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71岁老兵病死台湾,妻子回大陆寻子,40岁儿子不认亲娘:我不缺娘

2022-10-11 17:05:05

1989年,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太太来到了山东青岛的一个小村庄里,打扮得体老太太走在青岛乡间的小道上,颇为引人注目。

但老太太并没有关注周围的目光,也没有停下自己急切的脚步,因为她打听到,阔别了四十载的儿子,很可能就在这个村子里生活。

顺着好心人的指引,这位名叫张彩霞的老太太来到了一位中年汉子的跟前,只一眼,老太太便泪如雨下,无他,只因这个四十岁的汉子和自己已逝的丈夫施宫存实在太像了!

在看清他面容的这一瞬间,张彩霞就确定,他一定是自己的儿子宫金成。

“我的儿呀……”

老太太拉着宫金成,哭得不能自已,但宫金成看向张彩霞的目光却尤为冷漠,他说:“我不缺娘!你坐,我该干活去了。”说着,便扛起锄头下地干活去了。

泪眼朦胧的张彩霞还没从儿子的冷漠中回神,就又在宫金成离开的背影中出了神,因为他走路的姿态,像足了自己已逝的丈夫施宫存。

看着张彩霞伤心怅然的模样,宫金成的养母深深的叹了口气,她比张彩霞大了差不多十岁,也知道宫金成有一对远在台湾的父母,只是她没想过,那么多年过去,张彩霞还能回来找宫金成。

作为同样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妇女,她知道张彩霞当年的不得已,但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劝慰张彩霞。

儿子有自己的主见和立场,作为养母,她总不能压着人到中年的儿子与生母相认。

如今她能为张彩霞母子做的,也就是把宫金成是如何来到自己膝下,又是如何长大成人的过程娓娓道来,或许,听完了宫金成的成长历程,张彩霞会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认她这个生母。

原来,宫金成的第一任养母名叫刘翠兰,她曾是施宫存家的帮佣,也就是俗称的奶娘,当年施宫存夫妻跟随部队奔赴台湾时,宫金成才三个月大,而且身患疾病,不宜远行。

为了免去孩子的奔波之苦,张彩霞夫妻在刘翠兰那句只要有她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宫金成的保证下,狠心将宫金成留在大陆,由刘翠兰照顾。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张彩霞夫妻走了没多久,刘翠兰就生了一场大病,苦熬了一段日子后,她知道,她的身体撑不住了,自己死后,丈夫一定会续娶,自家的三个孩儿她不担心,毕竟他们是丈夫的亲生孩子,但宫金成要怎么办呢?

因此,在刘翠兰弥留之际,她将宫金成托付给了同村的一位大嫂,这位大嫂,就是宫金成现在的养母。

养母说,当年她也才生下儿子没多久,但她的亲生儿子命薄,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刘翠兰抱着孩子找到她时,因为她和丈夫都觉得,是老天爷不忍他们沉湎于丧子之痛,特意将宫金成送到了他们的跟前。

“你也别怪刘妹子,她对孩子是尽了心的!”

养母说,刘翠兰当年就说过,在她死后,丈夫是肯定会续娶的,她怕自己死后,没人护着宫金成,让宫金成白白受了继母的气,还没个人撑腰。

而他们夫妻也真是把宫金成当成自家亲生孩子的,只可惜宫金成来到他们家没多久,她的丈夫就因战乱而意外去世。

此后,就剩下她和尚在襁褓的宫金成相依为命,最艰难的时候,她靠着给别人洗衣服糊口,年幼的宫金成跟着她,着实没过上什么好日子。

后来,全国解放了,她就带着宫金成回到了青岛老家,她没想过找人再婚,只是一门心思的靠着务农养大了宫金成。

可以说从宫金成记事起,他就过着和养母一起上山下田,干着农活的日子,而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十四年……

听完宫金成的前半生,张彩霞也知道,宫金成不愿意与她相认是情有可原,如果不是她和丈夫的抛弃,这孩子就不会从小就生活在没有父亲的阴影中。

如今他历尽苦难长大成人了,自己却跑来相认,这事儿放到谁的身上,都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

甚至,张彩霞还很能理解儿子的抗拒,因为她与丈夫施宫存同样不在亲生父母身边长大——施宫存是在孤儿院中长大的,而张彩霞则是被人收养。

在养父母的膝下到了十九岁,也是十九岁那年,张彩霞在旁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已经三十岁,并在国民党军队的船舶上任职的施宫存,相识没多久,她们就在养父母与兄姐的祝福下结为了夫妻。

