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林彪连“同志”都不肯叫,为何能统领四野的百万大军和520位将帅

2023-05-04 17:03:56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在军事造诣方面,林彪就是韩信级别的将领。在四大野战军中,第四野战军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

特别是辽沈战役之后,第四野战军的实力已经到了非同凡响的地步。当时四野有12个步兵纵队,每个纵队至少有4个师、5万多人,都严重超员;而其他野战军一个纵队,顶多三个师,最多不过3万人,有些仅有1万多人。例如华北野战部队两个兵团七个步兵纵队,一共13万人。东北一个步兵纵队,几乎相当于华北一个兵团了。

四野大军入关时,全国共有210多万解放军,而四野就占据了90多万。

还有武器质量,四野老兵赵斌老人曾是第四纵队11师32团2营营长,老人说,大军入关后不久,就碰到一支华北部队,他们一个团才3挺轻机枪,而四野一个营就有9挺重机枪、9门迫击炮。把武器往那里一摆,华北部队眼馋地都要冒出金光:“瞧瞧人家,闯关东发了大财”。

其他野战军主要装备着步枪,而东北野战军呢?不是拿着卡宾枪,就是揣着冲锋枪,那冲锋枪除了汤姆式,就是加拿大的斯登式。

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还有全军最强的炮兵、装甲兵部队。当时2、7、12和特种兵纵队是白天从山海关入关的,城门上方写着“欢迎大军入关”,两侧是“东北大军进了关”,“就像猛虎下了山”,那笔画每个都有一人大小,老百姓的眼睛都不够看了,那队伍,那大炮,那卡车、那坦克,即使国民党最强的美械师也无法与东北大军相比。

车轮滚滚、红旗猎猎,难怪黄永胜感叹:“即使只有咱们东野,也足够和老蒋争天下了。”毛主席在西柏坡高兴地评价:“林彪可够肥的。”

这绝不仅仅只是我们自己这么看,敌人同样这么看。

辽沈战役之后,杜聿明曾与傅作义聊天,他悲哀地说:“林彪入关后,政府顶多坚持半年,至多一年。”

国民党军也特别害怕东北野战军入关,只要看到戴狗皮帽子的部队,就吓得发抖。傅作义听说密云地区出现了狗皮帽子的部队,几乎被吓破了胆,完全丧失了顽抗的勇气。在淮海战场,国民党军听说陈官庄附近已经出现了“狗皮帽子”部队,也纷纷传言林彪的部队来了,军心彻底涣散开来。事实上,东野并没有参加淮海战役。那些狗皮帽子,是东野援助给华野的御寒军服。

仅仅只是个“狗皮帽子”就让敌人闻风丧胆,何况是东野大军亲临前线?

四野不仅兵多,将也多。在四大野战军中,四野的开国将帅最多。开国1614名将帅中,除林彪外,有520人出自四野,包括2位元帅、3位大将、19位上将、57位中将、440位少将。

其中知名的有,黄克诚、肖劲光、邓华、李天佑、黄永胜、韩先楚、梁兴初、胡奇才、李作鹏等人。其中不乏像刘亚楼、黄永胜、梁兴初、钟伟、丁盛这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将领。但他们在林彪面前,从来都是服服帖帖,林彪指哪,他们就打哪。

除了这些开国将领之外,还有一些没有参与授衔的牛人,比如陈云、高岗、李富春、李立三、张闻天、程子华等人。他们也都受林彪的统一领导

第四野战军兵强马壮,那么林彪到底依靠哪些的手段对他们支如臂使的呢?在这里,我们就要讲讲林彪的几个特殊性。
一、毛泽东和中央对林彪有着特殊的信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毛泽东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但像林彪这样备受信任的,却并不多。可以说,毛泽东对于林彪的信任是特殊的,是异乎寻常的。

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一直提携、关照和教育林彪。刚上井冈山时,林彪不过只是一个连长。到了24岁时,林彪就已经是红军主力——红一军团的军团长了。

毛泽东眼里揉不得沙子,但对于林彪,他却无限宽容。在井冈山和长征途中,林彪曾两次和毛泽东唱反调。

在井冈山,林彪询问“红旗还能打多久”,毛泽东挥毫写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长征途中,林彪质疑毛主席的指挥,要求将指挥权交给彭德怀。结果毛泽东不仅不责怪,反而笑着说:“你个娃娃懂个什么?”

