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记者问他最想见谁,他缓慢地说出了三个字

2022-09-28 17:05:07

1990年,受了53年禁闭之苦的张学良,终于被释放,此时此刻,他已经89岁高龄了,出狱之后,他便立即与妻子一同到美国定居。

而恢复自由身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来了众多记者前去采访。一时间,记者将其包围,不知道是那堆人里的谁先说了一句:“如果能够回到大陆,您最想见哪一个人”

那两鬓斑白的将军,眼神逐渐放空,缓慢地说出了三个字——孙铭九。

曾经作为汉奸的孙铭九,为何让少帅张学良如此惦念?他们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图丨晚年张学良

初识,将帅之谊

要说这两个人的情谊,还要从张学良刚刚接任老帅张作霖,当上少帅的故事讲起。

在那之前,孙铭九刚刚完成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业,在回国之后,便来到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手下担任官职。

后来一次战争中,张作霖被日军埋伏的炸弹炸成重伤,回到沈阳后不久,便没能撑住离世了。随之,张学良便上任接替了其位置,对于日本人,他也是恨之入骨。

张作霖的突然去世,给管理经验尚还不足的张学良留下了难题。老帅张作霖在管理期间,除了厚待那些与自己一同打拼下来的老派将军以外,同时也不忘吸纳新鲜血液,招收新才。

因为那些老派将军,同张作霖一样,都是响马出身,是拦路抢劫商旅的马匪。这些人虽勇猛威武,但是行动做事草率,不经过思考,无谋无略。

图丨孙铭九

张作霖为了长久地发展自己势力,便广泛从青年人中,挑取那些有留洋经验,以及懂得现代管理的人来参与谋略。将领杨宇霆和常荫槐,便是这批被提拔重用的新军。

在东北军中,他们掌握着十分重要的权力。久而久之,老派将领们无疑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对其心怀不满,但碍于张作霖的面子,老派也只能暗暗地与新派较真。

并且张作霖的管理方法独特,一直在均衡两方的势力,所以也就无事发生。但是,双方显然已经埋下了矛盾的种子,久而久之,势必会爆发一场争斗。

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上任担任少帅。初出茅庐的他,并没有老帅那么成熟稳重,面对军中这一系列情况,更是不知所措。

这也就导致了,当时以汤玉麟为首的老派,和以杨宇霆为首的新派,都不把他这个少帅放在眼里。甚至在多次重大决议时,杨宇霆都不顾及少帅的面子,直接提出了反对意见。

图丨张学良

当时的东北军,虽说名义上是张学良在管理,但实则内部分化已经十分严重。少帅,也只是空有名号,少帅府根本门可罗雀。

更讽刺的是,杨宇霆的府上,却是人来人往,宾客满堂。有一次,杨宇霆甚至还口出狂言说:“道国之重者,都是以国师为自己的目标。”

这话里有话,张学良必然也能听得出来,感受到强烈危机的张学良,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颓废的少帅,开始抽大烟来麻痹自己,好在东北军中,还有少部分人支持张学良。

在其他人的建议下,张学良渐渐地意识到了:要想保住东北军,他必须要在此发展属于自己的力量,倘若要是再任由这两派发展下去,那么东北军的未来将不堪想象。

于是,张学良决定创建一个秘密组织,名叫抗日同志会。为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力量,一边牵制老派,一边再与以杨宇霆为主的新派作对,让两者的实力不能够太强大。而这抗日同志会其中,就有孙铭九。

图丨抗日青年

信任,得力部下

建立了抗日同志会之后,张学良与孙铭九便逐渐熟悉了起来,两人关系拉近。1929年,在张学良暗杀杨宇霆和常荫槐之后,社会上是一片哗然,舆论压力全部给到了张学良身上。

而此时此刻,孙铭九以及抗日同志会的亲信,为平息社会舆论,贡献了很大的力量。而张学良与孙铭九的信任,就在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中,逐渐建立了起来。

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张学良也从当年那风流的少帅,变成了不抵抗的将军。

当时,张学良同蒋介石的主张大相径庭,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而张学良则认为要集中力量对付外来入侵,保证国家安全。

然而,固执己见的蒋介石,丝毫不听取任何人的劝告,在国家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之时,仍然坚持将枪头对准红军。

图丨蒋介石

这使得张学良十分不满,同时,西北军的杨虎城,也正有此意,与张学良不谋而合。于是,张学良和杨虎成便联合起来,发动了轰动一时的西安事变。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西安事变是由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发起的,但其实,还有着数位将士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孙铭九便是这其中之一。

当时,张学良需要一个能够将蒋介石顺利带到关押地点的人,左思右想之下,张学良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的爱将——孙铭九,正好也可以给其一个立功的机会,从而提升他在东北军中的地位,发展自己的力量。

