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朱标的妻子为什么不是徐达的女儿而是常遇春的女儿?朱元璋的智慧

2023-04-14 17:04:53

徐达和常遇春两人是朱元璋麾下不可多得的名将,为大明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对于长子朱标的宠爱远超历代帝王,为朱标选媳妇儿的时候,没有选开国第一武将徐达的女儿,而是选了开国第二武将常遇春的女儿,是朱元璋权衡利弊之后从大局出发做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平衡手下势力

徐达作为朱元璋小时候的玩伴、发小兼同乡,在朱元璋的这个团体当中,论资历仅次于汤河。

当初朱元璋和郭子兴分道扬镳之后,从濠州城出来,只带走了徐达、汤河?等一帮好兄弟,这些人已经占据了后来大明开国名将中的一大半。

正是在他们的辅佐下,朱元璋从起初的叫花子和尚一路崛起,南征北战打下了在元末群雄逐鹿的乱世中称雄的根基。

刚开始的朱元璋作为统帅,亲自领兵作战,还不需要考虑那么多。但是等他成为了一方霸主之后,徐达等人的功劳已经无法用言语形容了。

而此时的朱元璋站在上位者的位置上,考虑的就不是冲锋陷阵的事情了,而是总体的格局。

领兵打仗的事情自然有手底下人去打,徐达又是这些人里面军事素养最高的天才。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朱元璋麾下军中第一人。

徐达要资历有资历,要本事有本事,又是朱元璋从小到大的好兄弟,战功卓着,在军中威望极高。

随着朱元璋慢慢放权不再亲自指挥战事之后,军心慢慢的向徐达靠拢,以徐达为中心拧成了一股绳。

而且朱元璋的军队,有从?郭子兴的红巾军中带出来的传统:结拜。

没错,正是结拜,朱元璋和手底下十几位大将以及后来加入的一些牛人都是结义兄弟,总共有二十四人,明朝建国后统称“淮西二十四名将”?,他们是朱元璋的同乡,也是朱元璋的好兄弟。但是刚开始还没有二十四人,只有十几人。

这些人心中首先看重的是结义之情,其次才是君臣大义,所以,当时朱元璋离开濠州城脱离郭子兴单干的时候,诸如汤河这种已经官至千总的将军才可以毫不犹豫的跟随朱元璋离开。

上行下效,统帅们这种作风,士兵以及各级将帅自然不甘落后,军中长期弥漫着一股结义之风。

也正因为这种风气,朱元璋麾下军队的战斗力才能如此强悍。这种风气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有坏处。

这种风气固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是朱元璋屡战屡胜一统天下的基础。

可是坏处也很严重。刚开始由朱元璋亲自领军作战的时候还没什么影响,因为全军的中心就是他。

可是随着朱元璋的地位越来越高,不再指挥军队之后,全军的军心就会因为结义之情的影响,向新的三军统帅靠拢。

再加上徐达这个人的能力够强,和朱元璋关系又铁,在这种氛围影响下,自统帅开始,下到小兵之间,不是结义父子就是结义兄弟,或者义子义孙之类的。全军上下直接成了一家子,串在了一起。

一旦三军统帅有不臣之心,这样的军队很容易形成私军,只认统帅,不认朱元璋。

作为好兄弟,朱元璋当然不会怀疑徐达汤河这种生死与共的好兄弟,但是作为上位者,他就必须要考虑存在的隐患,这是原则问题,与信任无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不管是谁,也无法完全的将决定自己命运生死的东西掌握?别人手里而无动于衷吧?

所以,此时的朱元璋需要考虑的就是平衡,不能让徐达一家独大,这不利于他的统治。既不能再给徐达在别的地方增加威望,还要进行压制,保持平衡。

当时的徐达?在朱元璋麾下的威望,已经是仅次于朱元璋了,如果徐达的地位想要更进一步,那就是和朱元璋长子联姻,朱元璋当然不会同意。

不但不能同意,还需要从外部找到一个人介入进来和徐达并驾齐驱,这样才能保持平衡。

可是这样的人并不好找,徐达的军事能力在当时已经属于顶尖级别,想要再找一个谈何容易?

