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55年授衔,中校不肯剃胡子,毛主席特批:既然是他,就开个特例

2022-07-28 17:05:03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举办了隆重的授衔典礼,从元帅到准尉,全军共有60多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由于事关重大,北京及其他各大军区授衔时,都会提前发布有关规章制度,以免授衔典礼出现意外,其中对于干部们的仪容仪表更是提出了具体的规定,由于干部们男性居多,因此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允许留胡子。然而,全国60多万名干部里,却有一人享有特权,可以保留自己的长胡子,毛主席特别为他破了例。此人是谁,他为何能享受到元帅都没有的特别待遇呢?


此人名叫蒋维平,他的军衔并不属于最高的行列,只是中校级别,但他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年纪最大的中校,授衔时已经77岁了。蒋维平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先后加入清军、北洋军、国军,60岁那年才加入我党我军,有“军中华佗”的美名。

1878年,蒋维平出生在河北房山一个农民家庭,当时清朝还没灭亡,但也已是日薄西山,普通百姓的日子就更艰难了。因为家里太穷,蒋维平从小就出去打工,给人当学徒、长工,赚几个微薄的工钱来贴补家用,至于去学堂里读书,蒋维平连想都没想过,在那个乱世中,普通人能不挨饿就不错了,哪有闲钱让他上学呢?

虽然没有受过正式的教育,但蒋维平还是有很强的家国观念,他觉得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为国为民做点贡献。蒋维平20岁出头的时候,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这种屈辱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难以忍受,激愤之下,蒋维平毅然投军,加入了李鸿章麾下的清军。

然而,真正参军后,清军内部的腐朽令蒋维平大失所望,腐败无能、固步自封,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挽大厦于将倾?蒋维平意识到,清王朝走向末路只是时间问题,只有推翻封建社会,国家才能迎来新生,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于是,蒋维平离开了清军,又先后加入了袁世凯和段祺瑞的北洋军。

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蒋维平发现他们都不是真心实意地为国家和百姓考虑,军队成了当权者互相倾轧和压迫百姓的工具。当时蒋维平在北洋军中混得还算不错,当上了副团长,收入还算可观,足以让他在那个时代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但是蒋维平参军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自己,因此最终他还是离开了北洋军,回到河北老家学医种地。


当时是1930年,蒋维平已经52岁了,在那个时代算是老年人了,因此蒋维平打算在老家当个农民,平凡地度过余生。蒋维平虽然没什么文化,却十分好学,他拜师学医,自己苦心钻研医术,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只要不是太复杂的病症他都能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抗日热潮。蒋维平隐居在山村,也得知了此事,他本想平凡度日,但内心的热血却一直鼓动着他。蒋维平想,自己已经是一把老骨头了,只要能多杀几个日军,哪怕死在战场上也算是值了。于是,蒋维平关掉了自己的医药铺子,再度出山参军。

这次蒋维平加入的是国民党军队,是宋哲元麾下的第29军第3师。因为年纪比较大,蒋维平主要负责的还是以后勤工作居多,很少真的上阵杀敌,但蒋维平也很满足,只要能为抗日出一份力,他并不在乎能否立功升官。

然而,命运似乎一直在跟蒋维平开玩笑,就在蒋维平做好随时为抗日牺牲的准备时,他所在的队伍却宣告解散了。3次参军却都是失望而归,蒋维平有些心灰意冷,他只是想为国家做点贡献,没想到却始终不能如愿,难道中国真的不存在一支可靠的军队吗?此时没人能给蒋维平答案,无奈之下,蒋维平只好再次回到家乡。

不过,这次参军也不是全无收获,蒋维平接触到了西医,他回家后开了一家西药店,把先进的西医和之前自己所学的中医结合起来,生意还算不错,足够维持生计。

又过了几年,60岁的蒋维平再度迎来命运的转折点。1938年2月,八路军第120师359旅挺进平西,正好经过蒋维平的家乡。蒋维平听人说,八路军跟别的军队都不一样,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会接济穷人。蒋维平在清军、北洋军、国军待过,很清楚这些军队的风气,因此他觉得,也许自己应该再做最后一次尝试。

蒋维平关掉药店,把店里所有的药材打包好,带着自己义子,冲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一路有惊无险地来到了八路军的驻地。当蒋维平说自己想要参军时,在场的人都对这位老爷子肃然起敬,要知道当时抗日形势很严峻,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到战场上去的,更何况是一位花甲老人?蒋维平本可以在家乡安心当个郎中,却为了抗日自愿放弃安逸的生活,这种精神怎能不令人动容呢?

