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隆昌石头记 石牌坊讲述风云激荡500年历史

2020-01-24 12:03:08

隆昌石头记 石牌坊讲述风云激荡500年历史

2020-01-09 10:20: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田珊? <!-- 正文内容区 -->


手机访问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晓铃)隆昌,偏居川东南的一座小城,却保存有国内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石牌坊群。这17座早在2001年就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坊,有的已有500多年历史,大部分呈念珠状一字排列在曾经连接巴蜀两地的千年古驿道上。它们逶迤成群、古朴典雅、雕刻精细、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也蕴藏着一段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过往。

在文旅融合的当下,这片古老石牌坊群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今年上半年将赴法国进行中法文化交流展示,养在“深闺”的石牌坊,有望以其宏伟精巧的工艺以及独特的中国牌坊文化,吸引全球瞩目。


郭陈氏节孝坊 徐凯/摄影

跨越500多年

古驿道上留下中国石牌坊奇观

牌坊,独具中华特色的建筑文化。它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隆昌历史上有“六路要冲”的交通区位优势,历代县州官吏绅商等因此纷纷在此勒石竖碑,存坊作碣,至今留下的牌坊仍多达17座。

隆昌市区,从高楼林立的大街进入城区南关,拔地而起的隆昌石牌坊群就突然出现在眼前。牌坊两侧,是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中间一条青石板路蜿蜒向前。

“我小时候看到的牌坊,差不多就这样子。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牌坊两边修了很多民房。”70多岁的隆昌市前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举强饶有兴致地回忆。


禹王宫山门坊 徐凯/摄影

隆昌,因隆桥驿而兴。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号称是东连荆湘、北接秦陇、南通滇海、西驰叙马、东北接安岳荣城,西南往黎雅僰羌的“六路要冲”。而连接成都和重庆的巴蜀古驿道,就经过这里。官绅军卒和商贾士民的流聚之处,客观上成为一处绝好的宣传教化走廊。再加上隆昌盛产青石,渐渐,本地甚至外县州的官吏绅商为淳化民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纷纷在此竖起牌坊。

根据《隆昌县志》以及上世纪50年代四川省第4次文物调查显示,隆昌城内曾有石牌坊69座,另有171座庙观镇山门坊。数十年过去,古牌坊仍保留17座,其中13座相对集中地分布在隆昌市区的巴蜀古驿道上。南关牌坊7座,北关6座,其余4座则散布在隆昌乡野。

“隆昌牌坊最大的特点,就是种类多。”陈举强说,17座牌坊中,既有庆祝当地老人年过百岁的百岁坊,也有旌表孝道、守节的节孝坊、贞节坊;有宣扬善举的功德坊,也有为地方官礼赞的德政坊。牌坊类别共计9种,居全国之最。不仅如此,隆昌现存牌坊最早的修建于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其余大部分为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所建,时间跨度500多年。它们如今依然保存完整,实属不易。


刘光第德政坊 徐凯/摄影

一座座牌坊背后,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隆昌南关的百岁坊,古朴端庄,是光绪年间当地集资为百岁老人舒承湜修建。舒承湜活了103岁,因此当时的四川总督丁宝桢也欣然为牌坊正匾题写“世上难逢”4个大字。

建于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的节孝总坊,旌表188名节孝妇,是中国石牌坊中同时旌表人数最多的一座。牌匾上的名字密密麻麻、蔚为壮观。而相邻的另一座光绪年间的节孝总坊,坊上虽然只旌表了161人,却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创下“男女同坊”的奇观。隆昌文史专家黄勇解释道,清朝修建牌坊成为一种时尚,并且牌坊一般只旌表一人,一人一坊。然而牌坊的大量修建,成为地方财政的负担。后来清代史学家赵翼向朝廷建议每座牌坊的修建,官府只出30两银子,不足者由坊主自筹。然而咸丰皇帝一口气旌表了188人,即使每座牌坊官府只补贴30两银子,近6000两的支出,也令当时财政年收入不足3000两银子的隆昌无力承担。于是,本着经济节约,隆昌开创了“多人同坊”的历史。到了光绪年间,干脆节妇孝子同居一坊的正反面,好歹回避了一下,以免“男女授受不亲”。


肃庆德政坊 徐凯/摄影

漫步古驿道,建于光绪年间的郭玉峦功德坊,上匾的“乐善好施”中的“善”字,下面少写了两点。这样的“错误”,其实出自唐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它提醒着人们善行永无止境;觉罗国欢德政坊,牌坊最高处的刹尖雕刻了一头站立撒尿的双面公猴。专门为隆昌题过《牌坊赋》的“巴蜀鬼才”魏明伦表示,这是“立便公侯”的美好颂祝。最有意思的是,隆昌的古驿道之上,还留下富顺县绅商士民为当地官员所立的“除暴安良”碑。将富顺官员的“形象广告”打到隆昌,也从侧面印证了隆昌作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工艺精湛

见证古人精巧构思

隆昌牌坊高大有气势、雕刻有内涵,在修造、雕刻、撰文等方面都极为讲究。仅一座禹王宫的山门坊,就留下众多值得玩味品评之处。

隆昌二中校园外,建于清同治年间的禹王宫山门坊,是现存隆昌石牌坊中最华丽精美的一座。牌坊采用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的形制,通高15米,面阔10米,在浅丘之巅巍巍屹立。最吸引眼球的,是其别具一格的雕饰和题字。


