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2006年,华国锋和袁隆平的合影,两人手拉手,半小时也不舍得松开

2023-08-26 16:58:23

这是2006年,华国锋和袁隆平的一张合影。可以看到,画面中两人手拉着手,关系十分融洽。事实上,这种手拉手的状态持续了半个小时之久,两人也不舍得分开。

而在这种融洽画面的背后,则是两位老人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友谊。


很少有人知道,华国锋当年其实是对袁隆平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袁隆平曾专门感谢过华国锋对他的帮助,并在《袁隆平口述自传》中回忆道:“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怀着对华老的感念之情。我认为杂交水稻有今日的辉煌,华老功不可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华国锋和袁隆平之间的故事。

1950年开始,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

在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激烈进行之时,袁隆平曾经想过参军入伍。他报名参加了空军,体检、政审都合格了,但后来因为响应在校大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号召,就并未入伍,继续在学校学习。

没能参军的袁隆平决心在农业方面闯出一片天地,从此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8月,袁隆平从农学系毕业后,按照国家统一分配,前往湖南怀化的安江农校任教。

当时安江农校来了不少农学院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了给这些年轻人一片实现自己理想的天地,鼓励他们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学校便给他们开辟了一片试验田。

让这些青年教师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看谁种出的水稻最后产量最高,质量最好。

袁隆平自然也在其中,在对试验田进行研究时,袁隆平发现,在他们之前种下的水稻中,有一株特别高大茁壮,在众多水稻中犹如“鹤立鸡群”一般。

兴奋的袁隆平当即收集了这株水稻的种子进行研究,之后将这些种子再度播撒在试验田中,并和其他水稻特别区分开来,想看看这种水稻的长势是不是能一直这么好。

果然,第二年收获的时候,这些种子种出来的水稻依然十分高大,这验证了袁隆平的猜想。


在对这种水稻进行深度研究后,大家发现这是一种天然的杂交水稻,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一。

但是要提高水稻产量总不能一直靠大自然的恩赐,也不能指望这种天然杂交水稻能经常出现。因此要想真正长期提高水稻产量,就必须培育人工的杂交水稻。

这种理念在当时可十分稀有,因为当时的传统理念认为,水稻既然是自花授粉植物,那就不利于杂交。什么是自花授粉植物呢?

就是其雌雄配子来源于同一植株或同一花朵的植物,与之相对的自然就是“异花授粉植物”了。

水稻、小麦都属于自花授粉植物,按照当时的观念。自花授粉植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也不值得为之专门培育人工杂交作物。

但是,袁隆平和同事们却勇敢地冲出了这种思想的束缚。他们决心试一试究竟能不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人工杂交水稻是不是就真的不如没有经过杂交的水稻。


显然,水稻的实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水稻的生长周期较长,并且对温度、湿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不可能今天实验,明天就出结果了。

水稻的实验周期往往是以“年”来计算的,这就需要研究者付出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

袁隆平等人从1960年实验到1966年,花了足足六年时间,终于找到了雄性不育的水稻,验证了人工杂交水稻的合理性。

袁隆平将研究成果总结成了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发表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上。


该论文受到了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的高度重视,赵石英还为此专门请示了科委的党委书记。而此时负责科委的党委书记正是开国元帅聂荣臻,聂荣臻对这种新兴的理念也很感兴趣,当即表示支持。

于是赵石英向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分别发了便函,要求他们支持袁隆平的这项新研究,这一便函在特殊时期对袁隆平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不过当时袁隆平还是受到了冲击,就连实验水稻也遭到了破坏,令袁隆平十分悲痛。但此时华国锋及时介入,保护了袁隆平和他的研究。

华国锋此时正在湖南的领导岗位上,在得知袁隆平的研究后十分重视,知道这项研究可能会彻底改变中国人几千年来吃不饱饭的情况。

当即严令保护袁隆平,并全力支持袁隆平的研究。也正是在华国锋的支持和鼓励下,袁隆平成功找回了5株实验用的秧苗,这仅存的5株秧苗正是日后杂交水稻的“火种”。


并且,华国锋还专门派人去帮助袁隆平,询问他有什么需求,实验的哪些方面需要帮助。

面对袁隆平提出的困难,华国锋尽可能加以解决,从而大大改善了袁隆平的研究环境。

但是,既然是科研实验,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失败的时候——或者准确点说,一项实验的成功本身就是建立在无数失败之上的。

