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中日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间接导致八路军快速发展

2023-08-02 16:59:32



豫湘桂战役是日军溃败前的回光返照,日军元气大伤,却造成一个日军万万没想到的结果:最终间接导致八路军和新四军快速发展。

而国民政府方面,由于打了一个说不出口的小算盘,最终吃了大亏。

豫湘桂战役是侵华日军一次性投入规模最大的作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超过了武汉会战。在日本方面称之为“一号作战计划”。


1938年的武汉会战,是在此之前侵华日军投入兵力最多的作战,日军共投入了140个大队,一个航空师团等部队。

而日军一号作战,日军共投入直接作战部队达41万余人,加上其他辅助部队、后勤人员等共计70余万人。第二阶段长衡会战中,日军共投入了陆军150个大队,以及第五航空军、两个飞行师团,海军舰艇和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规模超过武汉会战。

这场战役,无论是日军还是国民党方面,事先都作出了严重误判。

经过这场战役,日军虽然侵占了大量地盘,但也已元气大伤。并直接导致东条英机内阁下台。

而国民党方面,在日军发动进攻后,一溃千里。其国际、国内形象均严重受损。

这场战役虽然破坏极大,却也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积极因素:共产党的人民军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这场战役后,得以更加快速发展。人民军队抗日力量的加强,对日寇是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客观上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日本发动这场战争主要有三个原因。

原因之一:日军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

1943年,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转入到了战略反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受到美军的严重打击,遭受了惨痛的失败。

而日本国内,由于多年来的战争,国内形势极为困难,民众生活极度困难,战争资源极为匮乏。

由于太平洋战场的溃败,导致日军的海上交通线几乎被美军完全切断。美军通过“蛙跳战术”,把在东南亚的日军分割成几块,日军已完全无法形成完整的战略体,形势极为被动。

而日军的陆军主力,又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虽然日本也从关东军和中国关内战场抽调了一些军队去支援太平洋战场,但由于中国军队的牵制,始终无法抽调大量兵力进入太平洋战场。

日军大本营焦头烂额,由于受到美军的沉重打击,他们想恢复海上运输已经成为不可能。

因此,他们决定孤注一掷,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打通一条北起满洲,横穿中国大陆,一直到越南河内的铁路交通线。并通过满洲及朝鲜半岛,与日本相连,从而以战养战,达到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进出自由,补充战争资源。

此外,如果达成战役目的,也能让日军各部之间得以连贯,并联系已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日军,确保日本本土和东海的海上交通安全。

为达到上述战略目的,东条英机决定孤注一掷,发动“一号作战计划”。


原因之二:日军企图通过这场战役,一举消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

为了实施一号作战,东条英机砸祸卖铁豁出去了,动员了日本国内以及伪满洲国还能够抽调的兵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中国战场。

同时,日本发动这场战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重点是打击国民政府中央军嫡系部队。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无论是共产党武装,还是重庆国民政府,都已准备抗战到底。而日军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企图通过诱降的手段,“体面”解决中国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能。

对此,日本困兽犹斗,企图通过击溃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主力,从而摧毁“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


对此,日军将领冈村宁次曾经说过:“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

原因之三:日军企图摧毁中美空军基地,确保日本本土安全。

早在1942年4月18号,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中校军官詹姆斯·杜立特尔,就带领80名勇敢的飞行员驾机轰炸日本本土(此行有去无回,轰炸机距离日本本土太远,油料也不能支持返回航母降落),他们驾驶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对日本东京以及大阪等城市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轰炸。后来飞机按计划在中国迫降。

日本本土受到轰炸后,其国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日军为了找到这些美国飞行员,发动了浙赣战役,并企图摧毁江浙一带的中国机场,由此造成了25万中国人被日军杀害。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溃败,美军飞机从占领的太平洋相关岛屿上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已经成为常态。

同时,由于盟军力量的增强,从中国大陆各个基地起飞的盟军飞机,也可以直接起飞轰炸侵华日军,并随时可以起飞轰炸日本本土,对日本本土发动大规模的空袭。

对此,日本上下异常恐惧,他们把在中国的中美空军基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摧毁。这也是日本在战争末期,发动豫湘桂战役的直接原因之一。

