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明有十三陵,为什么偏偏只挖了万历的定陵?剩下的为什么不挖了

2022-12-27 17:05:02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六帝中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其余三个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朱允炆不知所踪、朱祁钰被埋在五环外,因此这些帝陵被统称为明十三陵,清朝入关后出于笼络民众的意思,对十三陵进行修葺和看护,使得十三陵保护的很好,几乎没有被盗掘。

定陵挖掘现场

当然并不是没人盗掘,明武宗的墓就被人惦记过,但是没有盗掘成功,崇祯帝的思陵在民国时期被盗窃一空,因此保存完好的其实只有十二陵,而其中万历帝的定陵是建国后国家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挖掘,为什么明十三陵中偏偏选择了万历的定陵呢?其他帝陵为什么不继续挖掘了呢?
为什么选择定陵?

首先为什么选择定陵?其实也没啥原因,就是因为定陵太倒霉了,首先大家得了解发掘定陵的决策是什么做出来的?
挖掘十三陵计划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了解明十三陵的陪葬以及历史,当时着名的明史专家吴晗递交了一份关于古代皇陵的挖掘计划书,作为明史专家,自然想要挖掘保存完好的明十三陵,后来这个项目得到郭沫若的支持,同时两人联合其他知名人士列举了“非挖不可”的十大理由,正式申请挖掘计划。

发掘长陵的请示报告

当时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国家处于培养科学人才的需要以及顺带提升一下国际影响力,那时候西方人也为了文物在世界各地疯狂开挖古墓,因此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意了挖掘,当然当时的考古学界则是持反对态度,他们多次上书驳斥所谓的“十大理由”,并且明确的指出目前国内还没有过硬的文物保护技术,也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成功经验,如果贸然发掘帝陵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提出反对的郑振铎与夏鼐

因此十三陵的挖掘计划一开始就不是以“考古”为目的,只能算一种历史研究课题,这种行为好听点就做还原历史真相,难听点就是“以学术的名义窥私”,毕竟定陵挖掘之后,这批人还想挖掘武则天的乾陵,试图寻找王羲之的《兰亭序》。

吴晗

因此从一开始,十三陵的挖掘计划就是一个跑偏了的计划,是一个外行强行开启的项目,最终让一批内行人被迫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也注定了这次挖掘计划不会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陵墓的选择

那么既然计划通过了,那么选择哪一位皇帝的陵墓呢?吴晗最初的计划是永乐帝的长陵,作为明史学家,自然希望能够挖史料最多的陵墓,毕竟永乐帝的长陵是十三陵的祖陵,也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建筑保存最为完好的帝陵,因此理论上陪葬物也是最多的,因此成为他们的首选。

永乐帝长陵

不过因为大家都没挖掘过帝陵,之前都是因为盗墓的原因直接洞口打开了才进行挖掘,而现在一座完好的帝陵无从下手,因此参考了已经被盗掘的清朝帝陵,但是清朝帝陵比较耿直,所有的主结构都在中轴线上,明楼后面的哑巴院的琉璃照壁后面就是墓道口,因此很容易就可以进行挖掘。

正是因为清朝帝陵如此简单才屡次遭到盗掘,康熙的景陵、同治的惠陵被盗掘的方法就是靠着几十个人挖了一个晚上就挖穿了地宫,连炸药都没用,因此帝陵考古学家们任务明朝的帝陵也应该非常简单,但是真的如此吗?

如今景陵

放弃长陵

然而考古学家经过实地勘察之后却发现地宫真的太难找了,没有丝毫的线索,整个长陵的宝城城砖严丝合缝,里面全是实心夯土,没有任何痕迹可寻,然后有选择从宝顶的上方向下探查,一连挖了十余米依旧是土层,仍然看不到地宫的砖石结构,至于明楼方面,地基坚固,周边地表平整,没有任何的塌陷,因此考古学家们接连干了几个月,最后一无所获。

定陵挖掘平面示意图

当然办法还是有的,只要铲平整个宝顶就可以打开长陵,但是考古学家们可不像吴晗他们,以夏鼐先生为首的考古学家们坚持寻找墓道以避免为长陵产生不可逆的破坏。但最后他们找了各种办法,就是没有找到长陵的墓道,因此他们暂时放弃了长陵。
试掘其他帝陵

