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历史上惨死的五位忠臣:一心为国,却死得一个比一个惨,他们是谁

2023-03-06 17:05:03

对于臣子来说,最惨的事莫过于忠心赤胆,却被自己的国家杀死。

而在历史上,这种不幸的事情多有发生。

惨死的忠臣也成为后人惋惜的对象。

并且,他们的功绩并不会在历史中化为尘埃,也不会被后人忘记。

他们躯体虽死,可是精神和信念仍然震撼着后世,激励后辈加入到为国为民的大业之中。

这其中,在不少人心里,以下五个忠臣,生得伟大,死得可惜......
商鞅

众所周知,变革是战国的主题。

为了在生死攸关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全自身、统一六国,各国都开始变法。

而在诸多战国的变法之中,要属秦朝的变法最为彻底,影响力最为巨大。

这一切要归功于商鞅的主导。

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

但他却没有像其他贵族公子哥一样,沦为酒囊饭袋。

其在年轻时,就展现出对法家学说的深沉热爱,并对法家统治的方式有独到理解。

后来,他来到魏国,拜在魏国国相公孙痤的门下。

商鞅本想要施展一回抱负,却不曾想魏国没几年就不行了。

商鞅电视剧形象

于是,他干脆投靠秦国。

这时的秦国,由秦孝公主政。

孝公是一个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雄主。

富国强国的人才,成为他做梦都会想要的东西。

就这样,他就在天下之内求贤才,成功把商鞅吸引过来。

一纸求贤令,让二人相遇。

而几回对话,就让他们认定对方就是要找到人。

原来,在对话中,商鞅为秦孝公讲明了富国强兵的变法之道。

有理想、有规划,让秦孝公听得热血沸腾。

后来,二人互相携手,打击阻碍势力,推动变法措施,将整个国家带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这场变法,牵扯到太多秦国权贵的利益。

秦孝公在位时,没人敢拿商鞅开刀。

可秦孝公死时,商鞅就成为秦朝贵族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可笑的是,商鞅最终死在自己发明的刑法下——五马分尸。

当时,商鞅的手脚被捆绑在冰冷的地面上,等待马匹把他一分为五。

不知道看着眼前因变法富裕起来的秦国,他是否会生出无奈和可笑的感觉。

万幸的是,商鞅虽死,但他的变法没有输。

其一直影响着秦国,更影响着后世每一个积极求变的人。
晁错

晁错是汉代文、景两帝的“脑子”。

没有他,大概也就不会有“文景之治”的存在了。

晁错

他以伶俐的口齿、敏捷的思维能力,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情,晁错想出了一系列重农抑商、移民屯边的好政策.

此举直接推动汉朝大踏步迈入经济繁荣时代。

政治上,晁错不惜得罪诸位藩王,提出削藩的政策,想把权力收到皇帝的手中。

国以恩待之,士以命许国。

晁错就是这样一个知恩图报的汉子。

他一生都扑在刘家的江山上。

甚至遇到他人拦住时,其也要推动政令。

哪怕危及到别人的利益,他也不退让。

不可避免地,旁人对他的仇恨日益增多。

好在汉景帝并不昏庸,也爱晁错的才能,所以想方设法努力保他。

奈何,削藩政策的实施,实在是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于是,一场七国之乱就此爆发。

