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2024-03-11 17:05:06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但却是一个可怜的短命王朝,仅仅十四年的时间就灭亡,秦朝灭亡之后,楚汉之争又起,最后由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传承四百余年,直至东汉末年,朝中宦官专权,地方上天灾连绵,引发起义不断。

当时的汉王朝皇帝更换频繁,且均为平庸无能之人,听信宦官之言,通过放权至地方的做法平叛,殊不知此乃饮鸩止渴之举,叛乱平定的时候,就是群雄并起之时,群雄逐鹿之后,吕布,刘表,二袁等全都灭亡,仅剩刘备,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分天下之后,属占据北方的曹操势力最强,孙权次之,刘备排在最后,所以蜀汉是三股势力之中最先灭亡的,并且是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以后主刘禅的开城投降而结束,此后他给司马昭写了3个字,对方便放过了他,群臣不解,司马昭说“倒着读”。
一开始就走偏的蜀汉团队

无论从历史还是演义所描述的小说中看,蜀汉虽然不是三国之中势力最大的存在,但在配置上无疑是最豪华的存在,战斗力方面有五虎上将,赵云关羽均为当世虎将无人能敌,出谋划策方面更是将卧龙凤雏齐聚,诸葛亮和庞统先后辅佐。

但即使是这样,也无法抵挡蜀汉王朝衰落的趋势,早在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隆中对开始初步实施的时候,整体的方向就已经出现了错误,理由是诸葛亮所做的高瞻远瞩太过理想化,并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原因,所以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每一步都出现了偏差。

比如在荆州问题上,刘表处于弥留之际的时候,诸葛亮就曾劝刘备“莫要推辞,接受荆州”,但以“仁义”着称的刘备始终没有这样做,最终导致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后又被孙权所夺,这件事情成为了蜀汉灭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二个错误就是在西川之地的争夺上,当时蜀汉方面是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跟随刘备取西川之地,庞统在谋略方面和诸葛亮是相反的,诸葛亮擅长稳中求胜,庞统属于冒险激进派,所以在刚到西川的时候,就提议刘备以款待为名号,杀死刘璋。

这个计策其实是夺取西川之地最好的方法,但刘备却因为不忍心并没有听从,最后在无奈之下只能带兵攻打,刘备与庞统兵分两路进兵,在路过落凤坡的时候,庞统因为错骑了刘备的白马被当场射死,这个突发事件打乱了蜀国的全盘计划。

前线无军师,取西川的行动被迫停止,镇守荆州的诸葛亮亲自前往,因此驻守荆州的任务就交给了关羽,关羽在性格上是存在缺陷的,“傲上而不辱下”的关羽从接任荆州开始仿佛就预兆了最后的结局。

果不其然,在诸葛亮离开之后,东吴便开始对蜀汉“久借不还”的荆州有了想法,随后便写了一封赞美书信送到荆州,利用骄兵之计让关羽放松警惕,关羽果真上当,误调荆州之兵攻打襄樊,结果荆州被吕蒙趁虚而入。

这次出其不意地白衣渡江不仅让蜀汉丢失了荆州要地,还损失了关羽这一员大将,这件事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张飞报仇心切被自己的手下暗害,刘备短时间失去两位结拜兄弟,当即决定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

至此对于诸葛亮最初所说的“和孙权”已经完全悖逆了,此举无论成败都不利于大汉的统一,并且这次刘备是带着仇恨出击,注定会为自己的冲动买单,果不其然,夷陵之战一把火,八十余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蜀汉多年经营积攒的底子付之一炬。

称帝没多久的刘备也因此病故在白帝城之中,皇位传给刘禅,军国大事则交给诸葛亮全权处理,目前的蜀汉已经很难回到当年的巅峰时刻了,但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之恩依然为他“兴复汉室”的梦想努力着。

先与东吴修好,接着就进行了六次北伐。这对于目前的蜀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消耗,更加惋惜的是,这六次北伐都失败了,甚至最后连诸葛亮本人也病故在五丈原地区,至死都未能完成先帝的遗愿,留给刘禅的,是一个损耗严重的蜀国。
刘禅的困境与投降的必然

