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57年,毛岸青给毛主席转述杨开慧的托梦:她不能再给你抄文章了

2022-05-16 17:05:01

1930年,寒风凛冽的11月14日上午,司禁湾陆军监狱里吵声一片,一位长相清秀、短发及颈、衣着整洁的年轻女子被一群穷凶极恶的军警押解着出牢。

此行,尽管女子不知前程如何,但她的内心依旧毫无波澜,先抚慰好大儿子,然后再英姿飒爽地走向远方。

不稍片刻,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传出了几声令人胆颤的枪响,旋即又回归平静。她牺牲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

被害前,她曾言辞凌厉地回应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的“铲共队”:“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她正是毛主席之妻——杨开慧。与她见最后一面的孩子,就是她与毛主席的长子、一同被关到监狱中的毛岸英。

毛主席一生为革命,他的亲人们也因革命而纷纷倒下。除妻子杨开慧被反动派迫害外,主席的堂妹毛泽建、大弟毛泽民、二弟毛泽覃、侄子毛楚雄和长子毛岸英等无不都在战斗中牺牲。

杨开慧的离开,让年仅8岁的毛岸英、7岁的毛岸青以及3岁的毛岸龙一夜之间沦为孤儿,一时无所依靠。还好有革命志士的帮忙,这才让他们存活下来(毛岸龙1931年不知所踪)。

图|杨开慧和她的孩子

1920年冬,毛主席和杨开慧由爱恋走向婚姻殿堂。算起来,他们的结合已延续了近10年,但经常聚少离多,杨开慧牺牲时,已与主席离别了三年。

也许是不舍得放下,一家人才始终保持“联络 ”。1957年,毛岸青突然在梦中与杨开慧见面,杨开慧说了许多话,包括她寄托给毛主席的“思念”。

醒来后,毛岸青迟迟不能忘怀,于是寻机将梦到的都告诉给主席。

刚失去毛岸英,又听到毛岸青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杨开慧的托梦,就犹如普通家庭一团和气促膝谈心、其乐融融一样,一切跃然于目,但又可望而不可即,不免使主席听得潸然泪下,难以自抑。

稍作缓和,主席似乎想到了什么,缓慢从书堆里拿出一首几个月前就写好的诗,转身交给毛岸青。

就在毛岸青翻开诗句的那一瞬间,这两个铮铮的铁汉父子再次双泪纵流起来。毛岸青到底梦到了什么?主席写的又是什么诗,这才让父子俩止不住流泪?

1912年夏,“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杨昌济结束了在英国阿伯丁大学3年的学习生活。他先后游览德国、瑞士等,随后于次年回到阔别十年的湖南长沙。

面对湖南督军谭延闿的热情邀请,杨昌济断然拒绝,退而求其次出任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主要教授伦理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

图|杨昌济

1914年,杨昌济兼任湖南第一师范的修身、教育学两科教员,来到第一师范做老师。杨氏家族的命运也正在此刻悄悄发生改变,他将要遇到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杰出的学生、女婿——毛泽东。

有人就做这么一个比较,“宋氏家族第一人”宋耀如(宋庆龄之父)有三位好女婿;杨昌济则有毛泽东、蔡和森与萧子升三位好学生。他们三人思想进步,比较活跃,被称为“湘江三友”。毛泽东和蔡和森后来更是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动向,被永载史册。

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主席经常往来于杨昌济的府第,谦虚求学、积极论政。如此往复,主席便给杨昌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杨昌济对年轻有干劲的主席很是赞赏,常念口中。受此影响,杨开慧也铭记了主席。

1901年,寒冷的11月6日,杨开慧在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出生。

虽是“乡村女子”,但在父亲杨昌济的鼎力支持下,她7岁便进入长沙的第四十初级小学学习,打破了以往只有男性才能入学的常规,成了该小学的第一批女学生之一。

此外,湖南全省的男子中学的传统也被杨开慧打破了。

她曾串联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同学进入岳云男子中学学习,成了该校乃至湖南男子中学中的第一批女学生之一,之后还在湖南教育界、学术界展开了妇女教育问题的讨论。

