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清平乐:晏殊官至宰相,提拔欧阳修,保护范仲淹,最后为何被黑?

2020-05-09 18:00:20


清平乐 晏殊

近日热播剧《清平乐》中,由喻恩泰饰演的仁宗老师晏殊很受关注。那历史上的晏殊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神童入仕,备受专宠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就是今天的江西抚州人。晏殊自小就是学神,欧阳修为他写的碑文上说:“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宋代以文立国,对科举十分重视。唐代曾设“童子举”,网罗各种神童加以培养,待其长大后服务于政府。晏殊就是如此入仕的。


清平乐 晏殊

宋真宗景德初年,张知白在江南任安抚使,便举荐晏殊入仕做官。晏殊入仕时,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寇准曾卖命地阻止晏殊做官。这事涉及到宋代科举取士的南北之争。

真宗朝的士大夫分成两派,一派是北方士人寇准、王旦等人,一派是南方士人丁谓、王钦若等人。当时参知政事王钦若与晏殊同为江西老乡,寇准担心晏殊将来会依附于王钦若一党。但此事最终的决定权在真宗手中,他说:“朝廷取士,四海一家,唯才是求。”之后与晏殊的会面,真宗相当中意晏殊,连夸他才思敏捷,不愧为神童。真宗就以唐代贤相张九龄出身岭南但政绩卓着反驳寇准,最终任用晏殊。


清平乐 宋真宗

真宗似乎对晏殊“一见钟情”,另眼相加。这种好感应该跟晏殊和真宗的一次会面有关。在晏殊第二次见真宗时,真宗考他诗赋文论,晏殊均对答如流。真宗夸他,晏殊却说皇帝的考题他以前都背过。真宗另考他题,晏殊的回答也很让真宗满意。可以说,晏殊用才学和真诚“征服”了真宗。

宋代的大臣入仕后,一般都要放到外地历练几年,但晏殊入仕后却直接进入馆阁任职,要知道,整个北宋享此待遇的只有4个人。进入馆阁,就意味着受皇帝重点培养,将来必定步步高升。真宗还让参知政事和大儒陈彭年为晏殊指点学问,助其成才。


清平乐 晏殊

由于真宗赏识,晏殊的人生迎来又一转折点,那就是入东宫,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作幕僚。晏殊入东宫之后,真宗仍经常用小纸条向晏殊咨询朝中事务。一次,由于内侍失误,将纸条传到中书。中书宰执询问真宗为何意时,真宗只说向他们询问经书的意思,由此可见真宗对晏殊的信任。

二、沉默的晏殊

真宗晚年病重之际,晏殊迎来了人生的一大抉择,那就是如何站队。此时,真宗已经没法理政,权力把持在刘皇后手中,皇后周边有丁谓、曹利用等一伙人。但以宰相寇准为首的一伙官员试图把刘太后架空,由太子监国。


清平乐 刘太后

两党对立之际,晏殊并没有表态。寇准一伙本已经联合奏请真宗让太子监国,但他却酒后失言泄露此事,丁谓一伙人赶紧反击,然而此时的真宗已经病糊涂了,忘了自己曾答应过寇准让太子监国,现在又答应丁谓一党罢黜寇准。

真宗叫来晏殊询问关于罢免寇准的事情。晏殊含糊地回答:“臣掌外制,此非臣职也。”就是说,这事不是我的分内事,我不管。晏殊显然在回避问题。但晏殊不作为的结果,就是眼看着寇准被罢黜,见死不救,间接放任刘太后掌权。


清平乐 晏殊

真宗无法理政,刘后掌权,后党丁谓为相、曹利用为枢密使。但两人并不一心,刘后也不希望他们一心对抗自己,因此单独奏事便十分必要,但男女有别。怎幺办?此时晏殊兼知礼仪院,上奏说“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群臣”,通过垂帘之法就把问题解决了。


清平乐 刘太后

真宗去世后,仁宗登基,权力基本掌握在刘后与丁谓手中。之后丁谓与刘后争权,刘后胜出。晏殊这一时期一直还是执中的态度,慢慢升官至枢密副使。


清平乐 仁宗

三、仁宗亲政与晏殊的举动

随着仁宗年龄增加,朝廷局势慢慢发生了变化,仁宗在很多事情上已经开始显露出他的政治才能。此时的晏殊,开始明确表态,那就是支持仁宗。当时,宰相王钦若去世,官场大变动,枢密使一职空了出来,刘太后想让她的亲信张耆当枢密使,晏殊一反谨慎的态度,坚决反对。同时,他借故打掉随从的牙齿,自求出京。晏殊这幺做,很多可能就是向仁宗表态,我是站在你这边的。


清平乐 仁宗

因仁宗关心,晏殊不久又回到京城,做到了宰执高位。晏殊重回中央后,仍是坚定地作太后的反对者,如在刘太后临终前使用皇帝礼仪一事上,晏殊坚持用《周礼》的制度,不让刘后僭越。

刘后去世,仁宗真正亲政,晏殊迎来的他的高光时刻。景佑五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宋。宋夏战争爆发后,晏殊提出三条建议,第一,罢免宦官监军,不再监视将领,让将领有随机应变的权力。第二,应多招募弓箭手,以对付西夏的骑兵;第三,宫中富余的财物,可以用来资助边事。晏殊的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由此官升为枢密使。至于《清平乐》剧中晏殊力阻仁宗亲政一事,史书未明载。


清平乐 仁宗与晏殊

到庆历三年(1043年),宋夏交战中,宋军三次大战皆败。宋廷想结束战争,但元昊仍不肯称臣,还向宋提出众多要求。韩琦、欧阳修、蔡襄等人都认为不能惯着西夏,但晏殊却力斥韩琦,还跟仁宗说大臣们已经统一意见了,接受西夏的条件。

晏殊这是什幺操作呢?只能说,从这事来看,晏殊真不是一个有魄力的宰相,他只是希望战事在他任相内结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清平乐 韩琦

宋夏战争后,仁宗起用范仲淹展开庆历新政,而晏殊此时升任宰相。虽然改革派多为晏殊的朋友、门生,但晏殊并没有全心投入改革,一直关注形势的变化。在仁宗因朋党论忌讳新政时,晏殊也转变态度,停止了新政。

需要说明的是,欧阳修作《朋党论》,晏殊将其贬黜出京,有人说这是晏殊的绝情,但这何尝不是对欧阳修的一种保护。因为晏殊很注意善纳贤才,富弼、欧阳修等能臣,就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也注重保护栋梁之臣,例如维护战败的韩琦、与西夏私自通信的范仲淹。

1055年,晏殊去世,仁宗十分伤心,特地罢朝两日。在仁宗心中,晏殊是他的老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臣子。


清平乐 晏殊

晏殊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他的诗词,在文学成就的掩盖下,他虽官至相位,但其政治形象却不为人所知。晏殊由神童入仕,受到真宗偏爱而步步升迁。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上,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寇准与刘后争权,偏向刘后;刘后与仁宗争权,力挺仁宗。

晏殊升至相位后,很多举动受到后世诟病,尤其是在庆历新政中的表现,新政者是他的朋友门生,他本应是新政的保护者,但他往往追求息事宁人,维护稳定。后世文人以忠、奸二元对立来划分群臣,尤其北宋党争有“君子”、“小人”之辨。在这种思维影响下,相对保守的晏殊就被黑了。如果客观地评价晏殊,或许欧阳修的一句话最为客观:“优游富贵五千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杨天云:《晏殊研究——以政治活动为中心》,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