考虑到蒋维平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懂医术,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县城的救国会主任和359旅团制药厂的厂长。


一开始,对蒋维平这位老战士,大家是既尊敬又害怕,因为蒋维平看起来总是一脸严肃,脾气也大,得理不饶人,要是有什么错处被他抓住了,他能骂得你抬不起头来,而且蒋维平年纪大,都能当很多战士的爷爷了,因此还真没几个人敢跟他对着干。不过,时间长了以后,战士们就发现老爷子是面冷心热,他从不会乱发脾气,就事论事,对待伤员和病人十分有耐心,而且蒋维平是一个热心肠,经常拿出自己的津贴给伤员买营养品。

虽然因为年龄原因,蒋维平没有机会上战场打仗,但他在其他领域却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时战事艰难,每天负伤的战士不计其数,除了刀伤、枪伤之外,在外打仗还容易患上消化系统或者一些传染病。更糟糕的是,为了对我军造成更大的伤害,阴险的日军封锁了当地的药材市场,别说是成品药了,就连药草都买不到,这无疑会耽误大量伤员的病情,给我军造成严重损失。

见此情形,蒋维平不顾自己高龄,翻身越岭,去附近的山里采集草药。另外,蒋维平跟随部队每到一处,就会深入民间收集药方,经过反复试验和比对后,配制出了40多种药丸、药膏等,治愈了大量伤员。

1941年,蒋维平所在的部队进驻陕西米脂县,由于条件艰苦,再加上水土不服,不少战士都病倒了,根本无力作战。在药品奇缺的情况下,蒋维平想出了一个“土办法”。他带着40多名战士四处搜集芒硝,做成硫酸钠,解决了一大难题。另外,针对当时军中难治的疮疖,蒋维平用猪油和蜂蜜熬成药膏,一开始大家还有些不敢用,后来发现这“土法子”有奇效,此后大家对蒋维平的医术是心服口服。

在米脂驻军期间,蒋维平还救下了一个女子。一天,蒋维平和往常一样上山采药,偶遇了一个地主家的丫鬟。经过简单的交谈,蒋维平得知丫鬟也是河北人,因为逃难才来的陕西,无奈被卖入地主家做工,主人每天非打即骂,受尽了折磨。

蒋维平年纪都能做这丫鬟的爷爷了,再加上两人是老乡,看到小姑娘哭得凄惨,蒋维平起了恻隐之心,就去地主家说自己要把小姑娘赎出来。

当时蒋维平到处跟着部队行军打仗,手头上没有什么钱,只有刚到手的12斗小米的津贴。也许是看蒋维平年纪大,又穿着军装,地主倒是没怎么难为他,收下12斗小米后就把丫鬟交给了他。

蒋维平把小姑娘带回了部队,安排在卫生队打杂,几年后姑娘嫁给了我军一名副营长。可以说,因为蒋维平的善举,姑娘的一生都被改变了,他虽然从军后不再行医,却也当得起“妙手仁心”四字。


194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党边区实行包围,为了实现自给自足,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劳动”。已经65岁的蒋维平被任命为南泥湾九龙泉719团农场场长,别看他年纪大,干劲却不输年轻人。蒋维平带领农场100多人开荒400多亩地,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上缴了近3万公斤公粮。在蒋维平的努力下,他负责的农场被评为第一模范农场,而他本人也被边区授予了“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维平作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的院长,再度令所有人刮目相看。在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中,他带领医护人员,救治了至少1200名伤员,挽救了不知多少人的性命。

正是因为蒋维平所做的贡献,尽管他很少和敌人正面作战,却依然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就连毛主席也对他印象十分深刻。

1955年授衔时,当得知自己被评为中校后,已经77岁的蒋维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但是,一个问题却困扰着蒋维平,那就是他的胡子。多年来,蒋维平一直有蓄须的习惯,但是授衔典礼却有相关规定,不允许男子留胡子。要是剃掉胡子,蒋维平还真有些舍不得,于是他向上级请示,自己能否保留胡子,如果不能自己就剃掉。

蒋维平从参军那天起就留着胡子,大家也都知道,能理解他的想法,于是上级就继续向上反馈这一情况。终于,这件事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他一听是蒋维平,对这个60岁参加的老人印象还很深,毛主席笑着说:“既然是他,那就开个特例吧!”就这样,蒋维平的胡子被留了下来。


1964年7月,蒋维平去世,享年86岁。他的一生,先后经历了清军、北洋军、国军和我军,虽然中间屡遭挫折,却从未真正绝望,每次都会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蒋维平的行为,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战功,却挽救了无数生命,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