家占70%、犹太国家占20%。考虑到宗教问题,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10%继续由英国管治。为了完成这个方案,还要进行复杂的人口和土地置换。

对于英国人来说,接手的时候这里是一个国家,但客观上存在两个长期共存的民族,且发展到如今矛盾已经无法调和。把这块地给任何一个民族都可能造成新的战乱,甚至发生种族灭绝行为,届时英国将背负巨大的道德压力。合理的方式只能各划一块。

对于犹太人来说,当初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时,他们理解的是英国人支持他们建国的地区包括约旦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但期间约旦成立了新国家,意味着阿拉伯人已经分走了很大一块地,如今还要占70%,犹太人一开始也不同意。

犹太人内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认为,虽然地盘小了点,但总比到处流浪被外族屠杀和驱赶强很多。先把国家建起来,以后再找机会开疆扩土。就这样,犹太人同意了分治方案。

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个方案无疑是对阿拉伯人最有利的方案,但阿拉伯各个阶层都反对分治方案

他们指责英国人违背承诺,当初与奥斯曼帝国开战时,阿拉伯人加入英军。作为交换条件,英国曾答应帮他们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但英国人玩了一次文字游戏,只答应帮助他们建国,却未明确建国范围。

阿拉伯人还认为土地分配不公平,一些富裕和便于灌溉的地方被划给了犹太人。尤其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的圣城耶路撒冷被划出去了。

阿拉伯人最终拒绝了分治方案,也错过了最佳的和平建国时机。他们爆发了一系列起义,但很快被镇压。烂摊子甩不掉,英国人只好继续管下去。

皮尔勋爵(左2)

1947年分治方案

不久,二战全面爆发。英国人为了维持稳定,被迫调整政策,加大对阿拉伯人的安抚,而加强对犹太人的限制。

1939年英国发布了一份白皮书,计划在10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同时对犹太移民入境和购买土地予以较大的限制。

当时犹太人约占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英国人打算再接收7.5万人,使犹太人占比达到三分之一。这以后再移民,就需要经过阿拉伯人同意。土地也分为禁止转让、经审判后转让和不受限三种,避免犹太人随意购买。

犹太人对此强烈反对,但只是通过罢工等形式表达诉求。因为在欧洲,他们还要依靠英国人对抗纳粹,如果英国战败他们将会迎来更加悲惨的命运。

二战期间,阿拉伯国家准备建立联盟,在他们协调下巴勒斯坦地区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阿拉伯最高委员会,民族解放力量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和英国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他们组织的武装分子不断袭击英国的军事机构和交通设施。从二战结束到1947年10月20日,英国驻巴勒斯坦的士兵有127人死于犹太武装分子的袭击,另有331人受伤。

另外,英国经历了二战实力急剧减弱,美国取代了其领导地位。美国人对犹太人的支持力度很大,杜鲁门致函英国首相艾德礼,要求其放弃1939年的白皮书,立即接收10万名欧洲犹太移民。

美国想介入巴勒斯坦事务,英国人却左右为难,他们深知得罪任何一方,自己都会成为攻击目标。英国再也无力发动一场殖民战争,最后与美国协商出台了一个名为“莫里森-格雷迪”的方案,内容大概是:

把巴勒斯坦分为四个省,一个犹太省(占总面积的17%),一个阿拉伯省(占40%),另外两个省由英国管治,组成一个联邦国家。犹太省可以根据自己经济情况接受移民,但需要中央政府批准。而阿拉伯省有权拒绝犹太移民。

这个方案,阿拉伯和犹太人都表示拒绝。英国人觉得事情太难处理了,准备甩手,出台了一个贝文修正案,内容大概是:

英国再管5年,逐步将权力移交给地方自治。在以后的两年内,每个月开放4000个移民名额,以确保10万人进入。管理结束时,通过选举产生一个立宪大会,再建立一个独立国家。

如果这个方案还是不行,只能交给联合国处理了。最后阿拉伯和犹太人还是双双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外交大臣于1947年2月14日宣布,将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

联合国调查地图

联合国成立了一个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但阿拉伯方面不愿与之合作,使得自己的观点、愿望和要求并未被充分了解。与之相反,犹太人则广泛联系各个国家,争取支持。

特别委员会经过调查后列出两个方案:

大多数国家支持方案一:他们认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势不两立,政治上必须分离,但当地资源有限,应该维护双方在经济上的联合。

基于这种设想,将巴勒斯坦分成三个单位:一个阿拉伯国、一个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托管。印度、伊朗和南斯拉夫提出的方案二则建议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联邦制国家。

阿拉伯人表态要利用一切手段抵制联合国建议的实施,犹太人则赞成方案一,美国和苏联也表示支持方案一。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以33票支持,13票反对和10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分治决议,即181(2)号决议。决议规定:

英国将于1948年8月1日撤走武装力量,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应在这之后两个月内成立。犹太国占总面积的56%,阿拉伯国占总面积的43%,耶路撒冷由联合国托管。阿拉伯国包含72.5万阿拉伯人和1万犹太人。犹太国包含40.7万犹太人和49.8万阿拉伯人。