1949年2月,宫金成在夫妻俩的期待中呱呱坠地,此时,施宫存已经是国民党船舶中的大副,因为时常要领着任务出门,施宫存根本照顾不了老婆孩子,于是,他找到了刘翠兰,雇佣她照顾张彩霞母子的生活。

1949年3月,施宫存带着一身风尘赶回了家,一脸为难地对张彩霞说:“现在战争局势相当紧张,上头说,如果过一段时间,局势还没能扭转的话,我们很可能要到台湾去……”

当时还在坐月子的张彩霞没有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两个月后,施宫存风尘仆仆的赶回家,对她说:“收拾一下,上面命令我们明天一早就登船,去台湾!”

张彩霞当时就懵了,她们的儿子才三个月,还正发着疹子,如果把孩子带上,那孩子能不能活着抵达台湾都是问题。

但若张彩霞不跟着施宫存去台湾,她也没法独自带着孩子在大陆生活,一时间,夫妻俩陷入了两难。

“去了还能回来吗?我们能不去吗?”

对于张彩霞的询问,施宫存保持了沉默,他只接到上面的通知,要求接了老婆孩子上船,但是否还能回来,又是否可以选择不去,他都不知道。

他唯一知道的是,当前国内战势对国民党相当不利,即便他们不走,未来也很可能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大副,我们来接您和嫂子了!”

第二天一早,一小队人马就来到施宫存的家门前,就为了帮着施宫存一家搬运行李,一时间,张彩霞夫妻心乱如麻,他们的孩子,究竟要怎么办?

而刘翠兰就是在这时,向他们保证,如果施宫存夫妇决定把孩子留下,她一定会照顾好孩子!

施宫存夫妇知道,刘翠兰家里本就有三个孩子,当初雇佣她给自家当奶妈,也是因为得知刘翠兰是带孩子的好手。

于是,在刘翠兰的保证下,他们怀着没多久就会返回大陆的期待,将孩子和一些钱都交到了刘翠兰的手中。

“孩子就叫宫金成,小名金金吧!”

施宫存匆忙交代了刘翠兰几句,就拉着张彩霞跟着来接人的小队离去,可张彩霞和施宫存却怎么也没想到,此后的几十年,返回青岛竟成为了一种奢望。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连提起宫金成这个儿子都不敢。

在去到台湾后,施宫存就成为了基隆港驻守人员之一,在执行驻守任务之外,施宫存还要担任当地舰艇学校的教师,忙起来时,十天半个月都不着家。

起初,张彩霞还会问施宫存:咱们什么时候能回大陆找孩子?

但当她得知,两岸的基本联系都已经被切断后,张彩霞就不问了,因为她知道,就这样的形势,想回去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又何谈回去找孩子呢?

后来,她和施宫存在台湾陆续生育了三个女儿,三个女儿出生后,施宫存一家的日子变得拮据,要操心三个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和的张彩霞,很少有时间去想自己远在大陆的儿子了。

但四下无人时,张彩霞也会想:当初那么小,又生着病的金金,是否能活下来?

1962年时,在舰艇上进行实物教学的施宫存被炮弹意外击中双眼,后来虽然得到了及时救治,但他的右眼却再也无法恢复视物,因为眼部受伤,施宫存被迫提前退役。

施宫存一家就拿着部队补助的伤残退役补贴金在台湾买了一套小房子,开始了离开部队的生活。

为了维持家计,张彩霞学会了下地务农,而原本主攻舰艇无线电技术的施宫存,则开始为别人修理起收音机、无线电等电器设备谋生。

再后来,施宫存和朋友开了一家渔具店,靠着这个店铺,施宫存一家五口的日子慢慢有了些改善。

后来,夫妻俩还把三个女儿都供上了大学,他们的大女儿在读完博士生后,和丈夫去了美国发展,二女儿则在加拿大工作,小女儿就在台湾嫁人生子。

可以说,施宫存夫妻和三个女儿的生活,都算得上圆满。但施宫存和张彩霞夫妻心里却一直有个结——他们想知道,远在大陆的儿子是否还在人世,儿子现在过得如何?

他们的三个女儿在年幼时,见过父母暗自垂泪。

“妈妈,您在山东青岛老家,是不是有哥哥和姐姐?”

“你问这个做什么?!”

