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杨永泰推测出红军行军路线,蒋介石不悦:那是条石达开走过的死路

2022-06-16 17:05:09

图|杨永泰

“杨永泰如果不死,我们都可以省力不少。”

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蒋介石,身边的谋士高参,着实曾有过不少,其中满腹才华者有,庸碌无为者也有很多,但如果要说起一个影响比较大的,那么非杨永泰莫属。

从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杨永泰在蒋介石身边,一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连续几条计策,帮助蒋介石扫荡东西南北,实现全国名义上的统一,实在是功不可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才,最终却死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

以至于蒋介石也发出感慨。

不过要细细说起来,杨永泰早年怀才不遇,虽然能力出众,却一直无人敢要,一直到遇到蒋介石以后,才迎来了事业的春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凡吾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吾还不及”

1927年4月,蒋介石因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然而因与李宗仁、汪精卫等国民党派系斗争中力有不逮,于8月被迫下野,赴日本考察。

一直到1928年1月,蒋介石才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重新上台以后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准备北伐,他感觉到了自己身边人才匮乏的窘境,特别是缺乏那种运筹帷幄的谋士,于是他找到了盟兄,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的黄郛。

对黄郛的能力,蒋介石还是比较了解的,他希望黄郛能够放弃政客生涯,到自己身边来。

图|黄郛

黄郛摇摇头,尽管他是依靠蒋介石的,但对蒋介石为人也很了解,但黄郛这时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能够帮助蒋介石。

“海内有奇才杨畅卿,雄罗经纶,足以佐治。”

“凡吾所能者,畅卿无不能,畅卿所能者,有时吾还不及”

在蒋介石眼中,黄郛就已经是个奇才了,但就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老兄,却说比他高明的还大有人在,这怎么能不令他动心。

黄郛口中所提的杨畅卿,其实就是杨永泰(字畅卿)。

然而,就是杨永泰如此一个大才,在民国初年的政坛上,一开始却几乎无人敢用。

这与杨永泰的复杂经历不无关系。

杨永泰于1880年出生于广东茂名一个富足之家,早年曾接受过较为传统的封建正统教育,一直到21岁以后,杨永泰到了北京,才逐渐的开始接受西方思想。

在那个年代,中国积贫积弱,杨永泰也在积极谋求一个改变国家命运的办法。

图|清朝皇族内阁合影

而他的办法就是效仿西方,实施君主立宪。

在孙中山在中国搞资产阶级革命,希望推翻满清专政的同时,杨勇涛也在积极谋求君主立宪。

然而君主立宪一个最大的阻力,则是来自满清皇族。

因为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满清皇族,根本就不愿意把手中的权力交出去,虽然后来也准备搞君主立宪,但是预备立宪的时间就长达20年,清王朝自己也组建了内阁,但是内阁中的成员大多都是皇族,被时人讥讽为“皇族内阁”。

1912年,杨永泰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国会议员。

“君主立宪”之论再一次被提起,但袁世凯,袁世凯不仅几次破坏改变《中华民国约法》,延长总统任期,表面上打着君主立宪的旗号,却在积极为自己称帝的野心而奔走。君主立宪制并不符合国情,杨永泰也对此学说丧失了信心。

杨永泰南下后,与黄兴等国民党人解释,对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产生了兴趣。

于是当孙中山在日本宣布成立中华革命党以后,杨永泰率先加入,投身民主革命运动。

图|《钦定宪法大纲》

然而杨永泰的政治眼光,在一开始就是很差的。

尽管杨永泰推崇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但那时的孙中山手中并没有足够的力量,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孙中山依靠的都是地方军阀势力,因各方只为自己私利而争斗,导致孙中山在军政府备受排挤。

杨永泰也看出了孙中山在军政府中的劣势。

护法军政府成立以后,原本孙中山内定杨永泰任军政府财政厅厅长,杨永泰一开始还很高兴,准备欣然前往,那时政学会(后来政学系的前身)同僚竭力劝说:

“孙中山没有实力,是个空架子,你投奔他不会有任何好处。”

杨永泰几番犹疑,这种投机态度,加上后来政学系骨干大多数都参与过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令在孙中山身边的国民党人很是不满。

1921年夏,孙中山在广州当选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杨永泰自感在广州待不下去,于是又投靠了北洋政府。

图|孙中山

然而到了北洋政府后,杨永泰更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干脆离开了北京,前往上海过起了隐居生活。

直至被蒋介石拉拢出山。

当然准确地来说,是杨永泰自己想出山的。
“冯缺钱,阎缺权,李缺兵,张缺名”

不过杨永泰一开始没选中蒋介石,而是选中了在两广的李宗仁、白崇禧。

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后,杨永泰给李宗仁、白崇禧上了一份万言书,陈述国内时局以及看法,李宗仁、白崇禧看后,十分钦佩杨永泰的才华,但却不准备用他,只因杨永泰在民国初年反复横跳,既投靠过孙中山,又投靠过西南军阀,还投靠过孙中山。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可靠呢?”