失败是常事,成功反而是罕见的,实验本身就是失败了再失败,最后迈向成功的过程。

袁隆平在1966年至1970年正是处于失败的过程之中,这段时间里,袁隆平的研究陷入了瓶颈,在四年时间里也没有取得什么大的突破,似乎离成功还是遥遥无期。

1970年夏天,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在常德举行。华国锋专门邀请袁隆平参与会议,并请他介绍研究杂交水稻的经验。

袁隆平有些尴尬,因为这段时间确实没有什么显着进展。但他还是实话实说,表示研究陷入了瓶颈,研究团队有几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现在还处于艰难攻关之中。自己也有点担心会辜负国家的支持,浪费了研究资源。

但是,面对袁隆平的失落,华国锋并没有指责,而是坚定地鼓励道:

“工作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不要怕困难。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的。”

面对华国锋如此直白的支持,袁隆平十分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华国锋在如此高的领导岗位上,却还是如此关心自己的研究,如此耐心地劝导自己。

袁隆平本就不是害怕失败的人,在得到华国锋的鼓励后,他很快就是更加高昂的斗志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了。

并且,华国锋可不仅仅是口头鼓励。他对袁隆平强调:

“不要担心,国家会尽一切可能支持你们的工作!”

华国锋给袁隆平的研究团队提供了许多支持,让他们得以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

果然,几个月之后,袁隆平的研究就迎来了转机。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袁隆平“拉大杂交水稻育种材料亲缘关系”方针的指导下,找遍无数农田,终于找到了一株雄蕊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将他命名为“野败”。

正是靠着这株“野败”,袁隆平打开了研究的突破口,设计出了一套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的方案。


1971年,在华国锋的支持下,湖南省农科院成立了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及其团队也被调入了协作组,得以专心研究杂交水稻了。

华国锋还专门鼓励袁隆平说:

“好好干,周总理也经常关注杂交水稻的事情呢,国家会记住你们的!”

让袁隆平十分感动,更加斗志昂扬。

之后,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了一种适合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

但是,试验田中种植得出的结论和广泛推广种植之后得出的结论终究是有区别的,要想真正知道这种杂交水稻是不是适合普遍种植,只靠几块试验田显然是不行的。

要想得出结论,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民间部分范围内推广种植,再根据老百姓种出来的结果进行判断。


但是,这么做的风险无疑是极大的。老百姓的田可不是试验田,种植成功了自然是好,但万一失败了,那可就会给老百姓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会让老百姓不信任杂交水稻。

为了获得试验的机会,袁隆平想再次求助于曾多次帮助他的华国锋,但此时华国锋已经被调到中央工作了。袁隆平几次提出试验申请,都没能得到批准。

毕竟当时国家的粮食还是很紧张的,万一试验失败,可能就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的吃饭问题了,因此有关部门有顾虑也是很正常的。

袁隆平只好直接向华国锋写信求助,华国锋得知后紧急召开了中南海会议,并对杂交水稻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杂交水稻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同时又要扎扎实实地推进!”

不但如此,华国锋还当即作出了两个决定:第一,中央立即拿出150万元来,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第二,农业部开会,马上推广杂交水稻种植!

袁隆平得知这一结果后,一向不怎么流泪的他也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要知道,当年的150万元是多大的一笔巨款呀,现在都用来支持他了。

尤其是得知这一决定是华国锋亲自作出的之后,袁隆平更是感慨万千。

直到晚年,他依然对此十分感动,他感叹道:“如果没有华国锋同志的认可和支持,杂交水稻要大面积推广是很困难的。”


果然,袁隆平的研究最后大获成功。之后的故事我们就很熟悉了。在杂交水稻广泛推广之后,困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吃饭问题也终于得到了解决。

2006年,袁隆平前往北京出差,听说华国锋同志身体欠佳,就专门前往华国锋家中探望。刚见面不久,两位老人的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从而留下了这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