坚实的学习基础、前卫的思想理念与丰富的社交活动,让杨开慧与毛主席更有可能地处在同一频道上。

图|杨开慧和毛泽东

两人爱情萌生、成长的地方,是在北京(旧称“北平”)东城区的豆腐池胡同15号(原为9号)里。那是杨昌济的故居,也是毛主席故居之一,彼时有“板仓杨寓”之称。

毛主席在第一师范初次同杨开慧见面时,她还只是一个小女孩,彼此仅有仰慕和尊敬之情,尚谈不上爱情。

1918年6月,杨昌济被聘为北大教授,举家离开长沙,迁往北京,住进“板仓杨寓”里。杨开慧与主席也就此短暂分开。不过事情很快出现转机,冥冥之中的缘分让两人再次见面,并互相产生爱意。

杨昌济一家人离开不久,刚好是毛主席等人临近毕业的时期,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有两条路:一是进入社会谋生,二是继续求学深造。

恰在此时,北京大学方面收到法国政府来华招募工人的消息,曾有法国留学史的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认为这是一个赴外留学的好时机,便积极呼吁学生们抓住机会,通过“俭以求学”,达到“以增进劳动者之智识”的目的。

获悉此事,杨昌济马上给毛主席、蔡和森等人写信,希望他们抓住机会,继续深造。经过细致商讨,新民学会决定动员会员应聘。他们先派遣蔡和森前往北京筹备,过后再实施第二步计划。

6月23日,蔡和森离开长沙,不久给毛主席来信,希望他和众人北上商谈具体事宜,并一起处理接洽的事情。

8月15日,毛主席与张昆弟、萧子升、罗章龙、罗学瓒等25名青年在长沙坐船出发,16日抵达汉口,19日在北京下火车。

初来乍到,毛主席等只能与蔡和森一起拥挤在杨昌济的“板仓杨寓”中。院子全长约为30米、宽12米,前院有6间房,分为南北房,后院有北房4间,毛主席等就住在南房靠院门的单间里。

图|蔡和森

在这一契机下,毛主席和杨开慧再度见面,有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此时的杨开慧早已亭亭玉立,成了情窦初开的湘地美人,惹人爱怜。

杨家十分欢迎毛主席的到来,热情接待的同时,在生活上给予他非常大的帮助。在杨昌济的推荐下,主席成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

后来为了方便,毛主席、蔡和森以及罗章龙等八人都搬了出去,一起租住到拥有众多传说的吉安所左巷8号院中。

尽管离开了“板仓杨寓”,但那里距离杨寓不算太远,主席依然保持着与杨家的往来。

在一段略带自嘲的回忆中,毛主席描述了当时在北京的处境,虽然他当时在湖南已小有名气,并且还是进步组织——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之一,但在北京像是水滴进入大海——经常被人“忽略”。

彼时,主席曾积极同新文化运动的活跃分子和领袖们谈话,不过谁都听不懂他这一个操着浓重湖南方言的人在讲什么,所以不怎么愿意交流。

主席对此认为,是因为自己“职位低微”,“说南方话”,加之他们都是“大忙人”,所以没有聊多少话语。

身处逆境无人知,唯有“到中流击水”,不断改变自己。主席没有因为别人的忽视而气馁,而是坚持学习,主动接触新事物,吸纳新思想。

图|毛泽东

在《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一书里,回答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问题时,主席毫不掩饰地坦言,成为杨昌济的学生期间,自己曾“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正因如此,杨昌济从唯心观点出发,高度赞扬了自己的作品——《心之力》。

经过在北京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畅游”,特别是受到李大钊等唯物主义者的影响后,主席的思想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唯心主义者变成了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并为了理想信念终身奋斗。

然而,北京的月亮虽圆,身边又有众多的志同道合之友围绕着,但身处异乡,难免偶然思乡,倍感孤独。

在这样的情景下,主席和杨开慧走得越来越频繁,彼此交流进步知识、报刊和日记的同时,两颗灼热的心正慢慢靠近,最终燃起了熊熊的爱恋之火。

俗话说:“没有长辈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对于杨开慧和毛主席之间的爱,杨家很快就发现。杨昌济、向振熙(杨开慧母亲)虽很欣赏主席,但考虑到年龄差距,依然有一些排斥。

其实,这个排斥力并不大,毕竟杨昌济给主席的评价相当高,很喜欢主席。初次见到主席时,杨昌济就对主席留有很好的印象,曾在日记中写道:“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

后来,在给好友章士钊的一封信中,杨昌济更是如此评价毛主席与蔡和森:“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

至于向振熙,杨开慧表达了对主席强烈的爱,由此让她老人家妥协,这也就默许了两人的往来。

图|向振熙

就这样,彼此观察和试探许久,主席与杨开慧终于再向前迈开一步,确立了恋爱关系,如其他情侣一样如影随形,时常一起出现在故宫河畔和北海公园一带。

因母亲重病,再者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已差不多,主席于是决意在1919年开春回老家,于3月12日动身。

面对爱人的暂别,杨开慧相当难舍,在送别的路上再三叮嘱:要勤来信!

