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从越南到阿富汗,苏联是如何被耗死的?

2020-12-07 08:56:43

军迷重演阿富汗战争




冷战时期,全球爆发了三场大规模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

对比一下这三场战争,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战争都发生在中国的邻国,从东北、南疆到西北。

美、苏、中三国,或以主角,或以配角的形式,卷入了其中。

中国参与感呈递减趋势,朝鲜战争时,是从直接出兵作战,越南战争时,是出兵帮助搞后勤防空,阿富汗战争,秘密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

中苏关系越来越差,差点走向战争,中美关系越来越好,从战争走向亲密。朝鲜战争时,中、苏联合抗美,越南战争时,中、苏已形同陌路,各自援助北越抗美,阿富汗战争时,中美联合抗苏。

驻阿富汗苏军

美苏争霸格局依旧,中国脱离苏联阵营,逐渐自成一家,与美、苏一起构成世界政治三极。联美反苏,是80年代中国外交斗争的主线。

值得一提的是:从1949年 到1991年,这42年里,中苏关系好的时候只有11年,交恶的时候有整整29年(以1960年为分水岭),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两国关系才实现正常化。

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




01

上世纪70年代,是苏联扩张势头最猛的时候,全球兴风作浪。

在中东,它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在非洲,它与美国在“非洲之角”展开激烈角逐,利用古巴干涉安哥拉内战,支持雇佣军入侵扎伊尔(刚果金);在拉美,它利用古巴插手尼加拉瓜,策动格林纳达政变。

70年代苏联社会

在亚洲,它在中苏边境上屯集重兵,将太平洋舰队的总吨位提升到了152万吨,超过了美国的第七舰队,还支持印度打第三次印巴战争。

此外,它还与越南结盟,支持越南进攻柬埔寨、控制老挝、敌视中国,驻扎在金兰湾、岘港的苏联海空军,频繁出没于南海以及东南亚海域——中越战争中,苏联海军就曾在中国周边海域搞演习,为越南打气。

70年代末,苏联更是亲自出马,入侵阿富汗,将扩张政策推向了顶点。

天下苦苏久矣。

目光聚焦中国。

从东北到西北,百万大军压境(实际上就几十万),南面越南狐假虎威,西边阿富汗战火狼烟,这三件事情的背后都是苏联,而且三件事情出现在同一时期,对中国形成了一股咄咄逼人的战略压迫感,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种战略包围像一张正在逐步收紧的巨网,让人坐卧不宁。

显然,以一己之力正面硬刚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既不现实,也不明智。

越猖狂的人,敌人越多,把敌人的敌人发展成朋友,一起合作,分摊压力,才是上上策。

从1977年底开始,中国加大了对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力度和接触频率,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目的就是孤立越南,间接对抗苏联在东南亚的扩张。而在此之前,东南亚国家大多与中国不友好。

同时,加强与日本和美国的关系,劝阻日本对越南提供经济援助,劝阻美国和越南关系正常化。

驻柬埔寨越军

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明确表示,只要越方还在侵略(指越柬战争),美国就会竭尽所能地鼓励各国减少对越南的援助,也不会讨论美越关系正常化,美国不但鼓励东盟国家联合对越,还将增加对泰国的军事援助。

所以,才会出现中、美以及其他国家,一起援助柬埔寨抵抗力量抗击越南军队的情形。

总之,就是联合各路反苏、反越力量,结成统一战线。

孤立、打击越南,其实就是在打击苏联——越南之所以敢挑事,是苏联在背后鼓动、输血,而苏联摊子太大,有点撑不住,要求东欧小伙伴都掏钱(经互会),还要越南自己想办法找援助。

中越战争时期中国士兵

这种战略,其实就是间接消耗战略。正面无法打击苏联,就打击苏联的小弟,让苏联买单,以消耗苏联的实力。

后来的中越战争,以及之后的两山轮战,也是间接消耗战略的典型。

只要越军在柬埔寨有大动作,中国就在中越边境上有所动作,支援柬埔寨抵抗力量。

中国大军压境,可以迫使越南维持上百万的军力,而越南经过长期战乱,经济早已崩溃,维持庞大的军力,只会让它雪上加霜,这一切高消耗,越南只能靠苏联源源不断补充,相当于间接为苏联放血。

一旦苏联撑不住,降低或者断绝对越南的援助,越南必然翻脸,两国联盟不攻自破。

二者对中国的南北包围,也就打破了。


02

同样的策略,在阿富汗战场,依然适用。

1979年12月24日,西方平安夜,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打响了阿富汗战争。

12月30日,中国发表声明,强烈谴责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的霸权主义行径,次日,外交部召见了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要求苏联撤军,强调:阿富汗是中国的邻国,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威胁着中国的安全,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严重关注。

苏联当然拒绝了。

此后,中国暂停了两国国家关系谈判,并宣布抵制莫斯科第22届奥运会。

至此,阿富汗问题、柬埔寨问题以及中苏边境驻军问题,成了阻碍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两国剑拔弩张的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阿富汗战争,也让中美关系进一步靠拢。

1980年1月5日,也就是阿富汗战争爆发后10天左右,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与中国讨论了国际形势、战略协调以及军事合作等问题,目的是加强美中防务安全关系,共同对付苏联。

在越南战争中,美国伤了元气,有了心理阴影,福特和卡特时代,美国一直在战略收缩回血,面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态势,美国有点力不从心,这一颓势,直到里根时代才逐渐改变。