这时,晁错的宿敌袁盎站了出来,建议景帝处置晁错,才能平息叛乱。

景帝或出于自保,或出于无奈,听从了这个建议,将晁错腰斩。

谁料,晁错已死,可诸王没有罢战的意思。

最终,景帝只好派出周亚夫和敌对分子死战,终于保住了国家的统一。

幸运的是,晁错削藩的政策被保留下来。

泱泱华夏,因为他的努力,没有在汉朝就陷入到四分五裂中。

拥有晁错是汉朝的幸运,失去晁错是人性的必然。

若干年后,人们会记住忠臣晁错的果敢与坚毅。

而那些害死他的人,将会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岳飞

前文说的忠臣,领导的本意并不想害死。

但是,接下来要说的忠臣,被害死,就是领导的本意。

中国人有三件大事:立言、立德、立功。

每一件,他都做到了满分。

立言,他武行出身,自学成才,一首《满江红》,至今都是豪放派宋词的天花板。

立功,他一生对抗侵略者,给其机会,他绝对有可能收复大宋江山。

立德,他忠君爱国,率领的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

他就是岳飞,中国历史武将界的顶峰。

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却被宋高宗和秦侩联手,以“某须有”的罪名杀死。

岳飞的忠,先是忠于国家,其次才是忠于君王。

因此,为了国家的尊严,他提出迎接被掳的两位皇帝的口号。

其实,他肯定也知道一旦徽宗、钦宗被迎回,一定会威胁到高宗的利益。

可是,在岳飞的心里,国家的荣辱可能大于皇帝的得失。

因此,他宁愿冒犯高宗也不改自己的口号。

宋高宗出于保住自己位置的目的,也出于畏战主和的想法,放任秦侩将岳飞杀害。

好在,无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若干年后,岳飞仍然是世人称颂的将军。

而那些害他的人,只配在他的身前,永永远远地跪下去。

岳飞死后,南宋王朝只能被动挨打。

最终,害他的皇帝也走向灭亡的深渊。
于谦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句古诗,道出了于谦的品格与志向。

他也是一个忠于国家,甚于君王的英雄。

当瓦剌人和英宗攻打北京,于谦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毅然决定另立代宗为帝。

在别人看来,他或许是野心勃勃,想要立一个傀儡皇帝,自己好控制。

但在于谦心里,满心所存的都是江山社稷。

朱家的儿子,谁做皇帝更有利于大明江山,谁就能被拥立为皇帝。

后来,他用主动请战的举动,冲进北京保卫战的刀光剑影中,践行为江山社稷的理想,证明自己立新皇不为私,乃为大明。

这样一个忠勇之人,对皇帝尚且如此。

对于那些违法乱纪、危害大明利益的权贵,其自然也不会姑息。

彼时,于谦和一切的丑恶势力硬干,要为大明打出一片朗朗乾坤。

然而,他的支持者太少太少。

公元1457年,一帮大臣发动“夺门之变”,再一次将英宗迎上皇位。

无奈,于谦落得个被斩首的结局。

也许,留不得忠臣存在也是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
袁崇焕

如果单凭于谦的死,还不足以证明容不下忠臣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那么,袁崇焕的死,一定是这个观点的又一有力证据。

明朝后期,后金屡屡出战,打得明军溃不成军,灭亡之灾迫在眉睫。

这时,上天给了明朝一个叫袁崇焕的“外挂”。

他出现后,多次打退后金,将他们打出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打得后金领袖努尔哈赤郁郁而终。

那么,救明朝于危难的他,得到明朝的哪些“照顾”呢?

照顾一:阉党的忌恨。

以魏忠贤为首的太监,把他视为争夺位置的人。

他对打金兵有用,就留他活口,打完了金兵,就除掉他。

照顾二:猜忌。

阉党们在后金军被打退后,就站出来说袁崇焕各种不对。

甚至说他有通敌的嫌疑,引得皇帝对他有所猜忌。

后金领袖皇太极,正是看中了明朝对袁崇焕的不信任,祭出了反间计,离间袁崇焕和皇帝的关系。

最终,袁崇焕被凌迟处理,其家人也惨遭流放。

讽刺的是,皇帝眼中“为祸作乱”的奸人,被查封家产时,才发现并无余钱。

袁崇焕的死表明,上天给过明朝统治者机会,是他们不要这个机会。
结语

忆往事,意难平。

五千年中华历史里,总有一帮为国舍生忘死的民族脊梁。

他们战斗在忠君爱国的最前线,想要用自己的身体筑造一个太平天下。

与此同时,也总有一帮损国利己的卑鄙之徒。

他们靠卑鄙手段爬上高位,靠不择手段排除异己,在英雄身上玩脑子、使绊子,置英雄为死地。

甚至让其他忠臣心寒失望,不想忠、不敢忠,或退隐、或自保。

活生生将一个好好的国家拖入深渊。

更严重的危害是,这些忠臣惨死的例子流传今天,成为扭曲好些人三观的“毒教材”,让他们心生“忠心有错”的观念。

这些观念反映到行为上,就是对事业不忠,对家庭不忠。

慢慢地,这个社会的风气就会被“忠臣冤死”的事件玷污。

因此,我们才要强烈呼唤建立一个清朗的社会。

让忠于家国、忠于人民的人,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给他们足够施展抱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成为有所建树的人。

用制度的笼子把那帮卑鄙小人关死,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让那帮孙子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