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比野史还野的正史,比电视剧还催泪的温情

2024-02-15 17:05:04

(八王之乱 天下巨变)

西晋有一场惊天浩劫,名字叫做八王之乱。

起因是因为,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把皇位传给了能力非常一般,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有严重智力障碍的儿子,也就是惠帝司马衷,结果司马家的这帮皇亲贵族们不干了,他们图谋帝位,纷纷叛乱,整个西晋高层于是陷入了一场十分残酷的内斗之中。

内斗,就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后天他打你,华夏大地刀兵四起,生灵涂炭,那日子简直是没法儿过了。

当时的西晋民间,有个读书人,名字叫做郗鉴。

这个郗鉴,出身名流,是高平郗氏,但是他本人混的并不好,到他这代家族已经没落,郗鉴只好一边躬耕一边吟咏,日子只能算勉强对付。

郗鉴是个文人,更是个书法家,他很有才华,所以西晋的这些藩王们造反的时候,就都想要把郗鉴征辟为自己的幕僚。

郗鉴有人格有节操,他当然不肯屈身事贼,所以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摇,而是坚守本心的保持自我。

八王之乱结束之后,那就是永嘉之乱,西晋后来也灭亡了。

治乱兴衰的这个过程中,老百姓日子那更加不好过了。

本来就是各路乱军横行,百姓们的生命财产俨然已经是受到了巨大的威胁,结果郗鉴的家乡又赶上大饥荒,那是析骸以爨,饿殍遍野,逼得人没有办法,很多村庄竟然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郗鉴没有工作,粮食收成又不好,所以他也经常挨饿,但是,郗鉴不至于饿死,因为他这个人的人品比较好,乡里乡亲都对他很敬重,认为这是个有德行的人,所以他所在的这个村里的村民们就想了个办法,轮流给郗鉴做饭,一家管他一天饭,这样大家压力也小,郗鉴也不至于饿死。

(郗鉴)

本来这是好事儿,但是问题是,郗鉴他不是一个人,虽然没有儿子,但是他有侄子和外甥,这俩孩子都是小孩,跟着郗鉴讨生活,郗鉴总不好把他们饿死,所以每次郗鉴去村民家里吃饭,都带着这俩孩子,这就是三张嘴。

如果单是供郗鉴吃饭,那还好说,因为他毕竟只是一个人,但是他又带了俩孩子,这俩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比郗鉴都要大,村民们很难为情,对郗鉴说:

村里的光景也不好,我们这些庄户人家也只能是勉强吃口饭,以前每日供养你吃饭,我们还能撑得过去,现在又多了两个孩子,可就有点揭不开锅了。

郗鉴明白村民们的意思,所以自此之后,他每次就一个人去吃饭了。

虽然是一个人去吃饭,但是他在吃饭的时候有讲究,他每次吃饭的时候,把食物送到嘴里,但却不咽下去,而是含在脸颊两侧,然后带回去吐出来给自己的外甥和侄子吃。

就靠着这种含饭喂养的方式,郗鉴竟然就硬生生的把这两个孩子给养大了。

朋友们,什么样的世道最考验人性?什么样的环境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

那就是战乱和饥饿的时候。

在这样的世道下,人会被折磨的不是人,人往往会丢弃那些美好的品德。

为了独活,妻子会被抛弃,孩子会被抛弃,父亲会被抛弃,为了一口饭,人们甚至可以大打出手,拼上性命。

卖儿卖女屡见不鲜,易子而食,刚才我们说了,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但是,郗鉴却从自己的牙缝里一点点的刨出食物,只为了能让这俩孩子活下去,而且,这俩孩子还不是他的儿子,不是他亲生的。

他的这个侄子,叫做郗迈,长大之后做了将军,而外甥的名字叫做周翼,也考取功名做了县令。

郗鉴去世之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周翼想起当年郗鉴对他的喂饭之恩,不禁悲从中来,于是立刻辞去县令的职务,然后返回郗鉴的葬处,为舅舅守孝三年。

说完这个西晋的小故事,作者再来讲一个唐朝的。

(唐武宗 李炎)

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叫做李炎,也就是唐武宗。

唐武宗登基的时候,已经是中晚唐了,大唐王朝是内忧外患,宦官弄权是藩镇作乱,群臣离心是将相失和,情况非常不好。

武宗是少年天子,登基的时候岁数不大,但是您别看他岁数不大,却非常敢想敢干,刚一上台就进行了一番剧烈的人事调整,把当时的丞相李珏和杨嗣复俩人给罢免了,还赶出了京师。