眼下它需要和中国合作,分摊苏联的压力。

在阿富汗问题上,布朗提出的策略是:设法增加苏联入侵的成本,以逼迫莫斯科罢手。比如,把阿富汗问题纳入联合国安理会议程,从外交上打击苏联声望;动员盟友在外交上孤立苏联,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提升其入侵的经济成本。

阿富汗抵抗力量

当年在越南战场上,美军就是这样被耗死的,布朗是想以彼之道还是彼身。

布朗这一策略,与中国的“间接消耗战略”不谋而合。

中国的想法更具体:我们将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并通过巴基斯坦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轻武器、弹药、棉服等物资。

1月8日,最高层一锤定音,原话是:“对阿富汗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援助抵抗力量,中美应该就此进行合作。但我要强调的是,此类援助不应该只是象征性的。······我们必须用游击战将苏联长期拖在阿富汗的泥潭里。”

此后,双方不断互访磋商,逐渐达成了共识:美国负责动员自己的盟友,中国负责动员第三世界,中国帮助推进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巴基斯坦是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大后方,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援阿反苏阵营。

阿富汗抵抗力量

这个阵营包括英国、法国、西德、土耳其、埃及、沙特、阿联酋等国家,伊朗虽然没有加入,但以行动提供了支持。

以阿富汗战争为契机,中美两国开启了在情报、武器、后勤、战略协作等领域的合作。



03

由于苏联一贯支持印度,巴基斯坦和苏联关系并不好,苏联入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也构成了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大量阿富汗难民涌入巴基斯坦,不仅加重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压力,也增加了巴基斯坦被苏联打击的风险——难民中也有武装分子,很容易成为苏联跨境打击的借口。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理位置

巴基斯坦只能向中国求援,中国把美国也带进来了。

巴基斯坦有了中国和美国的撑腰,不再畏惧苏联和印度。

所以,在反苏阵营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时,巴基斯坦成了最可靠的中介。

具体分工是:美国、沙特出钱,购买武器和负担运费,中国负责生产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然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出面,将武器和物资运到巴基斯坦,交给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ISI通过200多个不同路线,将武器和物资运到阿巴边境的100多个秘密仓库,分配给阿富汗抵抗力量。

巴基斯坦除了负责物资转运之外,还负担起了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培训工作。

出钱的,生产的,运输和培训的,三者形成了常态化机制。

美国将这一行动称之为“旋风行动”。

阿富汗抵抗力量

运输武器和物资的主要路线有两条:一是中巴国际公路,二是走海路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口,CIA在巴基斯坦开了专门的账户,每月往里面打运输费。

美国援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是秘密进行的,为了不留下证据,提供给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武器,都是交由中国生产的——中国武器,在血统上脱胎于属于苏式武器,生产一些苏式武器是分分钟的事,在台面上可以说是阿富汗游击队缴获的。

埃及和中国情况类似,也有大量苏式武器,美国也从埃及收购了很多。

正如CIA官员指出的那样:“各个合作伙伴扮演着不同角色:阿富汗人在垂死挣扎,在战斗。沙特人和美国人支付了运费。中国人提供军火,他们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武器。埃及人也提供了大量武器。”

阿富汗抵抗力量

战争期间,中国生产了大量地雷、AK-47步枪,RPG火箭筒、SA-7防空导弹以及多管火箭发射器。后来,还应阿富汗抵抗力量的要求,重启了单管火箭发射器的生产线。

中国一直是阿富汗抵抗力量武器的主要来源国,当然,绝大部分都是美国和沙特掏钱买的。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启动期,最缺钱的时候,卖军火一举两得,美帝和沙特土豪也不差这点钱。我们常说两伊战争期间,中国军工发了财,其实阿富汗战争时期,中国也通过军火挣钱了。具体数据不得而知,但据巴基斯坦估计,中国每年向CIA军售额达1亿美元。

《第九突击队》剧照

中国的参与,远不止于提供武器。

与美国合作,在中国境内建立追踪和监听装置,监视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美国出钱,在中国饲养骡子,改善阿富汗抵抗力量的运输手段——阿富汗境内多山少路,骡子很实用;派遣军事顾问到白瓦沙基地,为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军事训练,教授游击战,等等。

美军在阿富汗也用骡子运输

1986年,苏军为了摆脱战争泥潭,加大了对阿富汗的打击力度。在中国的协助下,美国说服巴基斯坦转运“毒刺”导弹进入阿富汗,对苏军直升机构成了极大威胁,帮助阿富汗抵抗力量扛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毒刺”导弹打苏军直升机(插画)

04

80年代初,苏联对外有四个花钱重点区域,一是阿富汗战场,每年约110亿美元,二是以埃塞俄比亚为主的非洲,每年约60~80亿美元,三是以古巴为主的拉美国家,每年约60~80亿,第四就是越南,每年20亿美元左右。

由此可以看出,阿富汗战场是最消耗苏联实力的地方。

相比苏联的消耗,反苏阵营的投入其实很少,但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正是反苏阵营为阿富汗抵抗力量源源不断输血,才使得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流血的伤口”,这一流就流了10年,等到血止住时,苏联也奄奄一息了。

《第九突击队》剧照

1989年,戈尔巴乔夫实现了从阿富汗撤军、从中苏边境撤军,并迫使越南同意从柬埔寨撤军,解决了妨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碍。

自此,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全部被瓦解,两国实现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