日军和国民党方面事先均严重误判,国民政府有一个小算盘说不出口。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间,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发动了滇缅战役。国军全面反攻滇缅,歼灭了日军缅甸方面军,打通了滇缅公路。


日军方面,为了摆脱在太平洋战场以及滇缅战场的被动局面,进行了总动员,决定孤注一掷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从而在中国战场发动了侵华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

日军猛烈进攻,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日军捣毁了数十个国军机场,占领了中国上百个城市以及湘桂粤三省大量的工厂,并打通了印度支那与华南的交通线。

但日军在衡阳城,由于国军方先觉第十军的坚决抵抗,付出了重大伤亡。此战直接导致东条英机内阁下台。

衡阳战役经过47天的血战,最终国军放下了武器,日军占领衡阳城。但日军经过此战之后,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如果没有衡阳城第十军的坚决抵抗,日军一鼓作气,能够打到哪里?那就很难说了。


豫湘桂战役,日军虽然重创了国民党军队,但自身损失也极为惨重。

据日本军部内部统计:共战死11742人,饿死、病死者超过阵亡人数。日军的这个统计数字,其实是大大缩水了。因此,至少有2.4万余名日军死亡,加上伤病员,达十余万人。

日本事先判断:

相比于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国民党军队更好对付。既然打不过美军,就在中国大陆发动一场超大规模的战役,从而改变不利局面。

因此,他们在自身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困兽犹斗。企图从中国战场寻求突破,固守大陆以坚持长期战争。

因此,豫湘桂战役从表面看,是日军积极进攻作战,但其本质上却是出于防御目的。

最终的结果是:日军虽然占据了大量的地盘,但自身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兵力进一步分散,大陆交通线也没有完全打通,已打通的交通线,基本没有能发挥什么作用。之后在中国战场长期维持守势。日军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得不偿失。


国民党方面事先判断:

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和滇缅战场节节败退,重庆国民政府方面认为:日军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绝对没有能力在中国正面战场,再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日军突然发动这个超大规模的进攻,完全出乎国民政府意料之外。而部分精锐主力正在滇缅地区对日军发动反攻。正面战场兵力不足,国民党军一下子被打乱了手脚。

国民党军队一旦处于失利状态,往往就一溃千里。

由于对日军发动的这场大规模进攻战役,事先准备不足,从而造成战略上的大溃败,豫、湘、桂大片国土被占,大量空军基地、场站被毁,一些部队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其国际国内形象都严重受损。

国民党军溃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打了一个说不出口的小算盘:

国民政府想保全自身实力,用于战后对付共产党。他们寄希望于由美军击败日军,因此在正面战场不积极主动进攻,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企图“以夷制夷”,等着美国把日本消灭,等待胜利的到来,这是其失败的另一主要原因。

此外,国民政府在自身实力不足的前提下,着重在滇缅战场上取得成效。客观上也造成投入豫湘桂战役兵力不足。

最终结果: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溃败,反攻滇缅战役取得胜利。

反攻滇缅历时一年半,国军以近七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客观上讲,滇缅战役取得胜利,国民政府是完全达到了既定的战略目的,打通了交通线。

但这条交通线最终实际上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日军就宣布投降了。


战役间接带来的积极因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武装得以快速发展。

1944年的战局,对中日双方带来了至关重大的影响,并一直影响到战后。

豫湘桂会战,侵华日军将主要兵力都用在正面战场,从而在客观上大大减轻了华北、华中地区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压力。

在抗战中,国共双方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抗日武装的发展一直持限制态度。豫湘桂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也无力在此期间继续限制敌后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因此,八路军、新四军在此期间,得以快速发展,从而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重庆国民政府在日军一号作战中溃败,也导致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急剧恶化。

史迪威拿自己参与指挥的滇缅印战役,与豫湘桂战役相比较,由此指责蒋介石政府腐败无能,甚至提出由其取代蒋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而蒋介石也一再要求美方撤换史迪威。罗斯福为了不激怒蒋介石,最终撤换了史迪威。

由于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的溃败,导致美国对国民党军队作战能力的严重不信任。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为了让苏联尽早出兵进攻在中国大陆的日军,背着中国与苏联达成一项严重损害中国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秘密协定:允许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外蒙古)在苏联保护下独立。

这些后果,都对战后中国乃至世界的格局,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