朱元璋要找的这个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行:

第一,军事能力和徐达差不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介入进来,压制徐达?的威望和影响力;

第二,这个人和徐达等淮西武将的关系一般,不至于融入到这个以徐达为首的群体当中去更加壮大徐达的影响力;

第三,这个人要对朱元璋足够忠心,万一要是找到一个两面三刀的反骨仔,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样的人真的不好找,这也是朱元璋心中忧虑却又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朱元璋的运气很好,他真的找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常遇春。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正在组织攻打采石矶,山贼出身的常遇春愣头愣脑的来到中军大帐向朱元璋讨要先锋印,朱元璋对这个莽撞的汉子不以为意,还以为对方是为了混口饭吃装大尾巴狼。

可是随后爆发的采石矶大战,常遇春用他出色的军事能力充分证明了他的确是个军事天才。采石矶之战要是没有常遇春的加入,朱元璋想要攻克,恐怕会死伤惨重。

朱元璋非常高兴,郑重其事的拜常遇春为先锋,封参知政事,慢慢观察起来,看他是不是自己最想要找到的那个人。

常遇春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随后的池州大战,再立头功。随后跟随朱元璋攻打集庆,率先克城。

朱元璋如愿了,常遇春的军事能力不在徐达之下。封常遇春为平章政事,升任元帅,和徐达、汤河平起平坐。

常遇春由于加入的较晚,功劳虽大却不多,而且和朱元璋除了君臣大义没有别的亲近感,比之徐达还差了一些。
常遇春的能力在徐达之上,是朱标的最大助力

巧的是,在朱元璋凯旋回师路过紫金山的时候,马秀英生下了长子朱标,朱元璋非常高兴,在路旁的山石上刻下了八个大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元璋有意扶持常遇春,既是平衡臣下,也是朱元璋长远的格局规划中给儿子铺路。他知道常遇春的夫人马上也要生了。

当即就和常遇春商议作了儿女亲家,只要常遇春的夫人生下女儿,就是朱标未来的正妻。这个位置不可谓不重,常遇春没有理由不答应。

常遇春一下子就和朱元璋的利益绑在了一起,也成为了朱元璋为朱标谋划的最大助力。

为了让常遇春更进一步,多立战功增加影响力,朱元璋多次派常遇春出征,攻衢州,打平州,血战九华山,传檄定河北,灭陈友谅,平张士诚,攻取元大都。常遇春的功劳不计其数。

再加上常遇春多年混迹江湖,结识不少军武人才,为朱元璋麾下拉来了一大批战将。

这些人后来,个个都成为了明朝军中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以说,此时的常遇春在军中威望极高,中层将领大半都是他引进军中的,支持者众多。

常遇春本人能力出众,多年征战,大小战事无数,常遇春未尝一败,打的都是苦仗硬仗,在战场上活生生杀出了战神之名,是朱元璋麾下当之无愧的第一猛将。

军中自古崇尚强者,常遇春的影响力已经隐隐超过了徐达、汤河。

而这一点也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证明他的眼光没有错。一切都在朝着规划的方向前行。

可惜的是常遇春北伐归来路上突然暴毙,让朱元璋后续的谋划成为了泡影。

相比于徐达从军早,立功时间长,常遇春的军旅生涯相比而言还是太短了,只能屈居大明开国武将第二。

如果常遇春多活十年,可能徐达开国第一武将的地位就要换人了。

常遇春不管是作为朱元璋平衡?手下的秤砣,还是作为朱标以后稳妥上位的最大助力,常遇春的能力都是不二人选,没有人可以替代,选常遇春的女儿为太子妃,当然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