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浅谈十六国前期河西少数民族与凉州政治

2024-01-03 17:05:05

秦汉以来,在河西地区长期活动着匈奴、羌人等民族。魏晋以降,入迁河西走廊的鲜卑等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后转化为当地民族。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结构及分布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匈奴、羌族、鲜卑、粟特等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河西政局的演变和历史走向。

前凉初期,由于统治者对鲜卑等族的军事胜利,加上支撑其政权存在76年的基础是汉人世家大族,故河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尚无太多话语权。但到前凉中后期,随着少数民族势力崛起,开始参与河西事务。

前秦时期,河西少数民族继续保持发展态势,以鲜卑秃发氏、卢水胡沮渠氏为代表,经过长期整合发展,最终在后凉末年分别建立南凉、北凉政权,由此影响了十六国后期的河西政治格局。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继续讨论十六国前期河西少数民族崛起发展的历史,由此观察十六国后期鲜卑秃发氏、卢水胡沮渠氏发展壮大乃至独立建国的历程。

前凉后期河西少数民族势力的初步发展

前凉初期,由于统治者注重笼络汉人大族,而对鲜卑为主少数民族力量进行强势镇压,加上西晋永嘉乱后大量中原汉族士民的涌入,使汉武帝以来汉人主导政治的历史传统得以在河西延续。前凉后期,围绕王位继承展开的争权夺利导致统治集团内讧与分裂,随着河西大族渐次退出权力核心,地方少数民族势力趁势崛起,逐渐参与到凉州事务。

(一)前凉初期河西地区胡汉力量对比

魏晋之际,由于大量鲜卑部落入塞,使河西走廊的民族结构和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导致西晋初年西北羌胡问题出现,而“魏晋间河西‘羌胡’问题的一步步演化,也是五凉历史一步步形成的序幕”。《资治通鉴》记,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二月,“分雍、凉、梁置秦州。以胡烈为刺史。先是,邓艾纳鲜卑降者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民杂居,朝廷恐其久而为患,以烈素着名于西方,故使镇抚之”。

但是,西晋朝廷调整河陇政区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西北羌胡问题,反而刺激该区域矛盾的不断加深。泰始六年(270)六月,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史称“凉州之乱”。西晋政府耗费甚多、用功十年才勉强镇压这场动乱,但鲜卑余众势力仍很强大,使西晋王朝始终无法在凉州建立稳定统治,而河西也由此成为十六国时代较早出现割据政权的地区之一。赵向群指出,“以河西鲜卑为主力的‘羌胡’在秃发树机能率领下起兵反晋并导致西晋政府对河西失驭,这是前凉肇基的契机”。

西晋末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后,即着手对鲜卑进行军事征服。《晋书·张轨传》称,“于时鲜卑反叛,寇盗纵横,轨到官,即讨破之,斩首万余级,遂威着西州,化行河右。……永兴中,鲜卑若罗拔能皆为寇,轨遣司马宋配击之,斩拔能,俘十余万口,威名大震”。

《资治通鉴》记宋配斩杀若罗拔能、招抚鲜卑余众之事,在西晋永兴二年(305)六月,胡三省注云“史言张轨能尊主攘夷以致强盛”。正是依靠凉州大族,通过武力征服手段,张轨彻底解决了西晋初年以来河西鲜卑为乱地方的问题,重建了凉州社会的封建统治秩序。

此后,以鲜卑为主的凉州羌胡部众趋于沉寂,直到前凉后期才又再次出现在史籍中。有学者研究指出,前凉重要官僚的尉髦、尉缉疑似胡族,北宫纯、北宫萌同样如此。但上述研究多是推测,尚不能完全证实,且尉、北宫二氏作为个例,并不能说明前凉初期河西少数民族发展的基本情况,故对此不作申论。

西晋永嘉乱后,大量中原士民向西逃奔至远离战乱且相对安定的河西地区。史称,“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张轨)分武威郡置武兴郡以居之”,由此加强了河西走廊东部尤其武威及周边的汉人力量。而羌族仍分布在河湟地区,鲜卑族散布于河西东部的武威、金城一带,卢水胡集中于张掖临松卢水流域,其主要活动区域未有大的变化。

由此,尽管魏晋以降河西地区民族结构及分布格局已发生变化,但两汉以来汉人主导政治的历史传统仍然得到延续。前凉王国统治阶层的构成,从民族成分上讲,仍以汉晋以来成长于凉州本地的汉人世家大族为主,在此基础上,张轨及其后继者接纳了永嘉乱后入迁河西的中州、秦雍士族成员,形成“侨旧共治”局面。