但是,当孙铭九奉命来到蒋介石住处时,他却惊奇地发现,蒋介石的人已经不见了,只留下了空荡荡的一栋房子。原来,蒋介石已经偷偷溜走了。

一转眼,孙铭九注意到了桌子上的杯子,里面还泡着一副假牙。于是,孙铭九立刻派遣部下,在周围寻找蒋介石。因为假牙都没来得及带走,这证明他肯定刚刚出逃不久。

图丨孙铭九

很快的,有人在华清池的后山上,发现了蒋介石的踪影,孙铭九赶忙来到后山。

而这个时候,蒋介石知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了,于是便对孙铭九喊道:“如果孙铭久是个革命同志的话,那就给他来个痛快!”

这时,孙铭九猛地想起,张学良在他出发之前,曾经多次叮嘱他:千万不可以杀掉蒋介石。倘若就这样杀掉蒋介石,那么一定会引起国军部下的不满。

不论蒋介石的主张再怎么有错误,他也是当时国军的最高领导人。东北军要是就此将其击杀,那么一定会引起民愤,成为众矢之的。

到时候,蒋介石的部队也会与东北军展开战争,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大大背离了他们当初威胁蒋介石的初衷——联合所有军队力量,一致对抗日本。

图丨蒋介石

倘若真的发生了那样的事情,先不说国内战争的胜负,光是国外的日本,便可以趁此机会攻入,轻易拿下兵力涣散的中国。那时,中国可能真就到了奄奄一息之际。

想到这里,孙铭九为了平稳蒋介石的心情,连忙机智地回应到:“委员长,东北军此举不是兵变,而是希望委员长能够取消‘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能够坐下来一起商量。”

就这样,孙铭九成功地将蒋介石安全带回了关押地。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孙铭久得到了广泛好评,在东北军中名声大振,张学良对他也是愈加的赞赏。

西安事变,让我国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对我国未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在我国全民族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努力下,中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打跑了外来侵略者。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张学良竟然做出了一个让大家不解的举动。

图丨蒋介石

忠诚,救主心切

战争结束后,张学良竟做出了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决定。孙铭九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担心,第一时间跑到张学良身边劝说,希望张学良冷静分析局势,不要这么冲动地做决定。

毕竟,他曾经与蒋介石有过节,现在一人只身前往蒋介石驻地,无疑是羊入虎口,自己送上门去,这一去,性命堪忧。

但是张学良一意孤行,对于孙铭九的劝诫,他充耳不闻。只是对孙铭九说了几句叮嘱的话,让他管理好部下后,便请孙铭九离去了。

孙铭九也了解自己的少帅,深知自己的劝说根本无法动摇少帅的决心。情急之下,他便去请求了周总理,想让周总理帮忙劝说。

而就当两人火急火燎地赶到机场时,却发现张学良已经上了蒋介石的飞机。所有人都有没想到,张学良这一趟陪蒋介石回南京的旅途,一去还真的没能再回来。孙铭九与少帅那天的劝谏,竟然是与少帅的最后一次相见。

图丨蒋介石和张学良

张学良随着蒋介石来到了南京,蒋介石二话不说,将他囚禁了起来,同时,还以张学良的名义向东北军发出了电报,让东北军通知杨虎城,放掉当时被关押在东北军大营的陈诚等人。

在张学良离开之后,东北军便由老派的王以哲负责管理,王以哲收到了此电报,便决定要放人。而此时,孙铭九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劲。

因为他记得少帅曾经讲过,当初他之所以能够那么放心地陪同蒋介石前往南京,是因为他手中还关押着这些士兵,这是他与蒋介石对抗的筹码。

但是现在少帅的生死与否尚未得知,如果盲目地将这批人放走,那无疑是失去了与蒋介石对抗的筹码。

但是王以哲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并没有考虑孙铭九的建议,随即以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发出了命令,要求放了囚禁在东北军大营的那些人,还打着少帅来电的名义,当即表明,谁若反对这一决定,便立刻格杀勿论。

图丨王以哲

这可是给孙铭九来了一个下马威,杨虎城在旁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自己是管理西北军的,东北军的事情自己没有理由,也没有身份去插手,所以也没有说些什么。

外人都知道东北军的内部有着矛盾,之前有老帅张作霖的管理,后来有少帅张学良,这些老派一直没有太嚣张的肆意乱来。

可是现在,张学良前脚刚走,王以哲后脚便直接下令格杀勿论了,这不禁令人为东北军的未来,感到担忧。

后来,蒋介石又以张学良的名义向东北军发送电报,表示希望东北军能够交出,在西安的50多架飞机与500多人空军部队。

此消息一出,立即在东北军中引起了一片,孙铭九直接和王以哲说道,这些飞机和飞行员,是他们手中最后的筹码,万万不可上交,倘若一旦上交,那么少帅能否活下来,就只能看蒋介石是否大发慈悲了。

