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中越战争里无所不在的隐藏步兵杀手:解放军59式反步兵绊发地雷

2024-01-29 17:05:03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

中越战争里无所不在的隐藏步兵杀手:解放军59式反步兵绊发地雷

今天的主角是59式绊发地雷,也是解放军在中越战争时期的制式地雷。这种地雷是一种非常恐怖的隐蔽地雷,中越边境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更让它如虎添翼。在这种战场,任何士兵只要走错一步,就有可能绊发59式,不但自己遭受灭顶之灾,附近16米内的战友也会遭受伤亡。听萨沙说一说吧。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中,解放军都大量使用地雷,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美军认为,朝鲜战争中有4%的官兵是被地雷炸死炸伤。而美军在朝鲜伤亡20万人,4%的数字也相当惊人了。

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的地雷五花八门,有国产,有苏制,甚至还有在阵地前缴获美军的美式地雷。至于反坦克地雷等地雷,解放军装备的数量严重不足!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解放军就开始全面的地雷制式化。

在五六十年代,解放军推出了第一代地雷,主要是山寨美苏两国的五种地雷。

解放军仿造了三种制式苏式地雷,就是58式反步兵地雷,59式反步兵绊发地雷,59式反坦克地雷。

其中的58式地雷,是传统的反步兵地雷。它的外壳主要用电木(塑料)制造,内部的金属零件不多,防止被敌人的金属探雷器发现。

这种地雷被埋设在地下,敌人踩中就会发生爆炸。

58式最大特点是威力很大,装药高达200克,甚至可以炸坏汽车。士兵一旦踩中,最轻也是炸飞一条大腿,抢救不及时很容易送命。

58式的各方面性能不错,成为解放军制式地雷。

不过,解放军很快发现了58式地雷的使用局限性。

现代地雷同二战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现代地雷主要作用不是杀伤敌人步兵,而是迟滞敌人的前进或者撤退速度。

简而言之,地雷埋设在我军阵地前,可以长时间迟滞敌军的推进,便于各种防御火力杀伤敌人。

同时,我军在敌人撤退道路上埋设地雷,可以有效延缓敌人逃走的速度,便于将他们全部歼灭。

朝鲜战争中,敌我双方都大量使用地雷进行防御作战。

美军使用了很多地雷,借此延缓志愿军进攻的速度,便于阵地上火力发挥威力。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中,战士朱再保所在的志愿军尖兵营发动了夜袭。

在炮兵配合下,这次夜袭比较顺利,以较小的伤亡突入敌人阵地前500米。

万万没想到的是,狡猾的敌人预计志愿军会进攻,紧急部署了大量地雷。

当时这500米内密密麻麻都是地雷,战斗正在激烈的进行中,志愿军又没有工兵配合,情况非常危急。尖兵营被雷区阻拦,只能一边排雷一边前进。

对于防御阵地的设计,美军是很科学的,部署了大量可以交叉射击的轻重机枪,还有各种口径的迫击炮、枪榴弹。眼见志愿军被雷区阻挡,美军趁机疯狂开枪开炮,每一寸阵地都成为炮火打击的目标,导致尖兵营伤亡巨大。

眼见这样一边排雷一边缓慢前进,完全沦为敌人的活靶子,尖兵营被迫不顾地雷强行冲锋。

相比起来,地雷也会导致严重伤亡,总比成为全军覆没要好一些。

朱再保回忆:尖兵营勇士们以身体扫雷,蹚出了一条血路,最惨烈的一刻,我是踩着战友的躯体通向前沿的。1 小时后,我军全线攻占前沿阵地,数百人的尖兵营却只剩下了 30 多人。在战斗中,我的右腿膝盖被地雷爆炸的碎片击中,鲜血直流。但我在战场上仍咬牙坚持,直至战斗胜利结束。

对于这种迟滞作战中,58式地雷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58式地雷必须踩中才会爆炸,单发地雷封锁的区域太小。需要全面迟滞敌人部队,己方就必须大量埋设58式地雷,还需要密集部署。

在战时,这样埋雷并不容易做到,单单搞到大量地雷就是不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大面积部署地雷所花费的时间。

