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火耗归公”是什么意思,雍正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火耗归公?

2023-04-14 17:04:54

清朝到康熙年间,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官本民末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极大的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实施了积极的外交政策,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在康熙去世后,继位雍正和乾隆皇帝再接再励,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终于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

其中的雍正帝虽然在位只有十几年,但他推行的“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政策,改变了康熙晚年国库空虚的局面,促进了农业生产,为乾隆帝创造全盛时代,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康熙

康熙晚年宽怀为政,留下不少问题

康熙皇帝作为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创造出不少丰功伟绩,少年时期智擒权臣鳌拜,奠定了朝廷的政局,接着又平定三藩的叛乱,击败噶尔丹,使清朝边境范围扩大,在蒙古、西藏、新疆、台湾等地建立起庞大的统治体系,清朝疆域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政治上,通过完善文官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的绝对化进一步加强,实现中央集权,使帝王权利达到顶峰。

但到康熙晚年,表面上的盛世开始不断出现危机,因为官僚体制庞大,政府支出过多,收入却不足以支付,从而导致国库空虚,而且康熙以仁治天下,对官员采取宽纵的政策,使很多人贪污受贿,使国家法度进一步败坏。

康熙

虽然康熙最后也看到种种隐患,但无奈年事已高,而且众多皇子上演的夺嫡之争,让他也无力纠正吏治,致使危机越演越烈。

甚至到他去世的时候,整个大清王朝的国库中只有区区800万两银子。

在这种情况下,以政治手腕刚烈的雍正登上了皇位,并大刀阔斧依靠李卫,田文镜等人,掀起一系类改革措施,终于是大清王朝的国库再次充盈起来,其中一项主要的改革措施,就是“火耗归公”。

雍正

因为各种原因,火耗成为官员灰色收入

在封建王朝时期,普通百姓只要活着,就要不断地给朝廷纳税,以维持国家的运转,其中,农民主要缴纳粮食,市民主要缴纳金钱。

在明朝以前,因为贵金属的数量比较少,铜钱是主要的缴纳对象,到了万历年间,百姓缴纳税款的对象转化为白银。

为了统一管理,基层政府会将百姓上缴的三碎银子,融合在一起,形成标准化的官银,以方便政府验收和使用。

因为白银在融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损耗,百姓上缴的银子总是会少于官府融化后的标准银量,比如上交10两银子,可能融化之后,只有9两,无法达到朝廷要求的标准。

白银

为了达到10两的指标,地方官府在征收银两的时候,就把损耗的部分直接摊到老百姓头上,该征收10两的时候,直接收取11两纹银,这其中多的1两就被称为“火耗”。

而在实际的操作中,火耗银子的多少都是官员说了算,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给那些贪官污吏可操作的空间。

他们大肆提升税收点,然后推说在火耗上面,使百姓的需要交的税越来越多。

银子

而国库的银两却没有提升,所有的差额都进入地方官吏和他们上级的口袋。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官吏的品质败坏,很大一部分还要归罪于不合理的俸禄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从流民起身,对底层百姓的困苦生活和官吏们的巧取豪夺十分的了解。

因此他登上皇位后,就制定了严格的刑法,特别是对官员的贪污受贿,处罚更加严峻,甚至有官员因此被剥皮示众。

明太祖朱元璋

但纵观明朝时候,官吏的贪污还是非常严重,因为在明朝,最高的正一品官员的月俸才有 87石,最低级的官吏才有5石,这根本不够他们养活一家人,甚至有清廉的官吏,因为不纳贿,亲人被活活饿死。

清朝的俸禄制度延续的还是明朝的规定,因此官员的收入也低的可怜,如果他们没有额外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日常的开支,更别说去打点上级领导。

因此,很多人都把眼光盯在了火耗银子上面,最终使百姓的税金越来越高,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明朝官员

为了维护统治,雍正采用强力手段

实际上,火耗银子的问题,清王朝的统治者很早就知道其中的猫腻,但基于制度的约束,既无法更改法规,也需要这些官员生存下去为朝廷效力,就默认了这些人的行为,却不想到了雍正时期。

这个问题已经变得十分严重,直接威胁到了统治根基。

因为大部分钱都流入私人口袋,国家没有足够的银两支持大规模的支出。

如果此时有大的灾祸,或者外敌入侵,雍正的皇位就有可能不保,况且民间对于他得到皇位的颇有微词,以八皇子胤禩代表的“八王党”也在虎视眈眈。这些内忧外患,让雍正不得不想方设法充实国库,以保证政权的稳定。

雍正

就在这个时候,山西巡抚诺敏给雍正上了一份奏折,就山西火耗银子征收一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需要将火耗银子全部征收到省一级,由中央直接调拨,不让地方官吏插手,杜绝他们贪污的可能性。

同时可以从火耗银子中抽取一部分发放给地方官员,以维持他们的生活,以防止他们征收各种额外的苛捐杂税,这部分银子取名为“养廉银”。

这个办法正和雍正的心意,既可以增加国家税收,又可以减少百姓的支出,很快全国便开始推广“火耗归公”的制度。

雍正

这个制度的推行,切断了很多官员的财源,一开始遇到很大的阻力,但在雍正的霹雳手段下,各级衙门虽然不愿意,还是不得不执行,最终在六年之后,“火耗归公”落实到全国各地。

到雍正去世的时候,清朝国库的银子从最初的几百万两增加到六千多万两,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要归于“火耗归公”制度的功劳。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则是雍正皇帝刚毅,决断的政治手腕深刻体现。


参考资料

治国就是治吏_雍正王朝吏治革新的启示-朱贵玉

清代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启示_陈光焱

雍正新政 -宋石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