抗战时期,林彪担任115师师长,并打出了我军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林彪意外受伤后,在苏联待了几年,并于1942年回国。

1943年7月16日,林彪从重庆回到延安。众所周知,毛泽东一般有晚上工作的习惯,白天一般都会睡觉,不会早起。而在这一天,毛泽东却罕见地早起,要亲自迎接林彪。当时随毛泽东一起欢迎林彪的师哲曾回忆:

“我听后心里一震,心想朱总司令从前线回来,恩来、弼时从苏联回来,主席都没有这样迎接……而今天,他竟然亲自迎接比朱总、恩来、弼时地位低得多的青年林彪。”

回到延安后,林彪没有返回前线指挥作战,而是一直在后方从事军事教学工作。抗战结束后,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将多年没有打过仗的林彪派往了东北。要知道在当时,东北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毛泽东曾多次强调,只要我军在东北打赢了,全国的解放就好办了。

为了支持林彪,中央军委和矛盾为他配备了八路军、新四军最精锐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以及最得力的人员。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林彪初入东北,被国民党精锐打得节节败退。特别是在四平战役中,东北民主联军大伤元气,精锐损失大半。对于林彪的指挥,很多人都表示了质疑,纷纷认为:“林彪好久没打仗,已经不会打了。”

别人虽然质疑,但知人善任的毛泽东却从来不质疑林彪的能力。毛泽东不仅没有降林彪的职,反而给了他史无前例的权力:

“中共中央发出有关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指出: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组织东北局常委。

要知道林彪当时只是中央委员,而彭真、陈云、高岗三人均是政治局委员。可以说,毛泽东已经将东北的党政军大权全都交给了林彪,林彪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了。

可以说,正是领袖的一再提携和信任,给了林彪无限发挥自己军事特长的空间。名正则言顺,有了领袖的信任作为背书,林彪具有了无人能质疑的权威和权力。而这也是林彪能够有效统领四野百万大军的原因之一。
二、林彪有着特殊的驭将能力

从统帅风格来看,林彪肯定不属于贺龙那种魅力型的军事将领,也不属于彭德怀那种不怒而威式的战争统帅。林彪从来不苟言笑,你可以说他果断、机智、刚毅、冷静、稳健,但绝不能说他平易近人、幽默、好相处。

林彪不懂私交,也不屑于私交,从来不会收买人心。对于手下将领,从来都公事公办,从来都不寒暄、不留饭。见到属下,连同志都不叫,从来都直呼其名。

见到同志们后,林彪很少行礼,顶多就握个手。握手后只问部队怎样,装备怎样,情绪怎样。

不打仗时,总有纵队或师领导来看他。也没什么事,就是来看看。林彪顶多“嗯”几声,然后噼里啪啦给他倒一把黄豆(也不管对方爱不爱吃),问几句部队的情况,就再也没话了。当空气突然安静时,同志们就知道,林彪要发“逐客令”了,于是自觉地、自动地走人。

不明底细的人看到此情景,或许会评价,这真是“热脸贴到冷屁股”上。他们或许会质疑,这样不讲人情、不善于交际的林彪,是如何得到下属认同的呢?要知道,林彪属下可没有一个吃素的,有的吃过洋面包,有的以老粗为荣,有的性格爆如烈火。但在林彪面前,他们无不毕恭毕敬,没有一个敢放肆尥蹶子的。

战争年代的革命家都是从血和火之中拼杀出来的,他们对于统帅的认同,主要因为他能带领大家打胜仗,消灭敌人,从残酷的战争中存活下来。而在这方面,林彪是出类拔萃的。只要跟着林彪,就能打胜仗。即使是一时的挫折,林彪依然有扭转乾坤、反败为胜的能力。

土地革命时期,蒋介石将林彪咒骂为“战争魔鬼”;抗战时期,外国称他为“一个半军事家”。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大军唱着《林总的命令往下传》,喊着“跟着林总走”的口号,从山海关一直打到海南岛。正是林彪高人一等的军事素养,正是他的百战百胜,让他赢得了手下诸将的一致拥戴。

在具体指挥上,林彪既能放手让属下指挥,不必一味地听自己的命令。比如钟伟,就曾三次“指挥”林彪作战,且均获得了全胜。

同时,林彪也能自己越级指挥,甚至亲自指挥到团。越级指挥,一直被军人视为禁忌。但在林彪这种绝世名将手中,越级指挥却能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例如衡宝战役时,135师意外遭到白崇禧部的重围。林彪直接给该师发电:“你们的师由我指挥”。在林彪的指挥下,135师由死棋变成活棋。

四野的师和团,都很期待林彪直接指挥到自己,因为这说明你已经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位置,那可比当主攻师、主攻团更光荣的事了。

正是因为林彪拥有常人所未有的指挥才能,才让他在四野大军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既不会像彭德怀那样粗门大嗓,也不会像陈毅那样文采飞扬,他基本就是不温不火的那几句话,就足以让部下心悦诚服。

林彪还十分善于听从部下的意见,能够不耻下问;还能孜孜不倦地循循善诱,教育部属,帮助他们进步。在林彪身边,将领们总能学到一些真本事。

曾和林彪进行谈兵的万毅中将感慨道:

“那次谈话很有一种民主讨论,向下级作调查的气氛。这种精神使我很受感动,觉得老红军领导干部的作风就是不一般,上下级亲密无间,谈话如同拉家常,无拘无束,让人心情舒畅。”

1936年底,军委任命一直做政治工作的杨成武为师长,杨成武怕干不好,林彪便同他个别谈话,将自己的作战经验倾囊相授。杨成武曾经将林彪的谈话整理为 《林彪同志教我当师长》 一文。

在用人方面,林彪知人善任,从来不讲关系,从来都是能者上,不能者下。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例如志愿军即将入朝时,林彪力主将13兵团的黄永胜和15兵团的邓华对换。

当然,军队之中人际关系确实非常重要,林彪也确实有缺陷。不过毛主席为他精心挑选了一位好副手——“政工元帅”罗荣桓。罗荣桓为人宽厚诚恳,人格魅力高。作为润滑剂,罗荣桓拉近了将领们和林彪的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林彪的不足。
三、林彪有着特殊的统兵能力

林彪的威信不仅存在于将军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战士们心中。有的四野老人说:“林彪尊重人格,把你当人看待。”

在指挥作战时,林彪从来不轻易浪费战士们的生命,讲究尽量降低不必要的伤亡。前文也提到,林彪很少表露感情,几乎从来不笑,更何谈哭。但当部队遭遇了惨重伤亡,林彪也会流泪。

一次是红军时期的湘江战役,红军伤亡数万,烈士的鲜血几乎将湘江染红。在告别战场时,林彪和聂荣臻等人亲自安葬死亡的官兵。平时林彪从不流泪,但他望着漫山遍野的烈士遗体,泪如泉涌。

一次是四平战役时,看着烈士们的尸体,林彪再一次流下了眼泪。。林彪的警卫员高顺桥曾回忆:

“敌我双方都死了很多人,到处都是尸体,一堆一堆的,地上的鲜血能把鞋黏住,平时不动情的林彪看了后也淌了很多眼泪。”

四平之战后,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约有6000多名伤员从前线运往后方医院,运送伤员的列车经过双城,一副副担架从火车上抬下来,整齐地摆在广场上。有一部分是转运途中牺牲的烈士,用军毯盖着脸。

林彪、罗荣桓靠近烈士担架,面容悲戚。一位伤员挣扎起来说道:“首长、首长,我们没有后退……”说了一遍又一遍,声音渐渐弱了,直到发不出声音。林彪满眼泪花地命令道:“查一下他的家乡、姓名,记特等功。”

由于顾忌战士们的伤亡,林彪用兵愈发谨慎,特别注重细节。打仗时,林彪长时间站在地图前不说话,别人问话也从来不回。战斗一旦开始,林彪便来了精神,一连几天都不会合眼。

林彪不禁埋头在地图里,战前他总要亲自勘察阵地,最大可能地了解敌情,核实地图。直到闭上眼睛就有一张鲜明的战场地图,他才认为心里有数。就是后来成为百万大军的统帅,林彪依然如故。因为林彪指挥极其靠前,不知道有多少次险些被敌人连锅端掉。例如打锦州时,林彪就差点被敌人的炸弹炸到。

四平战役后,林彪为了减少伤亡,发明创造了许多新战术。林彪平时不说话,但讲起战术来却不厌其烦,成了一个婆婆嘴。大会小会反复叮嘱,反复强调,手把手地教。将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等六大战术原则深入贯彻到东北每个指战员的心中,包括文盲战士也不例外。

如此一来,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而战士们的伤亡也大大降低。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第四野战军牺牲了6万战士,而第三野战军则牺牲11万人。

在辽沈战役中,他甚至因此与毛主席在攻打锦州或长春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林彪太过精打细算了。对于抗美援朝,林彪也提出了反对意见。林彪并非怯战,而是担心美国装备太先进,伤亡太大。

然而即便如此,林彪的六大军事原则也在朝鲜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尽量保存自己的前提下,大量杀伤美军。美国军事评价志愿军各军,认为来自四野的38军、 39军和40军的战斗力是首屈一指的。

林彪总能打胜仗,又特别珍惜战士们的生命,如何能不被四野百万将士爱戴呢?林彪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四野将士山呼海啸一般地欢迎。四野大军所到之处,都会唱起那首着名的军歌——《林总的命令往下传》:林总司令,命令往下传,我们的部队,像猛虎下了山……

综上所述,林彪拥有三个特殊,领袖和中央特殊的信任、林彪自身特殊的驭将才能、林彪特殊的统兵能力。而这三个特殊,让他能支如臂使地统领四野的百万大军和“骄兵悍将”。林彪在元帅中能排名前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