另外,58式地雷不适合很多山区、丛林地形。

一来很多山地多是山石地面,上面只有薄薄一层土壤,工兵难以将地雷埋设到地下;

二来很多山地非常倾斜,埋设58式地雷的难度较大,一旦阴雨天还容易让地雷移位;

三来敌人不是傻子,58式地雷埋设的时候需要清除上面的植被。在茂密的森林地区,埋设58式地雷就必须首先清理上面的长草和灌木。那么,敌人发现一些山地的茂盛植被人为清除,自然知道下面埋着地雷,绕着前进就不会踩中地雷。

这种情况下,装备59式绊发地雷就是必要的。

绊发地雷最大优势,就是一枚地雷可以封锁很大的地区,封锁性很好。

59式绊发地雷诞生于1959年,是山寨苏联POMZ-2棒状防步兵地雷的产品。

59式可以被看作,一枚露天摆放的大号手榴弹!

59式的造型就是一根棒子,上半截是类似于手榴弹的弹体,下半截是一根尖锐的木棍,尖锐的部分可以拆卸。

在上半截弹体上有一根细线,可以拉出数米到10米的距离,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绊发线。

一旦行走时的士兵绊到这根细线,59式就会立即爆炸。

使用59式时不需要将地雷埋设到地下,而是将棒状地雷插入地下或者绑在植物、石块上,随后在5到10米外设置一个简易固定桩,将绊发线连接在棒状地雷到固定桩上。当然,也可以不用固定桩插,直接将绊发线绑在某个植物、石块上。

然后,工兵将TNT装药装入雷壳并旋拧固定,将拉发引信旋入引信室,抽出引信上的保险销,地雷即处于战斗状态。

当拉火栓和绊线上受到拉力时,地雷就会爆炸。

59式非常适合在野外植被较为茂密的地方部署,通过长草和灌木的遮蔽,出人预料的杀伤敌人士兵。

由于绊发线是非常细小的,在野草和灌木中很难被发现。即便距离这条线仅有半米距离,甚至鼻子尖已经凑近绊发线,也未必能够发现。工兵对付59式需要特别小心,排雷时必须缓慢前进,不然就很有可能突然触雷。

59式不同于58式,它是一种大威力杀伤地雷。

59式重达2公斤,外壳是生铁铸造,还设置有预制槽增加毁伤效果。

内部装有75克TNT炸药,一旦爆发就会制造至少200块弹片,在8米半径内的敌人士兵非死即伤,在15米到20米的敌人士兵也有一定的伤亡危险。

就威力来说,59式相当于一枚迫击炮弹,可以造成15米直径的圆形杀伤区域。

对于行军的敌人来说,绊发地雷最为恐怖。

一旦59式爆炸,可以炸掉半条行军队列,死伤可能有数十人之多。

59式在实战中的用途很大,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单纯的封锁道路,阻碍敌人的部队快速推进;

第二,配合其他地雷,制造复杂的雷区,增加排雷的难度;

第三,制造各种形式的诡雷,进行心理战。

59式最大的作用,自然是第一点。

对于经验丰富的工兵来说,排除58式这种踩中才会爆炸的压发地雷,难度还是有限的。

传统的方式是,使用金属探雷器进行全面探测,发现报警后就用探雷针确定地雷位置。随后将四周的泥土挖开,取出地雷进而试着拆除引信,或者直接将地雷集中起来引爆。

一个训练有素的工兵,一天排除十几颗甚至几十颗压发地雷是没什么问题的。

如果将58式和59式地雷混合埋设,排雷的难度就大了很多。

59式的绊发线无法通过金属探雷器发现,工兵在寻找58式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触及绊发线,引爆59式。

想要首先排除59式,剪断这些绊发线,又必须步步惊心的注意脚下是否有58式地雷。

总之,只要在58式雷区部署少量59式,就会导致工兵排雷速度大为减慢。

我们看看这个战例。

1979年3月,中越战争一个无名高地的作战。2月28日,解放军第8连,一举占领了这个距离国境线7公里的高地,歼灭了这里驻守的越军,又奉命驻守几日。

第8连很有经验,连夜修筑了防御野战工事。

果然,刚到第二天的3月1日,越军就出动1个排进行了反攻,被第8连击退。

解放军驻守部队有1个连后,越军紧急调动部队增援,准备全面进攻。

解放军第8连预判了敌人的动向,很聪明的部署了防御地雷区。在第8连正面阵地,出现了一个长度1500米,宽度30米的雷区,共有132枚地雷,包括25枚58式地雷,32枚59式地雷和75枚69式跳雷。