当远在美国工作的大女儿打电话来,并与张彩霞提起了山东老家和她老家的哥哥姐姐时,张彩霞心中有些慌乱,她害怕自己在大陆还有亲人的事儿会影响到孩子的工作。

然而远在美国的女儿却只是说,她有个同事就是山东青岛的,最近准备回家探亲,如果母亲想,她可以拜托同事帮忙打听一下舅父与大姨的消息。

当时,两岸局势已经有所缓和,张彩霞也确实思念老家的亲人,于是,她把深埋于记忆中的地址和名字都告诉了大女儿。

当时,张彩霞也没想过,她真的能收到来自青岛的亲人的消息,但没多久,女儿又打电话告诉她:那位同事找到了她的亲人,她那已经78岁的兄长尚在人世,并拜托那位同事,给她带了一封家书。

拆开兄长这份远渡重洋的家书后,张彩霞才知道,已经七十八岁的兄长如今子孙绕膝,日子过得还不错,而大姐则在几年前去世了,随信寄来的,还有兄长一家的全家福。

张彩霞颤抖的手抚摸上了那张全家福,她知道,兄长将信交给长女的同事时,他就没有想过张彩霞还能回到大陆。

他选择将照片寄给张彩霞,或许也只是想让她这个妹子知道,她在大陆还有亲人,让她看一看,她的亲人如今都长什么模样。

但看着这张全家福,张彩霞却无法再抑制自己的思乡之情,同时,她更想知道:自己的儿子有没有可能还活着,是不是那孩子,还在等着他们去找到他?

“如果可以回大陆,我们就回去找儿子,我这一辈子,最亏欠的人,就是咱儿子……”

视力已经相当不好的施宫存拿着放大镜,仔细的看着妻舅寄来的照片与信件,之后对妻子诉说了他对儿子的愧疚。

他已经七十岁了,年逾古稀,他不想带着对儿子的亏欠与遗憾离世,如果可以,他也想回去找一找那个他亏欠良多的血脉至亲。

1987年,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终于被解开, 1988年,台湾放宽了探亲政策,施宫存夫妇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到相关部门申请回大陆探亲。

各种手续办下来,三个月就过去了,但施宫存夫妇却觉得,三个月的审批手续并不算什么,只要能回大陆,见到阔别四十年的亲人,这几个月的奔波就是值得的!

可或许施宫存注定没有与儿子再见的福分,因为就在他们申请通过审批,马上能购买机票回到大陆的当口,施宫存的眼睛又出现了问题。

及至临行前三天,施宫存在家里陷入了昏迷,送医途中,不幸离世,享年71岁。

于是,那个原定回大陆探亲的日子,成为了张彩霞以及三个子女,为施宫存办理了丧事的日子。

“还是订两张票吧,我要带你们爸爸一起回大陆……”

在施宫存去世的几个月后,张彩霞决定独自带着丈夫的骨灰回到大陆,并让女儿为自己买了两张机票,张彩霞就抱着丈夫的骨灰,登上了回大陆的飞机。

张彩霞陪着“坐”在自己身边的丈夫的骨灰盒,静静地等着飞机跨越海峡,然后在青岛机场降落,重回故乡的土地,张彩霞恍若隔世,阔别家乡四十年,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彩霞对这片土地既熟悉又有些陌生。

好在,大哥家的孩子来到在机场为她接机,这才冲淡了她心中的近乡情怯。

随着侄儿侄女们回到大哥家时,张彩霞才知道,已经78岁的大哥早年中风,如今全靠孩子们照顾,唯一庆幸的是,大哥的意识依然清晰。

他看着几十年未见的张彩霞,深深地叹息:“你当年走的时候,连个信儿也没传回家里,爹娘至死都在牵挂你呀!”

这一句话,让张彩霞泪如雨下,她要怎么告诉大哥和去世的养父母,如果知道会一去四十年,她绝对不会抛下儿子和亲人,随施宫存离开大陆。

一番叙旧过后,张彩霞就在大哥家住下了,小一辈的侄儿侄女们则开始帮张彩霞打听起金金的下落。

而张彩霞则在青岛老虎山墓园里挑了一个双穴的墓地,其中一个墓穴用来安葬丈夫的骨灰,至于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百年后的安身之处了。

“你安心吧,等有了咱儿子的消息,我就来告诉你!”

