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战士复员回家,婚礼上出现神秘来客,对他说:毛主席托我带份子钱

2022-07-28 17:05:03

1949年12月30日,正是隆冬时节,陕西省清涧县的一个山村里弥漫着喜悦的气息,原来村里有个小伙子张瑞岐在外当兵多年,如今终于复员回家,和未婚妻完婚。当地经济十分落后,婚礼也办得比较简单,有爱说闲话的人悄悄讨论起新郎张瑞岐:如今革命刚胜利,张瑞岐就复员回家,怕不是犯了什么错被赶回来了。正在大家议论纷纷时,一位穿着军装的战士突然来到婚礼上,只见他对张瑞岐敬了个礼,说:“这是毛主席让我交给你的。”战士递给张瑞岐一封信,这是毛主席的亲笔信,信中还附着100万元旧币,相当于当时的100元,是一笔巨款。


乡亲们目睹了这一幕,立刻炸开了锅。张瑞岐不仅认识毛主席,主席还特意让人捎来份子钱,难道张瑞岐这些年在外面当了大官?其实,张瑞岐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的身份并不简单,他是深受毛主席信任的警卫员,在主席身边工作多年。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在陕北一带停留了很久,因为纪律严明、待人亲切,红军在此地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不少陕北老百姓都踊跃参军,其中就包括20出头的张瑞岐。

1936年2月,毛主席带着红军来到清涧县袁家沟一带,在这里进行了为期16天的休整,在这期间,毛主席写下了着名的《沁园春·雪》,而这里也是张瑞岐的家乡。

张瑞岐是穷苦出身,家里就是普通的农民,他从小吃了不少苦头,对“吃人”的旧社会深恶痛绝,因此他听说红军来了,立马就报名参军了。进入部队后,张瑞岐表现出色,作战勇猛的同时又不失稳重,不久后就被调到了中央警备团4连。

毛主席抵达延安后,一直居住在宝塔山附近的窑洞里,然而敌人很快就打探到了主席的住址,1938年底,日军派出20多架战机对宝塔山一带进行轰炸,其中有几个炸弹就落在毛主席住处附近,幸好当时主席并不在屋内。

为了安全考虑,毛主席之后又搬了几次家,到1943年时,为了方便工作,毛主席就近搬到了“枣园”,同时中央还为主席新增了几位警卫员,其中就有刚升为警卫班班长的张瑞岐。


从这以后,张瑞岐就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贴身保护他的安全。也正是因为警卫工作的特殊性质,张瑞岐得以亲眼见证一些重要时刻和场面,深深被毛主席的人格魅力所折服。1944年9月,毛主席出席张思德烈士的追悼会,现场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张瑞岐没什么文化,却也听懂了毛主席的讲话,并被深深震撼,坚定了要一直追随毛主席的信念。

其实,在陕北工作的那几年,家里经常来信催张瑞岐回去结婚。那时候人们普通结婚早,张瑞岐十几岁时,父母就做主为他订了一门亲事,只等到了年纪就可以完婚。没想到中途张瑞岐离家去当了兵,一年也就回家一两次,对婚事也是再三推脱。

张瑞岐觉得,现在革命形势还很严峻,军中正是用人的时候,尤其是毛主席身边更是需要人,自己怎么能在这时候为了私情离开呢?因为张瑞岐一直找借口推迟婚事,村里谣言四起,有人说张瑞岐当了大官看不上原来的未婚妻了,有人说张瑞岐犯了事所以不敢回来,流言蜚语给张瑞岐一家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好在未婚妻挺通情达理,表示自己愿意等。张瑞岐知道此事后也很感动,犹豫是否要回家完婚,然而变故却突然发生了。

1947年初,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率领20多万大军进攻陕北,首要目标就是延安。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如果和敌军硬碰硬,即便是取胜也是惨胜,而且还会对后续战略布局产生不利影响,于是当年3月,毛主席果断下令:“必要时要主动负责延安。”

毛主席认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但是当时各界人士和老百姓都不理解,很多人主张要“誓死保卫延安”,张瑞岐等警卫员也是这么想的,毛主席看出众人的疑惑,用通俗易懂的话给他们解释说,一个人背着报复,里面装着很多金银财宝,半路却遇到土匪,他要是舍不得包袱,自己就受限制,打不赢土匪;但这人要是把包袱扔了,使出全力说不定就能把土匪打死,包袱也丢不了。