3月8日凌晨5点,越军首先出动1个排发动夜袭。越军尖刀班试图悄无声息的摸进我军阵地,谁知道刚进入雷区就触雷。随着2枚地雷爆炸,越军当场被炸死2人,炸伤3人。

此时越军才知道这里有雷区,整个排不敢继续前进,带着伤员和尸体迅速撤下去。

凌晨6点,越军派了1个班潜入雷区,试图将部分地雷清除,搞出一条进攻通道。

没想到,这里的地雷太复杂,尤其是夜间根本看不清59式地雷的绊发线。排雷期间,当先的3名越军触发了一枚59式绊发地雷,被威力强大的地雷全部炸死。其余越军见状,慌忙放弃排雷再次逃走。

到了这种地步,越军还不死心。天亮以后,他们试图从阵地右侧突进,这里的山石较多,地雷应该较少。

越军主力排分为3路进攻,进入雷区后连续触发3枚地雷,死伤多人。

越南军人是很顽固的,竟然继续硬着头皮强攻。

大量地雷阻挡了他们前进速度,当面的解放军第8连3排趁机用各种轻重武器开火,连续击溃越军两次攻势。

眼见始终无法突破雷区,越军只能认怂撤退。

此次防御作战的关键就是这片雷区,尤其是封锁能力很强的59式绊发地雷。

59式地雷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诡雷进行心理战。

所谓的诡雷,就是有诡计的地雷,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排除,让敌军工兵防不胜防。

无法快速排出的诡雷,让敌军士气大减,这是心理战的重要手段。

当年我国援助北越打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包括59式地雷。

59式是绊发地雷,越军工兵可以将它偷偷设置在任何地方,再巧妙的拉出绊发线。

中越战争的战场覆盖着茂密的植被,绊发线在这种地方是极难被发现的。

本来59式地雷是设置在地上的,而越军经常将它挂在半空中,以增加爆炸的威力。

59式也经常同其他地雷、集束手榴弹甚至爆破筒混合使用,实战效果更是恐怖。

看看《中越战争秘录》这段描述: 在空间布雷,能利用的条件,都会巧妙地用上,树枝、藤条、竹子,都不会放过,一根毛草也是可以拴上绊线,碰上就完了。

枝杈上的地雷,会成空爆效果,一炸一片,不是炸脚,而是炸头、炸脸。

某部八连的阵地前边有两棵树长到一块了,只有中间有一点小缝儿,人们说"看这两棵树抱得多紧。"

谁知就在它的那点小缝里,敌人也设了地雷。四班一个战士修工事扛着木头往回来,木头在那缝边一碰,雷就炸了。

侦察兵开辟通道,休息之后,战士王华站起来背背囊,甩得动作稍大了点,挂了树枝,树枝连着绊线,一颗跳雷响了,一下子伤了七人,王华牺牲。

阵地上,有几个人照相留念,胶卷用完了,触了雷,草丛中的绊发雷,挂在树枝上的一束手榴弹同时爆炸,两伤一亡,死的那个战士是独生子。

这个阵地的通道,边上草长得高了,不容易分清通道,就派战士把草剪一剪,似乎看到草下有根线,但已经晚了,战士被炸伤了。

想要排除这种复杂的绊发地雷,尤其在敌人阵地前,那是非常困难的:那是5月20日凌晨,排雷大王尤建华带着两名战士来到那四十米的悬崖边上,沟那边就是敌人,射孔看得很清楚。为了切断越军特工的偷袭线路,需要下到悬崖底。

敌人在悬崖也设了地雷,如果头朝上往下滑,身体就会触雷,只能头朝下,脚朝上,用那背包带吊着往下来。一只手必须支撑着身子,一点一点地向下滑,剩下的一只手抓着探雷针,一针一针地往前探察,悬崖上的草棵、石缝内都有雷,探出来,就用牙齿咬住地雷绊线给再用另一只手排雷。