(二)前凉后期河西少数民族势力开始崛起

前凉时代,河西大族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权力,而汉人也是河西政治的绝对主导力量。但从张祚开始,前凉统治集团围绕王位继承展开的争权夺利活动愈演愈烈,频繁内讧导致数度易主,削弱了张氏统治河西的社会基础。尤其,河西大族与安定张氏在政治上的逐渐决裂,造成河西大族渐次退出前凉权力的核心。

贾小军统计前凉时期河西着姓人物任职情况后,指出“前凉后期参与河西政治事务的河西着姓已经明显减少了”。无疑从客观上为河西少数民族力量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和历史机遇。虽然他们尚未强大到足以渗透到政治领域,但已引起前凉统治者的注意,张骏、张重华、张祚时期即有多次讨伐境内少数民族部落的军事行动。

前秦治凉与河西少数民族的继续发展

前秦时代,河西诸民族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苻坚旨在削弱前凉王国割据基础的一系列措施,尤其是“徙民出凉”政策及“胡汉并用”择官原则,加之对河西诸少数民族部落的政治优待,都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生存发展的地理和政治空间。

376年,前秦灭前凉,将原前凉统治下包括河西走廊、河湟谷地、吐鲁番盆地等广大地区纳入其疆域版图内,河西走廊开启了外来胡人统治时代,随后苻坚任命文武官员重建河西社会秩序。

《晋书·苻坚载记上》记“坚以梁熙为持节、西中郎将、凉州刺史,领护西羌校尉,镇姑臧。徙豪右七千余户于关中,五品税百姓金银一万三千斤以赏军士,余皆安堵如故”。前秦统治者组织大规模徙民活动,主要基于削弱河西王国割据基础的政治考虑。齐陈骏认为,“苻坚迁徙豪族,其根本目的在于削弱河西地区的地方势力,使之再也无力进行反叛”。

贾小军则称“苻坚治理凉州政策,首先是重建凉州政治秩序,而治凉的主要落脚点,在于打击河西着姓势力”。而“五品税百姓金银一万三千斤以赏军事”,属于经济掠夺措施,与徙民政策相为表里。苻坚在派遣以梁熙为首的前秦官员进驻姑臧之外,仍将部分前凉旧臣纳入统治阶层,彭正和、苏膺、张烈等入职中枢,赵凝、杨干等留任地方太守,又凉州刺史梁熙将索泮、宋皓召入幕府担任主簿、别驾等要职。他们在维护前秦统治河西方面做出了贡献,例如“西平郭护起兵攻秦,熙以皓为折卫将军,讨平之”。

前秦苻坚在采取多元化政策安置河西大族外,还针对河西境内少数民族及永嘉乱后入迁凉州的士人,提出另一套具体政治措施,《资治通鉴》载:

初,秦人既克凉州,议讨西障氐、羌。秦王坚曰:“彼种落杂居,不相统壹,不能为中国大患。宜先抚谕,征其租税。若不从命,然后讨之。”乃使殿中将军张旬前行宣慰,庭中将军魏曷飞帅骑二万七千随之。曷飞忿其恃险不服,纵兵击之,大掠而归。坚怒其违命,鞭之二百,斩前锋督护储安以谢氐、羌。氐、羌大悦,降附贡献者八万三千余落。雍州士族先因乱流寓河西者,皆听还本。

前秦统治集团讨论对河西少数民族征服之策,首先是建立在对前凉后期河西少数民族已然崛起的客观事实上。苻坚基于“彼种落杂居,不相统壹,不能为中国大患”的认知,将重点打击对象定位在构成前凉统治基础的河西大族群体,而对少数民族部落采取了“宜先抚谕,征其租税。若不从命,然后讨之”截然不同的措施,而此项政策运用成功也确实解决自前凉后期逐渐出现的少数民族问题。

根据“降附贡献者八万三千余落”记载判断,按一落五口计算,超过四十余万近五十万人口。赵向群曾统计五凉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口数量不低于百万,刘汉东也依据敦煌藏经洞发现《西凉建初十二年(416)正月敦煌郡敦煌县西宕乡高昌里籍》保守估计五凉时期河西人口保持在一百万左右。

由此,前秦统治初期凉州诸少数民族部落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近40%-50%,充分显示其种落之繁盛,当然这部分人口可能不在学者估算之内。此外,对西晋永嘉乱后流寓河西的雍州士族采取“皆听还本”政策,河东裴氏、京兆杜氏即属此类。

综上,前秦统治者“徙民出凉”和经济掠夺措施,以及针对永嘉乱后流寓河西的雍州士族“皆听还本”政策,旨在削弱乃至摧毁前凉割据河西的社会基础。而对凉州诸少数民族政治优待措施及“胡汉并用”的择官原则,也促使河西境内少数民族的力量进一步发展,鲜卑秃发氏和卢水胡沮渠氏发展成就尤为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