安葬了老伴后,张彩霞就和侄子外甥们一起打听金金的消息,这一找,就是好几个月,一次次怀抱希望再失望后,张彩霞开始怀疑,儿子或许已经不在人世。

毕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多的是亲生父母都养不活自家孩子,要将把别人家孩子一并拉扯长大,又该是何等艰难?

就在张彩霞渐渐灰心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在离青岛市区大约六十公里外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个四十岁的汉子是养母养大的,或许,他会是张彩霞一家要找的人。

张彩霞匆匆赶来,直接确认了这就是她和施宫存的儿子金金,只不过这个孩儿并不打算与张彩霞相认。

上门寻亲那天,从宫金成扛着锄头往外走开始,张彩霞就一直在等他归家,但直到夜色渐浓,宫金成也未从地里回家,那一刻,张彩霞就知道,宫金成在躲着她!

当时,张彩霞还自我开解地说:“没事,孩子一时间接受不了,我能理解,我下次再来看他……”

张彩霞留下了些钱,并拜托养母告诉宫金成,她和丈夫对宫金成的歉疚以及想要弥补他的想法,同时也表示,如果宫金成真的不愿意接受她,她也认,她不会逼他的。

一段时间后,张彩霞再次来到宫金成家,这一次,接待她的依然是宫金成的养母,养母告诉张彩霞:“孩子脾气倔,他说这辈子他虽然有三个娘,但只认两个养母,我劝过他,可是……”

张彩霞听懂了宫金成养母的未尽之言——宫金成不愿意与曾经“抛弃”了他的张彩霞相认。

此时张彩霞也明白了,她该放下了,再纠缠下去,孩子只会恼怒于自己打扰了他平静的生活。于是,她在给宫金成养母留下几百美金后,就离开了青岛。

此后的岁月里,张彩霞去过美国和加拿大,也回过台湾省,三个女儿对她都很用心,但于张彩霞而言,最为亏欠的那个孩子始终是她心中的牵挂。

于是,在晚年,她选择回到山东青岛,在青岛的海边买了一套房子养老。

回到青岛后,她也曾再次拜访过宫金成的家,也亲眼看到了宫金成家的变化,宫金成养母说,当年她留下的那笔钱,他们用来买了电视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宫金成愿意用这笔钱,就代表他其实并不抗拒来自张彩霞的弥补,只不过他依然没跨过心里的坎儿。

“不怨他,我懂……”

这一次到访,张彩霞见到了宫金成,也感受到了他略微软化的态度,这对于张彩霞而言,已经足够了。

最终,张彩霞在青岛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并在去世后,如当年计划的一样与施宫存葬在了一块。

其实,施金成不愿意和母亲相认,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我想在他的成长中肯定会因为缺少亲生父母的陪伴,受了不少委屈和苦难,心中有怨气人之常情。

但对于张彩霞来说,丢下儿子也是无奈之举,能在晚年见到儿子,并且也给了一笔钱也算是对儿子的一种补偿吧!或许,她这辈子唯一的遗憾就是,直到去世,也没能听到宫金成喊她一声妈妈。

其实,在台湾的老兵回大陆寻找亲人的不止张彩霞一家,寻到亲人,却不被相认的人也不只张彩霞一个。

比如说,有一位叫张存根的广西籍台湾老兵在去世前他请自己的继妻前往大陆寻亲,在2010年,继妻成功找到了张存根已经68岁的儿子,可这位儿子并不愿意与继母相认。

另外一位名叫谢春生的老兵大陆寻亲之旅,他比施宫存与张存根两家幸运一些——谢春生出生于1922年,九岁时亲眼目睹了日军侵华的暴行,15岁时,他就瞒着母亲,偷偷报名参军,希望能够驱逐鞑虏,保卫中华。

但他没想到,从参军入伍后,他就再也没能归家,1948年,他跟随部队来到广西,后来又被带上了去往台湾的船只,即便是在两岸联系断绝的时候,谢春生也没放弃过想办法回家。

两岸三通后,已经八十六岁的谢春生在家人的劝阻声中,决意返回大陆,寻找自己的母亲和妹妹。

2008年,谢春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妹妹,并在妹妹的引领下,见到了一百零六岁的母亲,谢母卧病多年。

但在听到儿子的声音时,老太太露出了微笑,因为这个声音,她已经等了71年,见到谢春生的当天夜里,谢母含笑而终。

虽然寻找故乡与亲人的路相当艰难,但总算有一部分老兵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寻到了一份心安。

人说世事无常,人心有常,因此,我们也相信,两岸中国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亲人长伴,阖家常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