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云贵总督建议修浚河道,雍正皇帝不喜反怒,骂了四个字

2023-09-21 17:05:03

雍正五年(1727年),云南洱海河道出现淤塞现象,导致田亩荒废、自然灾害频繁。时任云贵总督杨名时随即奏报雍正皇帝,建议对洱海河道进行修浚。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非常重视水利设施的修建、修缮。修浚洱海河道,肯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自然会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杨名时是这样想的,正常人也是这样想的。可偏偏雍正皇帝不是这样想的。

雍正皇帝经历过残酷的“九子夺嫡”,才成功夺得皇位,因而形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他接到杨名时的奏报后,没有高兴地批复,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在想,这样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大善事,你杨名时早不讲、晚不讲,为什么要在即将离任又尚未离任的时候提出来?

杨名时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康熙六十年(1721年)擢升为云南巡抚,雍正三年(1725年)又擢升为兵部尚书、云南总督兼云南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被鄂尔泰取代为云贵总督。由于鄂尔泰一时之间未能上任,因而杨名时暂管云贵总督事务。算起来,他在云南工作了差不多6个年头。

所以,雍正皇帝会提出这样的思考。

在经过一番思考后,雍正皇帝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杨名时是出于沽名钓誉,才提出这个建议的。

他有3个证据。

一、河道修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耗时良久,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肯定不是在杨名时离任之前能够完成的事情,一定会留给后任来做。既然如此,他为什么抢在离任之前提出建议?无非是把名声留给自己,将事情留给别人做。

二、清朝时期,大臣奏报朝廷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折本,交给军机处处理。二是用题本,交给内阁和御门听政会议处理。前者适用于需要保密或者紧急的事宜,后者适用于需要公开讨论的事宜。杨名时则采用题本的方式,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弄得满朝文武都知道了他体恤民情、爱护民众了。这还不是沽名钓誉?

三、在雍正皇帝看来,杨名时应该等新的云贵总督鄂尔泰走马上任之后,由鄂尔泰奏报朝廷,或者两人联名上奏,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他急吼吼地偏要一个人奏报朝廷,除了沽名钓誉四个字,还能有其他解释?

于是,雍正皇帝生气了。他愤怒地批复杨名时,骂他是沽名钓誉之徒,说他这样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甚至没有君父的人,怎么好意思厚着脸皮自命为读书人?

雍正皇帝作出一个近乎无赖的决定,命令由杨名时自己掏钱去修浚洱海河道,不得动用国库一两银钱,。那时候杨名时已经66岁高龄了,雍正皇帝怕他还没有修完就一命呜呼了,命令如果他没有完成这项工程,就由子孙接着修建,一直到完工为止。

雍正皇帝总结说:“我就是要天下像杨名时这种知沽名钓誉之徒,不但自己获罪,而且还要遗累子孙。”

杨名时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离任云贵总督之际提出的一个建议,竟然惹得雍正皇帝龙颜大怒。他能有什么办法?只能三呼万岁,感谢圣恩,默默地接下这个任务。

一个大臣惹皇帝不高兴了,他的麻烦就会越来越多。第二年,云南新任布政使李卫奏报朝廷,揭露杨名时有“姑容下属”“溺职亏空”等罪状。雍正皇帝便革掉杨名时所有职务,留在云南等待钦差大臣的会审。

此后,杨名时一直留在云南,住在行馆里,专治理学,悉心着作,认认真真搞他的学问,长达7年之久。直到雍正皇帝病逝,乾隆皇帝继位,他的命运才迎来转机。乾隆皇帝认为杨名时为人诚朴、品德端方,还不错,便将他从云南召回,担任礼部尚书兼国子监祭酒,入值南书房,侍皇太子课读,算是给他平反了。

假如雍正皇帝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