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袁隆平的成就能和杨振宁肩并肩吗?谁对人类的贡献,要更大一些?

2022-09-29 17:05:03

中国科学家

中国近代人才辈出,包括在科学领域也是人才济济,从20世纪至今,中国科学家给国内带来的变化和发展是巨大的。

但是仍有不少科学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一生,直到他们死后,人们才逐渐了解到中国科学家的伟大。


杨振宁袁隆平两人在物理界和农业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在世界都有目共睹,尽管杨振宁早年在美国进行研究和进修,但最终他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切。

杨振宁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畅通无阻,并且算得上是物理界的大师级人物。

早在1945年,杨振宁以清华硕士的身份前往美国进行新的求学。

1957年,三十多岁的杨振宁荣获诺贝尔奖,这在国际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首先是杨振宁足够年轻,历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都是在某个领域进行了足够长的研究,最终在自己所耕耘的领域中带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科学成果


杨振宁年纪轻轻可以说是天才也不为过,当然这与他自幼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也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是杨振宁作为一名在美华人,历史中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并不多,直至今天,杨振宁也在这屈指可数的范围内。

宇称不守恒的研究成果由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合力完成,最终这份荣誉由杨振宁获得。

并不说说李政道本人就没有荣誉,但杨振宁作为首要参与者与贡献最多,权衡比重,杨振宁获得此奖当之无愧。


袁隆平投身农业,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一直在追寻他的超级水稻之梦。

在经历了3年大饥荒后,让天下人吃饱饭成为了袁隆平最大的梦想,也是他这一生唯一要追寻的事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先后得到了发展,后来是超级杂交水稻


不断培育的更新品种一次比一次强,超级杂交水稻不仅适应力强大,并且产量高。

可以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这件事真正地做到了开创先河,从理论到付诸实践,再到成功,其个中艰辛中国人民最清楚。

如今中国人已经不为吃不饱饭发愁,这里面的最大的功臣当属袁隆平。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袁隆平院士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

在他去世后,杂交水稻仍在继续,这份接力棒将交由新一代的科学院士完成。

袁隆平与杨振宁

诚然,袁隆平和杨振宁在世界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外对他们的报道也是不少。

与之相关的议论内容也时常让人产生激烈的辩论,究竟谁更厉害,这成了对后世普遍对两位科学家评判的一个标准。


袁隆平的地位在于他给中国人,乃至世界都带去了粮食

尽管杂交水稻这一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袁隆平带去的则是理论实践化

1926年,美国农学家琼斯提出了杂交水稻优势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为此进行长期的努力,甚至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技术路线。


例如美国遗传学家欧内斯特·希尔斯提出的“三系法”,爱德华生提出的“二系法”,包括后来日本的育种方案等等。

尽管这些科学家早于袁隆平进行研究,但无论是哪种方案,脱离了实验室环境无法进行大规模推广。

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经发表便引起我国高度重视,后来成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关键。

经过几年努力,中国人突破了日本和美国无法实现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最终“南优2”成为我国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


袁隆平一生获奖无数,除了国内的各种奖项,全球奖项也有不少。

其中不少都是极具人文关怀的奖项,这不仅体现了袁隆平在农业方面的贡献,更是对他的梦想的一种认可。

此外,袁隆平也是国内少有的拿到共和国勋章的人物,在中国获得此荣誉的仅有9人。

杨振宁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似乎名气都要比袁隆平更大,或许两人的差距来自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物理界最杰出的贡献便是前面提到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或许不少人对物理学中的理论感到头疼,更别提这样一个听上去就很奇怪的物理理论。

简单来讲,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方案能够解决场的规范统一,也就是四大基本力的统一


但是想要统一这几大基本力存在许多问题,每一个基本力其自身表现如果在规范的情况下无法达成统一,其中就有未证明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

但最终这一理论被推翻,事实证明宇称不守恒是存在的。

这给后来的规范场论提供了相当具有参考意义和理论基础的价值。杨振宁所做的工作便是将曾经没有连接性的弱力也拉进了统一规范中


杨振宁不仅在科学方面表现突出,也非常重视中美科技和教育的交流

例如在今天,《科学美国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科普杂志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不错的阅读性。

这其中就有杨振宁的建议,也是他最早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建议引进。

尽管享尽各种荣誉光环加持,常年在国外研究学习的杨振宁最终选择回到国内,他的选择已经说明了一切。


如何评价

杨振宁和袁隆平谁的贡献最大这或许是一个很难说明的问题。有人说世界差袁隆平一个诺贝尔奖,也有人说杨振宁给物理界带来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

从本质上来讲,两人的科学贡献都在推进着人类事业的发展。

要说最底层的,便是满足吃饭这一需求,才能有更高的科学追求。

袁隆平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因为诺贝尔奖并没有设立农业方面的奖项。


从20世纪初开始,诺贝尔奖项设立的领域只有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后来在1969年增设了一个经济学奖。

尽管经济学奖也被纳入其中,但这并不符合诺贝尔遗嘱的要求和初衷,因此袁隆平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在情理之中。

其次诺贝尔奖的获得判定非常严格,简单来讲就是要有新的理论发现或者实验结果,并且必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袁隆平院士尽管获奖无数,并且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成就,但比较可惜的是,杂交水稻这一理念和理论并不是袁隆平最先提出


从历史中来看,能够称得上划时代意义的奖项在20世纪乃至今天仍集中在医学和物理以及化学领域,这也是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的几个领域。

1927年知名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堪称20世纪物理学大师的全明星阵容,参加会议的29人有17人都获得了诺贝尔奖项。

除以上这些限制,诺贝尔奖得主为3人以下,不颁发给过世的人等。

但事实上,对于我国的这两位科学家来讲,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才能证明自己有着真正的科研价值和人文意义,恐怕袁隆平院士已经说明了这一切。


诺贝尔奖是科学界对科学家的一种认可但它并不是判定科学家是否伟大,是否对人类贡献最多的一种肯定。

从学术性来讲,杨振宁的开拓比袁隆平要高,但是从科学价值和意义来讲,两者都当之无愧为最伟大的人。

科学家并不是以谁更好这种世俗的眼光来判定,从某种程度来讲,这甚至是对科学家的一种轻蔑和不尊重。

科学无国界,科学无高低,只要能够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科学家就已经完成了他在人们心目中以及科学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