图丨张学良

可是位居高位的王以哲,又怎会在乎孙铭九的建议呢?在他看来,孙铭九只不过是一派小将,根本不必放在眼里。

无奈之下,孙铭九便招揽来曾经抗日同志会的成员,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出谋划策。在经过一群人商讨后,他们一气之下,误以为王以哲这次的一系列举动,无疑就是借蒋介石之口,来帮助自己坐上东北军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但实则并不是这样,以当时的情形来看,蒋介石已经统领大局,继续做那些你争我斗,非但毫无意义,还不利于中华民族的解放,抗日同志会的这一行人,将目光重点关注在张学良的身上,导致了判断的偏差,也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冲动行为。

抗日同志会的人们,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少帅当年苦心经营的东北军付之一炬,一行人便来找到了杨虎城,希望杨虎城愿意与他们合作,不能让王以哲的奸计得逞。

他们一行人的计划是,直接带兵打上潼关,来个生死一战。但是身为局外人的杨虎城,自然不能那么草率的行事。

他便言辞委婉地向孙铭九等人表明,此种做事方法太过于激进,倘若没有十足的打算,万万不可贸然出兵。

图丨杨虎城

见杨虎城态度如此鲜明,孙铭九等人也明白,求人不如求己。于是,在1937年的2月2日,几人发动兵变,杀害了王以哲,夺取了东北军的军权。

但是,这场兵变并没有取得他们想要的结果,因为他们低估了东北军老派的势力。当初张学良能够轻易地除掉新派领导人杨宇霆,但是却始终无法动摇老派的根基。

杀掉王以哲之后,老派的东北军们表示十分不满,便直接起兵攻打西安,声称必要处死孙铭九。情急之下,杨虎城便致电周总理,请求周总理先接待一下孙铭九。

周总理也知道孙铭九在之前革命战争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是便答应了,接他避一避风头。

周总理便安排了当时的联络员刘鼎,让他前往西安,将孙铭九接了过来,将其送到苏区,秘密保护了起来。

图丨周总理

分离,相互惦念

孙铭九的逃走也标志着东北军正式群龙无首,趁乱之际,新派和老派为了争夺权力,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斗。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内耗,导致后期东北军风光离席。

曾经称霸了北部的东北军,也逐渐消失在了人民群众的视线中。仍然在囚禁的张学良,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到,张家经营了两代的心血,竟然被自己亲手创办的抗日同志会,毁于一旦。

当初他为了保护东北军,不惜发动兵变,结果在自己离开的短短几年,便分崩离析了。

另一边,孙铭九在苏区没有呆多久,后被转移到了天津租界,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来到了上海租界。奈何时局变动,颠沛流离的他,无法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一时间脑子糊涂,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那便是投靠了汪伪政府,为日军做事,后来还做了山东伪保安团的副团长。

图丨孙铭九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孙铭九又向国民党投降。于1945年,参加了国名党在东北的先遣大队,带队占领了宾县,不仅如此,还曾尝试谋杀在东北位居高位的共产党领导人。

最后我军俘虏到了哈尔滨,向中共抗联的李兆麟同志投降。考虑到当初孙铭九曾为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所以一向宽容处理的共产党,并没有追究其投敌的这件事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孙铭九担任了上海市政府的参事。晚年的孙铭九,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在2000年的4月8日凌晨,孙铭九在上海安详辞世。

根据他遗书中所说,他的遗体将捐赠给医学事业。当时,国内的各大媒体纷纷以“骊山捉蒋立大功英雄孙铭九病逝”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可见其功劳之大。

后来,有人把对张学良的采访录像,拿给孙铭九看。看完视频之后,满头白发的孙铭九,那历经世间沧桑的眼中,再一次迸发了光芒。瞬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最终,如同豆大的雨滴般,落了下来。

图丨孙铭九

他也同样想念着张学良,虽然张学良只是他的上级,但是两人的情谊,已经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

张学良表示,自己一直对孙铭九心怀愧疚,当初没有听他的建议,一意孤行,最后也连累了他的好兄弟受了委屈。这么多年以来,他心里一直惦念着孙铭九,想要再见他一面。

但是后来,恢复自由之后,他直接离台带着妻子侨居美国,直到2001年,在檀香山去世,也一直没有机会,再见他一面。

两人的这段关系在后人口中传成了佳话。下级对上级忠心耿耿,而上级对部下也是百分百的信任,即使在离别之后,双方也不曾忘记对方。

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部署和上级,这已经超越了关系的框架,成为了生死之交,这段情谊,不禁羡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