郭玉峦功德坊 徐凯/摄影

抬头仰望,匾额上“禹庙”二字的四周,雕刻了9条栩栩如生的龙。众所周知,九条龙在中国有代表江山社稷之意。一般情况下,没有圣旨批准,任何地方都不能刻制九条龙的图案,否则一不小心就会犯下大逆之罪。隆昌市文物所所长兰波介绍,大禹治水,功盖九州,再加上他被国人奉为华夏先祖,享九龙之尊,不受朝廷等级制度的限制,因此供奉他的禹王宫山门,才能雕刻九龙匾。

这座山门坊上,还以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雕刻“三英战吕布”“龙凤呈祥”“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各种戏曲故事。有意思的是,“三英战吕布”的雕刻,图案上却只见刘备和张飞在力战吕布,不见关羽。不仅如此,张飞还耍起青龙偃月刀。这是匠人出错还是另有寓意?兰波解释,禹王宫山门坊原建于乾隆年间,后因毁于大火,才在同治年间重建。此时,关羽已经清朝历代皇帝层层加封,成为大名鼎鼎的武圣人。“所以,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也不需要圣人亲自出面,一把青龙偃月刀,就是他的化身。这种处理方式,构思巧妙、用心良苦。”


舒成湜百岁坊 徐凯/摄影

禹王宫山门坊正匾之上,是清代举人范泰衡所书的“灵承楚蜀”(从右至左)几个大字。侧匾之上,则分别有“政修”、“功叙”二字。正是这三组文字,引发一个有意思的争议。

当地文化学者认为,这4个字从左至右读“蜀楚承灵”,其寓意是指蜀楚之地宠承禹王神灵佑护。这种从左至右的书写方式,比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字改革早了80多年!不过,这应该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表示,范泰衡是举人,他所在的年代,在为牌坊题匾这种大事面前,根本没有标新立异的可能。不仅如此,禹王是湖广人的至尊神灵,在湖广填四川之后,湖广人到处修建禹王宫作为会馆,在纪念大禹的山门坊上写下“灵承楚蜀”,恰有大禹的神灵荫庇楚蜀人民之意,也正是对大禹之功的铭记和歌颂。魏明伦也认为,这块匾右侧的题款放在最上侧,显然是起头的上题款。正匾两侧的对联,从右至左也更顺畅。


节孝总坊 徐凯/摄影

更多的牌坊,同样见证着工匠的独具匠心。在隆昌渔箭镇王家店村的嵌瓷观赏坊,是隆昌唯一一座砖砌彩塑嵌瓷牌坊,在全国绝无仅有。这座牌坊,完全放弃牌坊旌表和教化功能,纯属当年造坊的大地主附庸风雅之用。无论是匾额上的“瑞映南亭”还是正匾上的“飞觞醉月”,映照的都是主人乞求天赐祥瑞以及能够月下斗酒的美好愿望。而郭陈氏节孝坊,每根石柱重达10余吨,它们在没有起重机的古代,凭借人力能够立起,并且不用任何榫卯,支撑牌坊屹立数百年不倒,展示的正是古人杰出的建造技艺。

立意深远

德政坊铭刻廉洁正气

与很多地方保留的牌坊多为节孝坊、贞节坊不同,隆昌现存的17座石牌坊中,仅德政坊就多达5座。其中刘光第德政坊,还是历史上继明朝宰相许国之后,官员活人建德政坊的第二人。


觉罗国欢德政坊 徐凯/摄影

黄勇介绍,古代修建德政坊有一个原则:活人不建坊,官员更不能在任上建坊。但是天津人刘光第在道光年间赴隆昌任知县时,当地百姓偏偏就为他修建了一座牌坊,以感恩他的德政。原来,隆昌因为位于交通要道,商贾云集,但乞丐也多。道光25年,刘光第决定在县城南北两关修建栖流所收容乞丐,使无家可归者能有安身之地。他带头捐献了半年的俸禄,同时向全县乡绅发出捐款倡议。不仅如此,他还亲自规划设计,并请专人负责此事。几个月后,能容纳上百人的栖流所建成。流亡穷民不仅解决了居所和吃饭问题,还可以在这里学到石匠、泥瓦匠等手艺。此后,刘光第又重修古隆昌八景之一的回龙观,被指重振隆昌文运,得到上至官吏士绅,下至走卒百姓的爱戴。


隆昌石牌坊群(成建全)

至于觉罗国欢德政坊,同样是颂赞觉罗国欢为政隆昌时的政绩彰着。这位知县刚到隆昌时就遭遇大旱,全县上下饥荒严重。为求龙王下雨,知县相继在回龙观、龙潭寺等地求雨,均无效果。当有人表示龙王可能在附近另一处老龙洞纳凉休息、忘记兴云布雨,建议知县再去求雨时,觉罗国欢一怒之下命人用火枪对着龙洞一阵乱轰。此时怪事出现了,不久之后,乌云遍布天空,大雨紧随而至。老百姓不由感叹他吁天祈震,功德无量。此后,隆昌每逢天旱求雨不至,渐渐就有了“打龙洞”的独特风俗。


嵌瓷观赏坊 徐凯/摄影

200多年前,隆昌百姓为执政一方的父母官修建起一座座德政牌坊,寄予了对当政者的期盼,也是千年清官情结的体现。如今,它们也成为廉政教育一个个生动的案例。2018年,隆昌石牌坊群因其德政坊凝聚的“勤政、廉政、仁政、德政”的历史源流和文化内涵,成为全省24个省级廉洁文化基地之一。而隆昌现存的17座牌坊,则将在申报天府旅游名县的活动中,作为重要文旅资源向世人推介。隆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隆昌石牌坊景区的整体风貌即将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提升改造。在赴法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宣传推介石牌坊之后,在隆昌也将举行相关牌坊文化的论坛,深入发掘石牌坊的文化内涵,擦亮“中国石牌坊之乡”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