理由很简单,因为李炎没登基的时候,就隐隐约约的和这俩人有矛盾,李炎登基,这俩人也不属于是皇帝的权力班底,所以李炎对他俩没好感,皇帝对他俩没好感,那皇帝身边的人当然也就见风使舵,总是对李炎说这俩人的坏话,李炎毕竟年轻,考虑事情不周全,一咬牙一跺脚一激动,竟然直接派人从京师出发,要到地方上去给李珏和杨嗣复执行死刑,要把他俩给杀掉。

皇帝在想要杀掉李珏和杨嗣复的同时,为了培养自己的人事班底,还启用了自己一都很欣赏的大臣李德裕为宰相。

政治战场就是这么残酷,但是李德裕似乎很热心肠,他被重用之后还没来得及述职,一听说皇帝要把李珏和杨嗣复杀掉,当时他就不干了,立刻就跑到御前进谏,希望皇帝收回成命,并且,李德裕怕自己一个人说话没有分量,他还专门带上了不少朝廷里的重臣一起去劝皇帝。

大家伙见了皇帝是好一顿劝啊,伏地痛哭的,严声斥责的,以头撞柱的,反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李德裕更是十分着急的说:

皇帝,这种事情一定要慎重,如果草率就下了决定,以后一定会后悔的。

那李炎那么年轻,登基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他心高气傲有脾气,李德裕越劝他要三思,他越不想听,所以皇帝直接是大手一挥,表示你别说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我不后悔。

当时的情况是,皇帝是在龙椅上坐着的,大臣们刚进来的时候全都跪下了,后来皇帝说免礼平身,这帮大臣们就又站起来了。

一群大臣嘴里振振有词,气质上不屈不挠的这么站着,气氛一时间有点尴尬,于是皇帝就说了,说你们也别站着了,都坐吧。

(李德裕)

结果,李德裕和一帮大臣们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表示不了,我们就站着。

皇帝说快坐下吧,我让你们坐了,李德裕等人还是不坐,不仅不坐,反而还回禀说,如果皇帝您不能收回成命,那么我们就一直这么站着。

读者朋友们,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哪儿是站着啊,这完全是在通过站着的方式来胁迫皇帝就范。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对大臣们来说,李炎毕竟是新皇帝,大臣们对新领导的脾气秉性都不了解,真要是把皇帝给惹恼了,皇帝三下五除二把你们都给杀了那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好在,唐武宗并不是一个暴虐之主,他看以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们如此坚持,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把命令收了回去,而李珏和杨嗣复也得以保全性命。

这件事儿,听起来看上去都很普通,似乎不值得大费周章的写出来,但是其中,有一个我们不得不说的缘故。

中晚唐历史上最着名的臣公内斗,叫做牛李党争。

什么叫做牛李党争呢,就是大唐朝廷里的文臣们,分成了两股势力,一股叫做牛党,以大臣牛僧孺为首,而另外一股叫做李党,就正是以上面提到的李德裕为首。

牛党和李党最根本性质的斗争,是想要把对方党派的官员们排挤出京师,然后让自己所在的党派获得主要执政权力。

当然,除此之外,牛党和李党在政治目标上的决策和追求也是不同的,比如对边患肆虐和藩镇割据的问题,是要主战还是主和,这两帮人就经常因为意见不同而吵吵把火。

(牛李党争)

李德裕是李党领袖,而这个李珏和杨嗣复则是牛党的骨干成员。

这牛李二党在唐武宗登基之前就已经争斗了十来年,往后他们还会继续争斗,牛党成员和李党成员是势同水火,他们彼此对立,彼此攻击,彼此消耗,那对抗的不是一般剧烈。

所以,这也正是这事儿奇怪的地方。

李珏和杨嗣复是李德裕的老对头,按理说李德裕恨不得这俩人早点扑街,那为什么新皇帝唐武宗要收拾,要杀掉这俩人的时候,李德裕却积极的出来劝阻,甚至不惜赌上政治生涯也要救下这两条人命呢?

说奇怪,其实这也不奇怪。

因为,文官们的争斗,只在这朝堂方寸之地,无关乎其它,而只在乎政见。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做错了,或者运气不好被削官贬职了这都很正常,但却绝对不能以丢掉性命为代价。

是啊,李德裕和李珏以及杨嗣复也许是水火不容,分外眼红的政敌,但脱离政治之外,他们却不是非要把对方逼上死路的仇敌。

这是人性的底线,也是士大夫们互相体谅,互相理解而产生的温暖。

是啊,历史总是有情的,正如这人间,也总归是有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