在毛主席的解释下,众人醍醐灌顶,终于明白了主席的苦心。1947年3月18日,毛主席在张瑞岐等人的保护下离开延安。


由于敌人兵力强大,我党在撤退时遭遇了猛烈的攻击,毛主席更是被敌军发疯一样围追堵截。事态严重,张瑞岐等警卫员寸步不离主席身边,最终安全护送主席离开了延安。

多年来,张瑞岐对毛主席忠心耿耿,深受信任,然而主席却几次要“赶走”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3月,党中央决定离开陕北,进入华北地区,毛主席提前把这一消息告知了警卫员们。按理说中央转移一事是很机密的,即便是警卫员也不会提前知道,但是这次主席考虑到很多警卫员都是陕北本地人,所以才通知他们,说如果有人不愿意离开,可以留在家乡。

主席说:“在陕北也是革命,这里也需要人,请你们自己选择吧。”几个还很年轻的警卫员当即就表示自己要跟着主席走,但是张瑞岐却陷入了沉思。

张瑞岐是家里的独生子,虽然有未婚妻,却年过三十还没有结婚,如果他有个万一,家里就等于是断了“香火”,这也是张瑞岐犹豫的原因。毛主席对于张瑞岐的情况也比较了解,看到他为难的样子,主席主动地说:“张瑞歧,你家里不是早就给你定亲了?都三十多岁了还没结婚,你就不要去了!”


看到主席如此善解人意,张瑞岐既感动又羞愧,表示自己还要追随主席。毛主席是真心实意为张瑞岐考虑,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家结婚,毕竟以后革命只会离陕北越来越远,而且中间还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困难。但是张瑞岐心意已决,一定要跟着主席到河北去。就这样,张瑞岐又跟着主席踏上了新的征途。

到了河北西柏坡后,毛主席想让张瑞岐赶紧回家,但是当时警卫员比较缺人,张瑞岐又主动说要留下。毛主席十分动容,但他不想耽误张瑞岐的人生,于是又劝他复员回家,张瑞岐却说:“主席,我现在回去不太合适,我想把你送到北平后再回陕北。”

张瑞岐觉得,只有毛主席平安到达北平、全国解放,自己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了,可以安心回老家了。毛主席沉思片刻,对张瑞岐说:“好吧,那咱们就一起到北平去,去大城市看看!”

就这样,张瑞岐继续为主席工作了几年,直到1949年5月,毛主席在北平的生活步入正轨后,张瑞岐才收拾行囊准备离开。临走前,毛主席十分关心张瑞岐,担心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正好贺龙要去西安办事,主席就拜托贺龙带着张瑞岐一起坐飞机回去。

张瑞岐即将离开的前一晚,警卫员们在主席的授意下为他办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因为公务繁忙,毛主席无法亲自到场,他让毛岸英替自己参加,还给张瑞岐带去了礼物:一斤糖果、一条香烟,还有一个笔记本,扉页上有主席的亲笔题词。

回到故乡后,张瑞岐一直很低调,从未跟别人炫耀自己当过主席的警卫员。实际上主席已经给张瑞岐安排好了在当地部队的工作,但是考虑到父母年龄大了需要照顾,张瑞岐最终选择留在村里,当一个普通的农民。

1949年12月底,张瑞岐举办了婚礼,迎娶等待多年的妻子。就在婚礼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张瑞岐曾经的下属、同为警卫员的马汉荣出现了,他带来了主席的亲笔信,上面写着:“瑞歧同志:派马汉荣同志前来参加你的婚礼,祝你俩白头偕老,努力为新中国的建设多做贡献。顺捎上100万元(旧币)请收下。”落款是毛主席。

100万元旧币相当于当时的100元钱,在那个年代算是一笔巨款了。能收到毛主席的“份子钱”,这可不是一般人,乡亲们这才知道张瑞岐确实是来头不小。

尽管张瑞岐已经不在毛主席身边,但主席一直记挂着他,50年代陕北缺粮,毛主席还特意托人给张瑞岐捎去了300元钱,还带话说以后遇到困难可以找他。

实际上,张瑞岐回到家乡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别人劝他去北京找毛主席帮忙,却被张瑞岐拒绝了。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私事给主席添麻烦。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张瑞岐都一直在故乡平静地生活着,他从未利用自己以前的身份去谋福利,而是始终非常低调。多年来,张瑞岐始终记得毛主席的教导,坚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人民做贡献。

张瑞岐的故乡清涧县气候干燥,到处都是黄土,当地水土流失严重,于是张瑞岐就投身到了植树造林的事业中,经过他几十年的努力,500多亩林地出现在清涧县,对当地的绿化事业和环境改善做出了极大的改善。改革开放后,张瑞岐种植的这些树可以为他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他却无私地把这些树分给了村民们。实际上,张瑞岐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一直没有忘记主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默默践行着。

张瑞岐去世后,清涧县政府将他葬入了当地的烈士陵园,他这一生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却默默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瑞岐也是我们应该铭记和致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