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用图像和造型记录历史:关于地中海文明传统中的欧洲文化

2023-09-28 17:05:06

中国历代的史官和文人通常倾向于使用文字来描绘帝王将相的历史,而具有地中海文明传统的欧洲更善于使用图像和造型来记录历史。

通过图形记录下来的历史信息往往具备文字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尤其是那些中国官方档案和地方史志通常忽视的生产技术和百姓生活等方面。

在中国历史中,文字一直被视为最为重要和准确的记录方式,因此中国的史书与文献记载相对较多。

许多史官和文人用文字挖掘并描绘了帝王将相的传记与历史事件,这一传统延续了千年。

这些文字史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

相比之下,具有地中海文明传统的欧洲文化更加注重用图像和造型来记录历史。

欧洲艺术家和历史学家通过绘画、雕塑、壁画等形式,将历史场景、英雄人物和社会生活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历史更加生动和形象化。

这些图像记录下来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够直观地展示人物形象、风貌和社会风俗,起到了文字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令人有趣的是,那些在当年作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和东方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的画作和文字如今成为了我们了解自己国家过去历史的重要教科书。

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研究者的整理,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和艺术品。

通过研究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回溯到过去的岁月,了解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中国历代的史官和文人更习惯于使用文字来描绘历史,而欧洲文明传统更倾向于使用图像和造型来记录历史。

通过图形记录下来的历史信息往往在视觉上更加直观和形象化,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

当今,那些当年作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和东方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的画作和文字成为了我们了解自己国家过去历史的重要教科书。

这些资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并首次到达印度。

然而,此时的中国帆船已经在明朝的海禁政策下基本停止了在印度洋上的航行。因此,对于当时的欧洲人而言,中国仍然是一个谜团。

随后的一个世纪里,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持续进行,东西方新航路陆续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商船开始与中国帆船相遇。

1509年(明正德四年),葡萄牙远洋商船首次记载了他们与中国帆船在马六甲交汇的情况。

这种相遇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和商业交流。

葡萄牙商船的到来使得他们能够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并了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海上实力。相反,中国帆船的出现也为葡萄牙人带来了新的商机和文化体验。

这段历史表明,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的存在和实力逐渐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

虽然中国已经实施了海禁政策,但中国帆船仍然活跃在印度洋的海域中。

这种交流和相遇为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之间的互动奠定了基础,并逐渐推动了更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17世纪是荷兰人在海上的世纪,他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在162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远征船队途经厦门前往福州。

然后再前往北京,但最终未能成功打开与中国的贸易大门。随后的一年,荷兰人转而占领台湾,在大员(今台南市)建立据点,并一直控制该地直到1662年被郑成功逐出。

在这段期间,一位佚名的荷兰画家绘制了1644年的大员港图,这幅画作上出现了迄今为止我们所能找到的最早的福建帆船的写实彩绘。这幅珍贵的画作如今保存在荷兰的西菲士兰博物馆中。

在17世纪的荷兰,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发展迅猛,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商业机构之一。

他们通过探险和贸易扩张活动加强了与东方国家的联系。然而,尽管荷兰人对中国的贸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进一步开展贸易往来,但最终未能打开与中国的贸易大门。

相反,他们在台湾找到了一个可以作为贸易据点的地方,并在那里建立了重要的殖民地。

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期间,他们与中国的交流和影响不可避免地增加了。

他们引进了荷兰的法律、行政体制、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对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他们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幅佚名荷兰画家所绘制的1644年大员港图,成为了我们了解17世纪的中国海运贸易和帆船的宝贵资料。

通过这幅画作,我们能够窥见当时的航海技术、船只装备和港口繁忙的景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海外贸易和跨文化交流。

总而言之,17世纪是荷兰人在海上的辉煌时期,尽管他们未能成功打开与中国的贸易大门。

但他们在台湾建立的殖民地以及所绘制的画作等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迹,成为我们了解当时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进入18世纪,随着欧洲商船数量的增加,更多的欧洲船只开始涌入中国的海域进行贸易活动。

在1740年,英国军舰“百夫长”号进入广州的珠江口时,恰逢广州市发生大火。

英国水兵积极协助当地官民进行救火工作,得到了当地居民和官员的好感,因此被准许进入广州与两广总督会面。

在舰上,一些英国官兵绘制了他们在澳门附近看到的中国帆船的画作,这些画作至今仍然被收藏在英国公共档案馆中。

这个时期,欧洲商船进入中国海域的数量增加,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他们对中国的帆船和航海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画作来记录和描绘所见所闻。

这些画作是对中国帆船的生动表现,不仅记录了船只的外观、构造和装饰,还展示了当时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这些画作被收藏在英国的公共档案馆中,如今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和艺术品。

通过这些画作,我们可以窥见18世纪的中国帆船和海上贸易的一些特点,进一步了解当时中国与欧洲的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进入18世纪,欧洲商船进入中国海域的数量不断增加。在1740年,英国军舰“百夫长”号进入广州时,由于帮助当地民众灭火,获得了官民的好感,被准许与两广总督会面。

在此期间,一些英国官兵绘制了他们在澳门附近看到的中国帆船的画作,这些作品至今被保存在英国公共档案馆中。

这些画作成为了记录18世纪中国海上贸易和中国帆船的重要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为了获取在华贸易特权,英国派遣乔治·马嘎尔尼出使中国,他率领的船队沿中国海岸北上,从天津登陆后进入北京。

随后,他们沿着京杭运河一路南下,抵达杭州,然后转往广州,其中在中国逗留了两百多天的时间。

使团成员在回国后撰写了访华的纪事,这些纪事中自然也包括对中国帆船的描述。

使团中的画师威廉·亚历山大为了记录中国的景象,绘制了一本名为《18世纪的中国景象》的画集。

在这个画集中可以看到迄今为止最早的福建帆船的写实画作。这些画作展示了逼真的透视和细节表现,几乎可以媲美摄影技术,具有几近完美的艺术水平。

大部分这些画作被威廉·亚历山大的后人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数量多达几百幅。

这些画作为我们了解18世纪中国的帆船和海上贸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们记录了当时中国帆船的造型特点、船只装饰和航海活动,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海运贸易和船舶文化。

总体而言,1792年英国使团派遣乔治·马嘎尔尼出使中国,他们在访华期间绘制了大量的画作,其中包括了关于中国帆船的描绘。

威廉·亚历山大的画集《18世纪的中国景象》中展示了最早的福建帆船写实画作,这些画作以其透视和细节表现的逼真程度,几乎达到完美的水平。

这些画作为我们了解18世纪中国帆船和海上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深入探索当时的海运贸易和船舶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为了打破封闭的中国市场,英国、沙俄等欧洲国家多次派遣使团前往中国,试图说服清朝皇帝开放通商。

然而,这些使团都未能成功,导致西方国家最终通过使用军舰进行威慑,成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着西方人的到来,大量关于中国帆船的影像开始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西方汉学家和航海家在对中国沿海和沿江帆船建造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后,留下了一些关于中国帆船的图文并茂的作品。

例如《中国帆船和其他地方船型》、《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中国帆船》等。

然而,这些研究却被部分学者错误地用来描绘中国古代帆船的样子,忽略了中国帆船发展与变革与其时代背景和环境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帆船的发展与变革与每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帆船的船型、大小、功能,以及称谓和作业方式等都具有各自时代的特征。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文明是独立创造的,但我们确立了中华文明在今天的完整形象时,却借用了一些早期西方人的描绘和记录。

本文的目的是提供一些线索,试图通过早期西方人留下的描绘来还原中国帆船的真实历史面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