同年,湖南的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形势大好,为了更快地达到目的,12月18日,主席带着代表团再次来到北京。刚安顿好其他人员,他就匆忙前去看望杨开慧一家。

彼时,正值有为之年的杨昌济却病情日剧,住进了北京一所德国开办的医院里。

再次见到已消瘦了许多的杨昌济,以及一直都没有离开医院的杨开慧时,毛主席不免有一些心痛,但看到杨昌济欣慰的笑容,不安的心又好了许多。

相隔近十月,主席和杨开慧的情感非但没有淡去,倒是更加浓烈了。

一天,杨开慧发现了主席晒在竹竿上的衣服已破,于是将之取下来,耐心缝补着。见此情形,向振熙内心惊喜,偷偷将所看到的都告诉给杨昌济,认为他们已经做好了面对生活和柴米油盐的准备。

此后不久,主席和杨开慧的婚礼被提上日程。然而,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京离世,享年49岁,再也不能见证主席和杨开慧的婚礼,留下了一生最大的遗憾。

在主席的帮助下,杨开慧一家回到了湖南。向振熙老人不想去其他的地方,返回了老家生活,杨开慧则在主席的帮助和支持下,继续学习知识。

她联络到了多名女同学,同她们一起进入岳云男子中学学习,由此成了全湖南中学阶段的第1批女学生。

年冬,沧桑的船山学社见证了主席和杨开慧的结合。在妙高峰下的青山祠里,没有聘礼、花轿、嫁妆,也不准备回房,花费仅六元钱,两人就完成了这一场用终身来做约定的婚礼。

1922年,金秋飒爽的10月24日,主席和杨开慧迎来了他们的第1个孩子——毛岸英。此后,毛岸青、毛岸龙也接着来到人世。

刚结束中共一大,主席便回到湖南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并创办湖南青年图书馆。在主席的影响下,杨开慧入了党,且成了主席的得力助手,一边负责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一边主持图书馆的一切事务。

尽管带着孩子,但这并不影响杨开慧的工作,她的足迹遍布湘江之滨、黄浦江之岸、珠江口以及长江之畔,是非常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然而,如此一来,加之主席也有自己手上的工作要忙碌,刚成婚不久的夫妻俩就聚少离多了,一年难得一见。

为了安抚和鼓励杨开慧,主席亲手抄写元稹的《菟丝》以相赠。

图|毛泽东手迹

但让主席没有想到的是,对于这一首很有勉励的诗句,杨开慧终究还是产生了误解,认为自己是主席的累赘,愤怒不已。

为了缓和关系和解释清楚,主席接连送出几封信,不过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时间可以淘洗一切,数月后,他们就自然和好了。

1927年2月12日,杨开慧身怀六甲,带着毛岸英、毛岸青跟随主席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

为了让主席拥有更充沛的精力去运筹革命大势,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安胎,杨开慧放下手中的所有工作,一边料理家事,一边主动帮助主席整理书稿和资料等。

4月4日,三子毛岸龙诞生。非常巧的是,这一天刚好也是武昌农讲所的开学典礼。因离不开手上的工作,主席直到三天后才见到杨开慧与毛岸龙。

中国的政局在1927年云谲波诡,先有老蒋的“四一二”政变,后有汪精卫叛变和汪蒋合流。这让主席与妻儿在武昌居住几个月便被迫分开,造就了主席和杨开慧最后一次见面、生活,从此天人永隔。

8月12日,主席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秘密回到长沙,杨开慧随之也化装离开武昌。

此后,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走上了领导中国人民武装走向胜利的道路。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无法割舍对妻儿的思念,在给杨开慧的回信中,主席抄下了自己于1923年12月所作的《贺新郎·别友》,以勉励和寄托思念之情。

