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刘邦为什幺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

2019-11-21 04:01:27

汉高祖刘邦举事之前,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

论职级,不过是管理“亭父”、“求盗”两名小卒的基层公务员,论家世,不过是有些闲钱和薄田的小地主家庭,何以能驱策沛县豪族出身的豪吏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何以能驱策韩国相门之后张良、韩国王室之后韩王信?刘邦凭什幺驾驭这些出身和能力都不在他刘邦之下的能人奇士?

细考刘邦的人生经历,驱策萧何、曹参、樊哙等沛县豪吏看似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众核心班底之后,再驱策张良、韩王信等贵族则变得比较顺理成章了。

刘邦初起时,已非沛县的泗水亭长,而是流亡于芒砀山间的山大王,且身上有着众多荒诞不经的“神迹”。

那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而后,陈胜举事的消息传遍山东六国,六国百姓纷纷杀掉秦廷派到当地的行政长官,响应陈涉的举事。

在刘邦工作的沛县,沛县县令担心被杀,于是跟主吏椽萧何、狱椽曹参等商量,打算打起响应陈胜的旗帜,据沛县反秦廷。

萧何、曹参认为,沛县县令为秦廷服役多年,突然改弦更张,百姓未必会跟从。于是,二人建议沛县县令招募流亡在外的反秦人士回到沛县,有了反秦人士的辅助,百姓一定会认为,沛县县令是真心实意地造反,才能听命于沛县县令。

于是,沛县县令派刘邦的连襟兼好友樊哙去请刘邦,刘邦到达沛县城外,沛县县令已经返回,逮捕了萧何、曹参的家人,不准刘邦进城,刘邦使了一个计策,怂恿沛县百姓杀掉沛县县令,响应自己。

刘邦进城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推举新的话事人。

萧何、曹参等人基于三点原因不愿做话事人。

第一,他们的家人是刘邦救下来的,刘邦于他们有恩,且百姓也多支持反秦人士刘邦,他们应当推举刘邦;第二,他们和沛县县令一样,是沛县的大官,为虎作伥多年,恐怕沛县百姓不听他们的号令;第三,反秦乃亡族灭种的大事,成功了是为王为帝,失败了则是诛九族,如果不做话事人,就没那幺显眼,若是失败了,或许还能逃过一劫。

另外,当时的刘邦已有百十来号骨干分子,如果其他人想要做话事人,这百十来号骨干分子会答应吗?萧何、曹参等人不是没头脑的愣头青,自然不想跟刘邦针尖对麦芒,而是顺水推舟,推刘邦做话事人了。

在大概决定了刘邦做话事人之后,他们又开始占卜,卜者表示,刘邦做话事人,最吉利。沛县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推波助澜,说以前就听说刘邦身上有诸多神迹,所以刘邦是做话事人的最佳人选。

其实,从《史记》的记载中,我们能够发现,当时在沛县,萧何、曹参本就跟刘邦交好,甚至可能名面上萧何、曹参的职级比刘邦高,但暗地里却都是管刘邦叫老大的主,所以萧何、曹参等人当然会推举刘邦做话事人。

但当时也有其他人想做话事人,如王陵。

王陵是沛县豪族,刘邦做亭长的时候,以“兄礼”事王陵,也就是说,刘邦曾管王陵叫老大。所以,对于刘邦被推举为话事人,王陵的心里疙疙瘩瘩的,所以王陵自己单干了,后来还曾拉起一支人数不少于四千人的队伍。

在与王陵甚至雍齿等人的竞争中,刘邦因反秦人士的特殊身份,因百余名核心骨干的武力支持,因萧何、曹参、樊哙等沛县固有豪吏的推举,因曾流传于沛县的诸多神迹,刘邦成了话事人,号沛公,举红旗,在短时间内组建了人数达三千人的反秦队伍。

而后,刘邦迅速地攻城略地,很快就占据了整个泗水郡,以丰邑为大本营。

就在刘邦的反秦事业顺利起步即将腾飞的时候,后院失火,留守于丰邑的雍齿叛变了。

刘邦回师丰邑,战败;转而攻占其他城池做大队伍,回师再战,又败。无计可施的刘邦只好求助于其他反秦武装,并在求助的路途上遇到张良,这时候的张良也聚集了百十来人的队伍,打算去投景驹。

虽然刘邦还没从雍齿手中夺回丰邑,但此时的刘邦应当已经拥有了万八千人的队伍,对比张良的百十来号人,刘邦的势力可谓非常大了。

对于当时的张良来说,去投靠一个素未谋面的景驹也是投,投靠到相谈甚欢还颇受尊重的刘邦麾下也是投,二选一中,张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刘邦,并开始为刘邦造势,说刘邦天赋过人,是他所遇到过的所有人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太公兵法》的人。

显然,在反秦的路上,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过程,当时的张良虽有相门之后的名头,但论军事实力,不过是一只小虾米,而刘邦则是一条拥有长成为大鱼趋势的小鱼,所以自然而然地,刘邦成了君,张良成了臣。

一段时间后,刘邦又成了臣,项梁成了君,因为刘邦投靠了项梁。

也是在刘邦投靠了项梁之后,张良离开了刘邦。

张良为什幺要离开刘邦呢?

明面上的说法是,张良乃韩国相门之后,致力于复韩,所以张良打算拥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在项梁的支持下复韩。

实际上的原因应当是,张良觉得刘邦已不是独立武装,跟着刘邦干没什幺前途,但又不能直接转投到项梁麾下,所以只好重新选择一个君主,张良为自己选择的君主便是有着韩国王室血统的公子成。

张良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张良离开刘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梁战死,刘邦由半独立武装再次变成独立武装,并在西进的路途上接连收罗了郦食其、灌婴、郦商等许多能人奇士,军队人数扩展到几万人的规模,而他张良借着公子成的名头,也依旧是只有千把人的武装,今天打下一座城明天又失去,只能不断地打游记。

面对刘邦的上升态势,张良再次跳槽回到刘邦麾下,直到刘邦在咸阳分封中被项羽打发到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得知刘邦被“发配”到巴蜀做汉王后,张良再一次离开刘邦,回到韩王成身边。

这一次,张良又失算了。刘邦仅仅用了一年,就击败了项羽所封的三个秦王,还定关中,有了能和项羽掰手腕的能量,而张良所辅佐的韩王成则先被项羽降为侯后被项羽杀掉。

于是张良再次回到刘邦麾下。从此以后,张良始终都是刘邦的臣子。

从张良反复跳槽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能够驾驭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当世人杰,主要还是因为刘邦本身本事过硬。

正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如果刘邦像陈胜一样,是个只会喊口号的庸主,能镇住萧何、张良等人吗?萧何、张良等人还不得像武臣、魏咎一样,今天是陈胜的臣子,明天就自己称王了?也就是说,刘邦的驭人之术应当非常高明。

这从刘邦和郦食其的相遇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刘邦西进的途中,求贤若渴,郦食其主动来投,但刘邦却先给郦食其一个下马威,后在郦食其说出一番道理之后主动低头承认错误,奉郦食其为上宾,这种驭人之术屡试不爽,随何成功策反英布之后,刘邦也在英布面前做了同样的表演。

纵观刘邦的一生,我们能够总结出,刘邦是见人下菜碟的,对于张良这种急需得到他人认可的,就展现出自己对《太公兵法》的深刻理解;对于郦食其、英布这种一身锐气的,就先挫一挫他们的锐气;对于自己押送的徭役,刘邦就展现出自己的豁达、大度和为他们着想;对于王陵、雍齿这种不愿臣服自己的,就不断地打压,打压到他们服了为止……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黥布列传》、《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