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邓公卸任总参谋长,选接班人的事却一波三折:最后哪位将军上任?

2022-12-30 17:05:06

1977年,二野老政委邓公复出工作。由于他的治国智慧和经验非常突出,在中央的支持下同时担任了诸多党政军高级职务,解放军总参谋长就是其中一项。邓公是1904年生人,此时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了。而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毕竟也难以分身,所以1978年他向中央提出申请,希望能集中精力抓经济技建设,可以免兼部分职务,其中就包括总参谋长。


然而邓公的领导作用太显着,军中资历又非一般人可比,一时真没有合适的人能接替他。事情拖到了1979年,中央才真正接受他的申请,开始物色新任总长人选。最初有望接任总长职务的,是开国上将杨勇。熟悉军史的读者该清楚,杨勇本身就是邓公的老部下,解放战争中担任刘邓大军的主力兵团司令之一,跟了邓公很多年,彼此配合默契。


杨勇当时的职务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邓公工作繁忙,总参的日常事务主要就是杨勇主持、代办,邓公也十分放心。在此之前,杨勇还曾奉命暂代邓公,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过友好国家南斯拉夫,可见中央首长对他的器重。就在大家都以为杨勇会“高升”时,总参内部却传来不太一致的声音:有些同志认为杨勇作为副总长,业务能力没有问题,但若升任总长的话,可能在上下级关系协调方面存在短板,未必合适。这个意见引起了首长的重视,在一番权衡下,原先被看好的杨勇将军与总参谋长职务失之交臂了。


杨勇不太合适,再选谁来担当重任呢?当时有一种看法,就是韩先楚军事素养出众,大家普遍认为他是最能打的开国上将之一。1979年时,开国元帅中还有4人在世,即刘帅、徐帅、聂帅和叶帅。刘帅身体已经很差,选人事宜主要由两位三位老帅商议,最后讨论的结果却不是韩先楚,而是刚刚在对越反击战中指挥解放军取得大捷的许世友。其实当总长,不光看将领多能打,要结合各方面条件来选人。


许世友强在资历突出,历次战争中功劳大,并且七十年代的关键时期协助中央稳定了军队,展现出老练均衡的综合素质。若无意外,新一任总长就将是许世友将军,而他很快也被补选进军委常委,这被认为是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老帅们的眼光是很好的,若许世友能够顺利上任,理顺好总参谋部的工作并无问题。


然而许世友却主动找到了邓公,委婉地提出自己已经73岁高龄,似乎不太适合在中枢部门担当重任了。许世友的党性很强,末了他仍然表示会服从组织的人事安排。但这一番表态之后,中央首长清楚总参谋长人选的问题,还应当进行充分考虑。果不其然,许世友不久后急流勇退,举家迁往曾长期工作过的江苏南京,进入半退休状态。


总参选人,一波三折。不过解放军开国名将众多,此时57位上将里面,还有多达40人健在。最终总参谋长人选“千呼万唤始出来”:同样在不久前对越反击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杨得志,在1980年3月正式出任三军总长。杨得志是“双红一”出身,资历极佳。抗美援朝后期他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对越反击战时又出任西线总指挥,杨得志不光是开国上将,更担得起“民族英雄”四个字。由他来接替邓公的总长职务,可谓实至名归。


更重要的是,杨得志将军性格不急不缓,为人忠诚稳健,在军内的口碑威望都很好,适合担任总参谋长职务。杨得志出任总长时,也已经69周岁了,并不能算年轻。但他当总参谋长也是客观环境使然,军队里的青年才俊们或许能力不俗,但一班开国老将尚在的情况下,没有杨得志这样过人的军事资历,要开展好总参工作恐怕并非易事。而党政军各部门干部的年轻化工作,此时也已经在积极推动了:1987年,“后起之秀”迟浩田同志接替杨得志,成为新一任总参谋长,时年58岁年富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