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2020-09-03 17:05:07

说起改变战争局面的话题,大家往往最先想起的,是那些靠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做到力挽狂澜的那些英雄们。但同样需要记住的,还有另外一些人:有的本来已经看到胜利曙光,甚至局面已经是一片大好的战争,却因为这些人的自私或者贪婪,白白的丢掉了胜利不说,还赔上了将士的性命,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次要说的,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这位"能人"是北宋一位老臣,也是一个耿直的大臣,他叫许翰。

北宋末年时政风腐败,但许翰是个少见的好官,他一直以刚正闻名,就是再难听的话他也敢开口直说,每次遇事一开口就能怼翻一群人。在宋徽宗瞎搞的那些年月里,也就他敢经常这样对着宋徽宗"开炮",当然也免不了吃苦头。等到北宋彻底玩大了,让金兵呼啦啦的破关南下之后,朝廷这个时候也着急了,憋屈多年的许翰终于翻了身,凭着多年怼人攒下的"直臣"名声一路平步青云。前线战事越是紧急,他在朝堂上就升迁得越快,到了钦宗靖康元年三月时,他已坐到了同知枢密院事的位置上,主要负责兵机事务。

在当时的许多军民看来,把这位耿直的许大人放在这种重要军事岗位上,他一定能带领大家保家卫国,杀退金兵。其实许翰的运气也很好。当时的金军刚在攻打汴京的时候失利,而另一路围攻太原的金军,这个时候也开始显露出疲惫了。当时整个太原的军民们团结一心,苦守坚城,让这些金罕的精锐们吃了不少苦头。面对这种局面,金军也只好在留下一半兵力围太原后,暂时北退。大宋破局的战机已经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可就是这难得的制胜机会,却坏在了许翰的毛病上。这位"直臣"一直是以耿直忠义,他也觉得自己是个好官,但是这种人他们遇事最在乎的就是给自己刷一刷声望,让自己的名声更加好听。至于对战争的指挥能力?那基本为零。于是,这个一心想立个大功来给自己"刷声望"的许翰,非常着急的下令,要求种师中和姚古带领的宋军精锐部队马上北进,前去歼灭围在太原城下的金军。

许翰这做法看似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是正义之举,其实里面全是问题:打仗不是小孩子们在一起玩,随随便便就可以开始,得从粮草的问题到军队马匹的调度都要实打实的准备到位了才行。可许翰这些事情他啥都不会办,除了死催前线军将其他的根本不懂。种师中等人的部队除了得到他的空头命令外,将士们的马匹,粮草和装备等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去拼杀吧?可许翰不管这些事,他不知道去做好分内该做的事情,反而下命令的时候积极的不得了,这些主力部队每天都能收到他六七道的命令。

更可耻的是,许翰办不了交代给他的大事但是扣帽子却是高手,一看这些部队没有动作,担心他们耽误了自己提高声望的机会,许翰气得眼睛都快冒出火了,但是他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反而把大帽子扣给了种师中将军,直接给老人家来了一句"逗挠玩寇"的指责。可怜为大宋打了一辈子仗的种师中,听到这句指责简直是悲愤交加:他一生立功无数,作为将士可以在战场上战败,却不能受到这种侮辱。所以明知是死路一条,这位老将军依然选择了出征,临行前老人家含泪与家人诀别。

接下来的事情想必大家也能猜到了,由于许翰的错误指挥,宋军连粮草都没到齐就被逼着上路了,路上才走了不过三天就已经基本处于断粮状态了,将士们每天行军那么久就只能吃着一勺黑豆。饥乏交加之时,他们在太原城外20里遇到了等候多时的金军队伍,双方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由于准备不足,宋军的箭弩很快就全都打光了,只能靠近战。68岁的种师中将军一直努力厮杀到最后,身边只剩下了百余人,最终在金军的包围中全部壮烈殉国。这样一个大宋能破解局面反扑的好机会,就这样硬生生的断送在了许翰手里。

而这样的结果还不是这场战败最严重的后果。最严重的而是北宋最精锐的部队,因为许翰的错误而全军覆没。这种想着名声,给别人扣帽子的套路,不仅坑没了大宋可以保卫汴京城的最重要的力量。还为"靖康之耻"埋下了隐患。可笑的是,造成这些悲剧的祸首许翰,在"靖康之耻"后也南渡了,在南宋继续官运亨通的享受着,那数万将士的鲜血和种师中将军的悲愤,对于他而言就好像没事发生一样。

而这种无论是关于军人流泪流血的悲剧,还是像"许翰"这种闯祸后"拍拍屁股像个没事人"一样的闹剧,放在两宋也不是一桩两桩了。看过这些令人痛心的情节,也就看懂了两宋积贫积弱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