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清朝宗室爵位制有多严格?满清三百年,有封爵的宗室不到7%

2024-01-02 17:05:04

爵位是历朝历代对于一些功臣宗室的特殊封赏,在清朝之前,大家熟知的爵位包括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等,其中王爵一般都封给宗室,也就是所谓的宗室爵位。

但到了清朝这里,或许看到明朝庞大的宗室拖垮了国库,开始调整宗室爵位的承袭制度,不仅将明朝的世袭罔替改为嫡长子递降袭爵,还一改原先有封地的封爵方式,干脆取消了封地这一说法,改为用一些代表美好意思的字来代替王爵爵号,比如恭、礼、安、睿等等,而且宗室亲王们一辈子都要住在京城,非奉命不得外出。

清朝宗室们

有清一朝,对于皇室成员的爵位限制很高,嫡长子需要递降袭爵,其余子嗣则需要考封袭爵,嫡长子爵位一直到奉恩镇国公,而其余的宗室怎么办?只能冠以闲散宗室的名号,朝廷会给予一些俸禄,根据统计,满清三百年,皇室成员有爵位的仅有6.3%,而这6.3%中,又有75%是不入八分的爵位,可以说清朝宗室爵位制相当严格。

宗室爵位

当然清朝的爵位制度是根据时局的变化而更改的,从皇太极开始确定爵位制一直到乾隆时期才基本形成定制,时间跨度长达百年。
努尔哈赤时期:只有贝勒

努尔哈赤的后金时期还没有所谓的爵位,要说有,顶多就是贝勒,后金时期,贝勒的地位仅次于大汗,在还属于部落议政时代的后金,贝勒的地位就相当于部落酋长级别,有着很大的权力。

四大贝勒

随着努尔哈赤的去世,后金进入八大贝勒共治国政时期。
皇太极时期:定下清朝九等爵位

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也是在这一年,皇太极确立了清朝九等爵位,成为清朝爵位的肇端,而九等爵位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一些宗室根据战功和亲疏分别改封爵位,其中大贝勒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和硕贝勒萨哈廉被封为和硕颖亲王、贝勒杜度被封为多罗安平贝勒、尼堪被封为固山贝子等等。

爵位的意思

和硕:意思是一方之王,和硕亲王就是管理一方的王;

多罗:意思为礼、道、理,多罗郡王的意思就是有礼有道的郡王;

固山:意思是八旗之旗,虽然有一旗旗主的意思,但在宗室爵位里只是爵位的一种;

贝勒:努尔哈赤时期相当于部落酋长,在宗室爵位里仅为爵位之一;

贝子:意为众贝勒,在宗室爵位里仅为爵位之一。
顺治时期:确定递降袭爵制,九等爵位变成十等爵位

到了顺治时期,对于袭封制度进一步规定,比如亲王、郡王其中一子可原爵袭封,其余诸子降封一级,而贝勒及其以下爵位的子嗣,都只能降封一级,不能袭封原贝勒一级,由此确定了清朝递降袭爵制。

确定递降袭爵制

随着宗室越来越多,顺治又在地九等奉国将军下再加一个爵位,这就是奉恩将军,宗室爵位变成十等级,但宗室还是多,奉恩将军的儿子该怎么袭爵呢?顺治又规定,奉恩将军的子孙可世授奉恩将军,奉恩将军就成为宗室爵位的最低一级。

八分是什么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如八分辅国公爵位,他们本质上都是镇国公和辅国公爵位,但实际上待遇上却低于他们。

所谓的八分其实就是原先八大贝勒议政时期遗留的产物,进入议政的贝勒和宗室们可以享受议政的权力,只有他们才有权力分配战利品,因而被单独拉出来。

入关后,已经建立王朝,这些人的地位得以固定,成为宗室内高级爵位的象征,所以入不入八分,事关宗室的权益。
康熙时期:袭爵更加严苛

到了康熙时期,宗室人数已经相当庞大了,即便不断降级,对于国库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规定亲王其中一子袭封原爵,其余子嗣直接授贝勒,跳过郡王这个爵位,而郡王的一个儿子可以袭封原爵,但其余子嗣直接授贝子,跳过贝勒这个爵位。

贝勒和贝子的子孙一直降爵到辅国公,在辅国公这个爵位的时候,其中一子可以袭封原爵,其余子孙继续降封,一直到奉恩将军为止。
乾隆时期:条件进一步收紧,必须降一级袭封

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封爵条件继续收紧,乾隆规定,不论皇族成员居于何种爵位,后代袭封之人只能是其中的一位,并且要降一级袭封。

不过亲王爵降至奉恩镇国公、郡王降至奉恩辅国公后则不再降级,即为世授,至于其余不被封爵的皇室成员就成了闲散宗室。

乾隆

当然朝廷会给这些宗室一个封爵的机会,即考封制度,所有的闲散宗室都必须通过考试来获取爵位,当然这样获得的爵位一般都是比较低的,即便全部评为优秀,顶多也就是一个不入八分辅国公这样的爵位而已,至于表现一般,要么没有封爵,要么更低。

当然这是针对黄带子的闲散宗室,但如果和宗室关系较远的红带子闲散宗室,哪怕考评都很优秀,顶多就如云骑尉这样的小封爵。可以说清朝宗室爵位的递降速度是相当快的。
铁帽子王也没那么铁

清朝除了世袭递降的普通爵位制度外,还有世袭罔替的特殊制度,就是每一代爵位都可以袭封原爵,哪怕爵之人因罪削爵,此爵位不会消失,因此被称为铁帽子王。

清初只有八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后期还有雍正时期的怡亲王、同治时期的恭亲王、光绪时期的醇亲王和庆亲王,一共十位亲王两位郡王。

睿亲王多尔衮

虽然铁帽子王承袭爵位都不降级,看起来很铁,但戴铁帽子的人一点都不“铁”,毕竟铁的是爵位,而不是拥有爵位的人,只要承袭爵位犯错,必定会剥夺爵位然后换个人承袭爵位,所以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只针对人,不针对爵位。

比如雍正最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他的爵位一直传到五世孙载垣手里,但在辛酉政变中,身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载垣被慈禧赐死,怡亲王的爵位由弘晓的玄孙载泰承袭。

当然不止怡亲王这一家,其他铁帽子王在传承中几乎都出现过因为犯错而被夺爵,将爵位给其兄弟或者别的一脉现象,一旦夺爵,就什么都没了,自己的铁帽子就是别人的了。

而且就算不犯错,也不能保证自己这一脉就一直在,比如庄亲王硕塞这一支,本来硕塞儿子博国铎承爵,但博国铎死后无嗣,按理说应该传给硕塞其他儿孙,但雍正却让自己的亲弟弟允禄过继过去承爵,不仅雍正这么干,乾隆也这么干,堪称皇家版吃绝户。

所以说身为满清宗室,除了少数人可以得到爵位之外,大部分人只能混个闲散宗室,就算铁帽子王很铁,但铁的只是这个帽子,而不是带帽子的这个人。

自称多尔衮的十世孙的州迪,号称自己为王爷,但多尔衮只有女儿,儿子是过继的

这位更是重量级

所以大家看到现在一些野生的爱新觉罗们时不时的自称贝勒爷或者王爷其实很搞笑的,毕竟按照清朝的爵位世袭递降制度,什么贝子、贝勒早就自然消亡了,就算是祖上是亲王,但几代之后保底就是个奉恩辅国公,而且这还是嫡子这一脉且没犯错的情况下,所以一些野生爱新觉罗在网上蹦跶感觉都挺没文化的,或许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