身子被绳子吊着,一晃一晃的,晃动幅度大了,牙齿就得赶紧松开绊线,不然真会晃炸了呢。

稍一稳,咬住再排,在半空用一只手操作,动作显得十分笨拙,力气真要用完了,悬崖上的棘刺,石头尖,把他身上划得到处是口子,满脸是血,绳子在腰上勒得像是要断裂,急救包捆在腰间,光荣弹套在脖子上。现在是头朝下,气也喘不上来,肠肚也象是要倒出来似的,眼前一切全是倒置的,崖底的石头都直对着脑瓜顶,总觉得绳子不存在了,脑瓜在飞快地向下俯落。

他一连排了八颗绊发雷,才下到沟底。真险,在他落地的时候,支撑在地面上的两手之间,竟有一颗苏制压发地雷,差一点脑袋就没了。当下全身冒出了冷汗,像散架似的瘫软起来。记得刚接防时,他先带五个人到阵地上见习,分到某部的工兵连二排四班,吃饭时发现全排才做了几个人的饭。人呢?谁也不回答,饭后才知道他们排上来二十七个工兵,死的,伤的,现在包括一个见习的,只剩下了七个人。

阵地上养的狗,大多也带着雷伤。三连一条白狗看到一个战士出来解手,以为是有情况了,也冲了出去,结果触雷,成了一个"小儿麻痹症"。

有一次尤建华执行任务,雾很大,看不清路,在一个交叉路口,那条狗不走了,他们一看,前面好几颗绊发雷,还连着爆破筒,今天这狗如果不出来,也许就触雷了。

59式地雷比较实用,但不是没有问题。

其一,59式是一种金属地雷,外壳是生铁铸造,很容易被金属探雷器发现;

其二,59式是埋在地上的,虽然绊发线很隐蔽,但雷体比较大,像一枚大号木柄手榴弹,比较容易被发现。除非是部署在植被茂盛的野外,不然连小孩子也能一眼看到59式的雷体;

其三,59式没有什么反排爆能力,排除它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用钳子剪断绊发线,地雷就不会爆炸。这花费不了多久,几秒钟而已。

即便59式地雷有这么多问题,仍然是非常恐怖的实战地雷。

除了上面提到的混合布雷以及诡雷,59式还可以单纯的阻碍敌人的交通。

在一些战争中,59式地雷就公开的埋设在道路上,阻碍敌人士兵和车辆的前进。

有人说,难道敌人是傻蛋吗?这么大的地雷就发现不了?

这些地雷不是为了炸死敌人,而是延迟敌人的推进速度,尤其对敌人车辆存在较大威胁,全世界军队都是这么做的。

电影《深入敌后》中,在穆族控制的工厂门口,公开部署着一些绊发地雷。这些地雷起到的作用,是阻碍敌人的武装汽车、装甲车直接冲进来。如果敌人强行冲击,这些地雷就会爆炸。爆炸的威力没有反坦克地雷那么大,也会导致车辆受损。

那么,为什么不埋设58式压发地雷呢?

58式需要挖坑埋在地下,不适合是硬地面的公路,或者城市内的水泥柏油地面,在这里使用59式地雷更为简单。

59式地雷是很恐怖的,在埋设的三四十年后仍然可能发生爆炸。

2019年,广西崇左边境地区的六旬老人沈大爷开荒时挖出一枚地雷。

经过排爆人员鉴定,这是一枚中越战争时期遗留的59式地雷。虽然固定木桩和绊发组件损坏,但引信完好,炸药也没有失效。如果受到外部的打击,这枚地雷仍然会爆炸。

排爆人员当即对地雷进行妥善处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022年,广西防城港下属一个村子,在拆除废旧民房时发现一枚涉爆物品。接报后,该所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在涉爆物品周边拉设警戒线,严禁群众靠近,同时向专业力量申请支援。

这也是一枚59式地雷,仍然具有杀伤性,被排爆人员用引爆方式排除。

其实,反步兵地雷再厉害,主要危害的对象也是老百姓。

军事研究认为,地雷的1%的损伤对象是军人,但有99%的损伤对象是无辜平民。

如果某一天全世界可以彻底消除反步兵地雷,就是人类一项重要的文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