因为罗贯中在演义里对刘禅过度平庸化的描写,导致人们对其产生了一种“扶不起”的误解,其实真正的刘禅并非人们所想的那般无能,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依然当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一个。

也就是说,对于国家运营,刘禅有自己的思维,尤其是在诸葛亮亡故之后国家所面临的困境,这也是他在最后不得不投降的原因。从蜀汉集团的发家史来看,文臣武将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荆州旧臣,另一类是益州新臣。

这两个派别原本是分开的,但在荆州丢失之后,双方全都挤在了益州,矛盾也随之产生了,荆州见证了刘备从无到有的历程,所以一直主战,益州一方相当于和解放,所以并不支持战争,刘备和诸葛亮尚在时,还可以稳定这种争端。

刘禅却不一定,在二人亡故后,荆州一派和益州一派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变得不可调和,但因为看在“先帝”和“丞相”的面子上,还暂时维持稳定,不过这种稳定的局面,伴随邓艾的神兵天降打破了。

刘禅本以为蜀道天险牢不可破,不料邓艾却兵出斜谷,大军直逼成都,诸葛瞻也战死绵竹,面对当前的困境,蜀汉朝中因为是战是和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荆州与益州这两派彻底翻脸,但最终的决策权,依然在刘禅身上。

没有任何悬念,刘禅选择了投降,当然他也不得不这样做,因为对于刘禅来说,他知道朝廷目前的情况,就算拼死一战,也只是徒劳无功增加伤亡而已,况且城中还有诸多黎民百姓,并不适合玉石俱焚,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朝臣都愿意拼死一战。

作为皇帝的他也知道当前荆州和益州两个派别的内斗,稳定只是表面的,当真正威胁到双方生命的时候,这种稳定也就不复存在,如果按照荆州一方的说法坚持一战,那么很有可能引发朝廷决裂,荆州一方跟随刘备已久,相对比较好掌控。

不得不说,刘禅这个决定是正确的,选择投降的他不仅让益州臣民免于战火,原本蜀汉的贵族也被迁往洛阳安置,刘禅更是用自己的小心思在司马昭面前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司马昭的领悟

正所谓国无二君,天无二日,按正常情况来说,刘禅作为已经灭亡的蜀国之国君,完全是死路一条的,但司马昭并没有杀他,因为他也有自己的野心,他需要通过展现自己的宽宏爱民来笼络人心,为之后更高的位置做铺垫。

明面上不能动手,并不代表暗中不行,所以自从蜀国灭亡之后,司马昭就经常在暗中监视刘禅,看他就没有异常的举动,即使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发现,司马昭依然不放心,甚至连刘禅住过的地方,都会派人前去搜索。

有一次司马昭派遣前去搜查的探子在刘禅的房间之中找到一张纸,司马昭一看,上面写了“中山寨”三个字,此后便露出了释怀的笑容,决定放过刘禅,群臣见状纷纷不解,上前询问原因,司马昭说“倒着读”。

此三个字倒着读就是“寨山中”,也就是说,刘禅此时的想法是在山林之中扎寨,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这是自己的一种向往,也是对司马昭的一种解释,大致意思就是自己已经不再有“复国”的反叛思维。

为了佐证这一点,后续还发生了“乐不思蜀”事件,即在席间宴请刘禅吃饭的时候,故意派人跳起蜀舞,当时在场的所有蜀国老臣都掩面哭泣,唯独刘禅依然乐不可支,司马懿见状,再次上前试探,问“颇思蜀否?”。

刘禅听了之后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与此同时还带着享受的表情,这种回答显然让司马昭十分满意,因为在他看来,“中山寨”的字条加上刘禅现在的回答,这种表现怎么都不像是一个隐忍且励精图治复国的人。

在哈哈大笑之后,便让刘禅继续诠释自己安乐公的称号,沉迷在酒色之中。

所以说刘备能选刘禅当皇帝,自是有自己的原因,刘禅能在人才凋零的时刻稳坐皇位二十余年也算是有自己的手段,无论是最初选择投降,后来的“中山寨”纸条事件,还是最后的“乐不思蜀”其实都是刘禅的保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