图|毛泽东

结束秋收起义后,主席带着军队上井冈山,杨开慧则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老家板仓。这时,主席身上的任务更重,身份地位更高,需要高度保密工作。

尽管如此,夫妻俩还是保持了联络,以暗语的方式寄托思念,比如“生意可好”、“买卖”等。

俗话说:“祸不及家人!”但反动的国民政府及地方恶势力可没有这么想,随着红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敌人反扑的力度也随之增加,对红军领袖家属的打击更是无情,让华夏大地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的氛围中。

1929年3月7日,一则消息令革命人士震惊不已,敌人不仅残忍杀害了红军领导人朱德的妻子,还将她的头颅挂到了长沙城头,以示羞辱和“警告”。

身为红军领袖之一的毛主席之妻,杨开慧非常明白,自己以及孩子们的安危时刻受到威胁。

在给堂弟杨开明、堂妹杨开仁和杨开秀的信件中,她担忧地写道:“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

其实,杨开慧还是非常害怕的,特别是提及两个儿子和母亲的时候,她说“有点可怜他们”。

1930年,红军攻占长沙,此后又撤回了革命根据地。对于红军的这一举动,湖南军阀何键怒不可遏,对湖南境内的革命家属进行了疯狂的打击报复,杨开慧也成了被逮捕的对象,赏金高达1000大洋。

图|何键

10月24日,在通知战友隐蔽的路上,杨开慧不幸被反动派抓捕,年仅8岁的长子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也在内。

获悉杨开慧被反动派抓捕,一些地下同志开始确认消息和谋划拯救计划。然而,无奈敌人过于强大,几次三番尝试后,均以失败告终,只能看着杨开慧被杀害。

对于毫无威胁的老弱妇孺,反动势力展现了其极其丑恶的一面。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杀心,只是希望通过“诛心”的方式让杨开慧屈服,比如让她放弃信仰,同毛主席脱离关系。

对此,杨开慧予以回绝,坚定地回应道:“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就在杨开慧的生日刚过去几天,反动派对她放起了黑枪,她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29岁。

武昌一别,居然就成了主席和杨开慧最后的一次见面,从此天人永隔!

许久后,主席才从报纸上得知杨开慧去世的消息,顿时悲痛不已,在给向振熙老人的信件中,他非常遗恨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45年底,再次见到毛岸英的时候,毛主席既欣慰又悲痛,遗憾没能照顾好杨开慧和毛岸英。

1957年的某一天,梦到母亲杨开慧后,毛岸青迟迟未忘怀。此后,借着与主席接触的机会,透露了梦中所见,并表示母亲说“她不能再给你抄文章了”。

图|毛岸青

听到此话,主席沉默片刻,双眼开始湿润起来。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主席默默地从桌边拿出一张此前的手稿,上面写着一首词,名曰《游仙(赠李淑一)》(1963年12月定为《蝶恋花·答李淑一》)。

看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父子俩再次禁不住流起了眼泪。

杨开慧从来就没有断过给主席的爱,只是她去世后,主席都见不到了。其实,她还一直把爱留在人间。

1982年,在修理板仓杨开慧故居时,工人意外发现了杨开慧夹在缝隙中的手稿;1990年,另外的手稿再次被发现。它们就像时间胶囊一样静静地躺在那里,延续着杨开慧生前的气息。

经梳理发现,绝大多数手稿都是杨开慧写给毛主席的爱。比如,1929年6月20日的一篇手稿写道:“我想象着假如有一天他(主席)死去了,我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抓着去杀,我一定要向他去共这一命运……”

又如,在毛泽东上海旧居陈列馆(茂名北路120弄7号)9号楼一楼实物展示区的手稿中,杨开慧如此写道:“他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他的哟!”

可惜,两份手稿先后被发现时,彼时的主席已经离开了人世,无法再次感受到杨开慧的爱!
结语:

自从遇上毛主席后,杨开慧的一生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她遗留下来的手稿中可以看出,其实她早就仰慕毛主席了,且非常期盼得到他的爱。不过,作为女子,不敢主动表白,因此只能等待。当得知主席真的爱自己时,杨开慧付出了一切,包括生命在内。至今,她的那一句“我一定要跟他去死”,依然在时空中回荡。像如此执着而坚贞的爱,世间难再找寻!也许,1957年的托梦,就是她有话想要对主席和家人说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