大部分犹太人都赞同联合国方案。

客观而言这个方案对阿拉伯人来说并不亏,他们70多万人占了56%的地盘。以色列的面积看着大,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南部沙漠无人居住,需要花大力气改造。

另外在以色列国,也是阿拉伯人占多数。只要阿拉伯人的领导组织工作做得足够好,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将来有事,举起义旗,内外呼应,达成战斗目标的概率是很大的。

但投票结束时,阿拉伯代表当场宣布不接受该决议的约束,并立即退场。

按照联合国方案,在英国撤军后,会成立一个五国委员会作为过渡时期的管理机构,英国也是成员之一。但事后英国宣布,不再干预巴勒斯坦任何问题,到期就全部撤走。这种心态也说明,英国早就不想管这摊子烂事了。

1988年终于宣布建国

阿拉伯人拒绝分治方案,让自己错过了第二次和平建国的绝佳机会,也不可避免地陷入战争。

投票结果出来后,巴勒斯坦地区就不断爆发武装冲突,各方互有伤亡。英军撤走后,犹太人成立了以色列国,并得到美国和苏联等国家的承认。

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准备联合起来,摧毁以色列,他们仗着自己的人数上的优势,并未把新生的以色列放在眼里。当时外界大多数观点也都认为以色列必败无疑,毕竟他们是一对七。

阿拉伯人很快便成立了一支志愿军——阿拉伯解放军,发动了对以色列的进攻。但他们很快发现,自己远远低估了对手。

二战期间有两万多名犹太人在英军中服役,他们身经百战,经验非常丰富。犹太人的工厂还为英国生产武器,有全套生产技术。犹太人中富豪多而且慷概,能提供资金支持。最关键的是,美国支持以色列,提供了大量援助。

结果出人意料,以色列把阿拉伯联盟打趴了,逼迫对方签订了停战协议。

通过战争,以色列占据了阿拉伯国的领土面积约6000多平方公里,包括耶路撒冷的新城区。其余的巴勒斯坦领土,约旦河西岸由外约旦占领,加沙地带则由埃及占领。

这样一来,联合国决议就无法实施。

第一次中东战争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让中东局势陷入恶性循环。一方面,以色列人是在自卫战争中获得领土,他们以安全为由不肯吐出这些地盘,尤其是耶路撒冷。另一方面,阿拉伯人认为自己领土被占,不断展开报复,想要夺回失地。

于是双方战争不断,接下又发生了四次中东战争。结果大家都清楚了,以色列总是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地盘越打越大。阿拉伯人越反抗,地盘却变得越小,一手好牌打得稀碎。

这期间美国和苏联都曾介入调解,但都无功而返。阿拉伯人内部也分裂成多个派别,每当谈判即将取得进展时,激进派别总会搞出点事,打断进程。

阿拉伯人的游击武装也没闲着,不仅经常袭击以色列人,还与约旦干了一仗,后来迁移到黎巴嫩,又参加了黎巴嫩内战。

随着以色列跨境打击力度不断增强,游击队被迫分散到8个阿拉伯国家,实力减弱且难以得到支持。

巴解组织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派——法塔赫转向更务实的斗争目标。他们主张承认以色列,并寻求以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建国。

1988年10月15日,巴解组织在阿尔及尔召开第19次全国委员会特别会议,正式宣布巴勒斯坦国成立,并承认联合国分治协议。

但当年划定的领土,已有相当部分在以色列手中,双方展开了曲折而又艰辛的谈判。由于没有固定的疆域,巴勒斯坦国也迟迟无法得到联合国的承认,与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仍有一定区别。

巴解组织中的激进派——哈马斯认为法塔赫过于软弱,一直不愿承认以色列。后来双方大打出手,哈马斯占据了加沙地区,而法塔赫占据着约旦河西岸地区。如今向以色列发动袭击的就是哈马斯组织。

美国介入双方和解

尾声

回过头来评价,第一次分治方案其实是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的合理方案。犹太人过去一直在巴勒斯坦地区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不可能再将其赶走。但当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已经水火不容了,分裂成两个国家是唯一的选择。

第二次分治方案,是基于现代法理,在联合国框架下做出的安排,这是文明世界的规则。历史和现实里总要遵守一个,只有服从规则,才能让自己融入世界。野蛮的斗争方式,只会让自己的子民陷入无尽的灾难之中。

如果了解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以及五次中东战争的起因、过程,很难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谁占了谁的土地。

阿巴斯

作为一个理性的看客,当然支持争取合法领土的斗争。但这种斗争绝不是一开战就抓对方平民当人质,绝对不是打一枪就跑,拿自己的平民当筹码和盾牌。

一个合格的民族领袖,是团结带领自己的族人走向富强,让他们过上幸福和安定的生活,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推向战火之中。

在这方面,近些年法塔赫表现得比较务实。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似乎对于错过联合国分治方案感到深深的后悔,2011年他曾公开表示,1947年阿拉伯国家拒绝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计划是他希望纠正的一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