既然长陵束手无策,但是还可以挖其他帝陵,吴晗们就把目光转向了十三陵的其他陵墓,吴晗提出了“试掘”计划,即先挖小陵,等积累了经验之后再挖长陵,当然小陵也是有规划的,他们做出了一个筛选。

首先排除发掘价值不高的帝陵,比如只修了四个月的明英宗的裕陵、外表朴素无比的明仁宗献陵、由弃陵改建而成的明熹宗德陵,早已被盗掘且是妃子墓级别的崇祯帝的思陵,毕竟这些陵墓太不上档次了,吴晗他们看不上。

建国初期的十三陵看上去有些破旧

另外排除有可能被盗的帝陵,比如明武宗康陵之类的帝陵,康陵早在明末的时候就遭到战火的毁坏,且在民国时期遭到土匪的盗掘,但因为暴雨冲毁了盗洞才让康陵幸免于难,因此地宫无法保证百分百是完好的。

有人提出康陵早已破坏,是急需抢救性发掘的帝陵,但是吴晗实地勘察之后,认为康陵制式太小,即便发掘后也没多少参考价值,因此否决了对康陵的挖掘,毕竟既然挖了,自然要挑大的挖。

考古人员找到地宫入口时的情景

于是选来选去,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两座规模较大的帝陵,这两个帝陵分别是嘉靖帝的永陵以及万历帝的定陵,其中嘉靖帝的永陵不管是规模和形制上都参考了长陵,也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第二大陵,但是永陵一直有地宫积水的传言,后来经过遥感测试也证实了永陵地宫早已被积水淹没,因此永陵也被放弃,最终定陵成为继长陵之后被尝试挖掘的帝陵。

珍贵的定陵金丝翼善冠

皇后凤冠

挖掘帝陵

在对定陵考察数周后,考古人员终于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线索,在定陵宝城墙内有一小部分坍塌了,里面肯定有空洞,如果不是被盗掘,那么肯定是墓道或者地宫,就是因为这当年修建定陵工程质量不过关露出的破绽,终于找到墓,也决定了定陵的命运,说到底,正如开头说的一样,就是定陵比较倒霉。

长陵墓口

找到了墓道,剩下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挖掘计划很顺利,定陵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还有各种罗纱织锦,甚至还有万历帝和两位陪葬皇后的尸骨,但是大量的明朝织锦的出土在当时却找不到好的保存的方法,只能将丝织品和古画一起存放,找个好一点的纸垫在丝织品后面,然后进行裱装,甚至还说加入防腐剂可以更好的保存。

第一个进入地宫的赵其昌

得知这些丝织品被装裱起来后,研究古代服饰的沈从文不放心前去看看,结果一看发现丝织品全部被裱反了,让中国纺织精华的明代织锦被暴殄天物。

定陵地宫中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

万历帝骸骨

除此之外,很多纺织袍服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存放,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分化,大量出土的珍贵丝织品遭毁,甚至连放置万历帝的金丝楠木棺椁也因为领导视察影响清洁而被工作人员扔到了山沟里,气的夏鼐浑身发抖,他派人前去寻找,但是因为山谷太大,金丝楠木的棺椁再也找不到了,而万历帝和妃子的尸骨跟在后来和泥土融为一体,重新回归自然。

定陵陪葬物

考古人员正在万历皇帝棺内提取文物

定陵之后再无帝陵挖掘计划

由于定陵挖掘之后的文物损坏问题,大家也早已了解清楚,然而吴晗在定陵文物挖掘损失惨重之后,依然上书要求继续挖掘长陵,国家开始并没有理会,后来郭沫若连续三次上书要求发掘乾陵以及各地政府都在效仿挖坟掘墓,汉陵、唐陵、清陵纷纷响起了开掘的号子,令周总理忍无可忍,最终下达了着名的“禁挖令”:“百年之内,中国所有帝陵一律不主动发掘”。至此十三陵的挖掘计划就此终结,也为后来的考古工作定下了基调,即进行抢救性挖掘,不主动去挖掘古墓。

万历帝龙袍残片

当然或许是定陵的教训不够刻骨铭心,在定陵之后,宁夏在1972年挖掘了西夏王陵,河南在1991年挖掘了北魏宣武帝景陵,都无视了这条禁令,或许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