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中原突围我军付出重大牺牲,少奇同志的评价客观中肯

2023-04-29 17:04:10

要说我军战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中原突围肯定算是其中之一。这一战例作为解放战争的起点早已载入史册,但也留有一些争论。有的观点认为,中原突围丢失了重要的战略根据地,同时中原军区部队遭受严重损失,是值得的反思的。

我们在回顾和分析这一战役时,应当承认我军在中原突围中付出了重大牺牲,但至于我军到底损失了多少人数的问题,需要详细梳理以作解答。

中原突围形势图

抗战胜利之后,新四军第5师兼鄂豫皖军区部队发展到了5万多人。到了1945年10月中原军区正式成立时,军区所辖总兵力已超过6万人,大体上是正规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各3万人。

1946年初,中原军区的形势逐渐恶化,部队被压缩到宣化店一带的狭小空间内,随时有被敌人消灭的危险。延安方面打算尽力和平转移,如果转移不了就突围。中原军区根据这一方针,计划复员2万人,送走3000名伤病员和干部,尽可能精简部队以利于突围行动。但实际上直到突围之前,也只复员了1万人,转移了伤病员和干部1000人。这样一来,中原突围时我军总人数应该是5万人左右。

突围之前,中原军区首长就突围的方向发生激烈争执,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形成了南北两路分头突围的局面。

北路大约1.5万人,越过平汉路后向西走,途中又分为左右两股,由李先念和王震分别带领。王震的右路军在强渡丹江时淹死了不少人,然后在鲍鱼岭被敌围困,苦战之后得以脱困,随后转战过程中分作三部,一部化装转移,一部留在原地坚持斗争,另一部随359旅西进,结果大半损失。李先念的左路军在南化塘等地多次与敌激战,伤亡不小,直到8月初与陕南游击队会合。

北路军在这一时期的突围中伤亡、逃亡、失踪的人数总共有4000人,在进入鄂豫陕根据地时大约还有1.1万人。


王树声率领的南路军大约有1.3万人,在过襄河时与围追堵截的敌军发生激战,结果部队被打散。在河西岸阻击敌军的一个营几乎全部损失,在河东阻击敌军的两个团有两个营没能过河,还有一个营和主力失去了联系,几经周折后编入了江汉支队。最终跟随王树声过河西进的部队仅剩8000多人,加上跟随行动的15旅幸存的3000多人,南路军在进入鄂西北时大约也有1.1万人。

皮定均的1纵1旅执行的是东路调敌任务,原本就没指望他们能保全多少力量,但皮旅创造了奇迹,全旅出发时约6000人,最终到达苏皖解放区时还有5000人,一路上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总共才千人左右,比南北两路军的损失小得多。

在中原突围中,鄂东军区独立2旅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该部6000多人在军区代司令员张体学的带领下,和蒋军周旋了20多天,奉命留在大别山坚持斗争。此外,江汉军区部队(7000人)、河南军区部队(4000人)也都比较顺利地突围,保存了较多的有生力量。

综合上述6支部队的情况,中原我军经过20多天的突围,保存了4万人以上的有生力量,约占突围前总兵力的80%,所以中原突围是成功的。

不过,在突围之后的转战过程中,我军又遭到严重的损失。比如说,王震部在陕南受到胡宗南部的严重威胁,实在无法立足,只好返回陕甘宁,等回到延安后仅剩下1500人。鄂西北军区在三个月时间内损失了2000人,斗争形势持续恶化,军区领导开会决定,只留少数部队原地斗争,主力跳到外线去,王树声等主要领导化装转移。好在张才千、刘昌毅等人带队有方,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还能打不少胜仗,硬是保存了4000多人的力量,最终汇入了刘邓大军之中。

1946年8月底,359旅中原突围后返回延安,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张体学率领的鄂东军区独立2旅。该部的使命和皮旅一样,都是“丢军保帅”,奉命留下在大别山牵制敌军。张体学把部队分成6股打游击,半个月非战斗减员近1000人,被迫以营为单位独立活动。到了7月底,张体学报告说4团原有1400余人,只剩600余人;6团原有1500余人,只剩500余人;5团原有1200余人,只剩800余人。冬季来临后,情况更糟糕,到年底时张部只剩下几百人,而且只能分散成几十个人一组的便衣游击队,主力基本损失了。

这样一算,中原军区最终保存的兵力有豫鄂陕军区近万人,中原独立旅3000人,张体学部数百人,皮旅5000人,再加上各路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共约2万人。综上,中原突围我军一共损失了3万人,保留了2万人。

1941年初,李先念(左一)率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入鄂中地区

中原突围的损失是客观的,而且在这一行动中也暴露出当时还不太适应新时期武装斗争形势的问题,留下深刻教训。但是,由此而否定中原突围却是不妥的,毕竟我军经过这次“小长征”,保存了骨干力量,没有酿成第二个皖南事变,突围到陕南和鄂西北的部队创建了两个根据地,张才千、刘昌毅等部坚持斗争,为日后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打下了基础,这都是值得肯定的重大意义。

从局部来看。中原突围确实有损失,但从全局战略来看,中原突围吸引了蒋军30万大军,使得其他战场得以放手歼敌。刘邓在定陶等地歼敌6个旅,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万人,都是最突出的例子。

抵达陕北的中原突围部队

两军对垒,总是有得有失,有人吃肉就得有人啃骨头,必须从整体看问题才能客观公正。就比如张体学部,尽管在大别山坚持斗争几乎损失殆尽,但绝不能称其为失败,因为这种损失是为全局而做出的自我牺牲,其战略价值重大,精神更是可歌可泣。所以,少奇同志1947年底在给李先念、郑位三、戴季英等中原军区领导人的电报中说,中原军区部队“完成了当时极重要的牵制敌人的任务,是有代价的,正如在胜利的战斗中也有损失一样,是光荣的”。

中原突围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功绩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