李宗仁、白崇禧的行为,无异于给踌躇满志的杨永泰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下来。

杨永泰通过南京政府交通部部长王伯群的关系当了一名顾问,他当然不满足于小小顾问一职,而是要凭借这一职务谋求晋升之资。

凭借与各方政客的关系,杨永泰结识了熊式辉,熊式辉早年对杨永泰的才华十分钦佩,两人后来的关系也一直很不错。尽管熊式辉是滇军将领出身,但自投靠了蒋介石后,便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

知道蒋介石在招揽人才后,熊式辉毫不犹豫地将杨永泰引荐给了蒋介石。

图|蒋介石

一直听黄郛说杨永泰如何如何,蒋介石始终遍寻不得,没想到却是在熊式辉这里,蒋介石听后大喜过望,赶紧问:“熊司令,此人现在何处?”

“此人正在我警备司令部(熊式辉时任淞沪警备司令),司令若要见此人,我明日派车将他送过来。”

蒋介石有些等不及:

“不,我马上就要见,带我去你的司令部。”

熊式辉当然很高兴,但同时有些忧虑,于是试探地问了蒋介石一句:

“总司令,杨永泰的过去你计较吗?”

一听这话,蒋介石摆了摆手说:

“过去的事,我不计较只要他今后好好跟着我干就行了。”

总的来看,杨永泰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他很知道蒋介石心中所忧虑的,当即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准确的概括就是“冯缺钱,阎缺权,李缺兵,张缺名”。

图|中原大战

杨永泰深知蒋介石想要解决全国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但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而且更让蒋介石担心的,是各方势力一旦联合,就很容易对南京政府形成威胁,杨永泰一一分析,虽然各方在军事上都有实力,但各自也都有这弱点。

盘踞西北的冯玉祥部虽然能征惯战,但唯一的弱点在于缺钱,杨永泰建议蒋介石,只需要花钱收买其部下,逐一分化打击便可。

阎锡山虽然坐拥山西一隅,然而受限于地盘,权力有限,只需要给予其权力便能制约阎锡山。

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横行天下,但他们内部并不团结,陈铭枢、陈济棠、李济深、唐生智等各方势力,也能对桂系形成牵制,可采用军事实力分化打击。

张学良继承的是父亲张作霖的东北军,急于拥有正规军的名号,因此只要急于张学良国民革命军的名义。

蒋介石依照杨永泰给出的建议,后来果然大获全胜。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亲赴香港说服了俞作柏,又赴汉口说服了李明瑞,结果战争期间,身为桂军前敌总指挥的李明瑞临阵倒戈,桂系军队顿时土崩瓦解,李宗仁、白崇禧后来逃亡香港,一直到1929年秋李宗仁才借助广西混乱的局面重回两广,自此以后,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军事纷争从未间断。

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1930年,蒋介石同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联军中原大战。

图|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蒋介石依然采用杨永泰的计谋,先击败李宗仁,迫使他退回广西,大军北上的同时,蒋介石竭力拉拢阎锡山,逐步对冯玉祥、阎锡山联军分化打击。

一方面蒋介石安抚张学良,不仅允诺给张学良军费,还允诺任命其为全国海陆空军副司令员,于是张学良举兵南下,对、阎锡山部形成威胁。另外一方面,收买冯玉祥部将,吉鸿昌、梁冠英、焦文典等西北军将领,相继倒戈投蒋,冯玉祥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短短3年时间,蒋介石就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

这其中杨永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蒋介石在平定各路军阀后,着手准备进攻中央苏区的红军。

虽然蒋介石也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红军,但在兵力占优之下,却屡遭败绩。针对红军的情况,杨永泰向蒋介石谏言:

“绝不能把红军同东北军、西北军、桂系这些军阀一视同仁,而要把他们当做一个组织严密、信仰坚定的“党国”。”

杨永泰提出解决的策略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以经济对经济、以宣传对宣传,以党政对党政。

总得来说,这个提法是很符合蒋介石的胃口的。

杨永泰的这份万言书,蒋介石才看了个大概,顿时就感觉如醍醐灌顶,他立即吩咐身边的卫士将杨永泰叫来,蒋介石亲自站在门口迎接。

一下车,蒋介石便执礼上前道:

“杨参议真乃我管仲、诸葛,前番参议一篇“削藩策”,使吾大受其益,,今参议又一条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妙策,我想剿灭共产党已经为时不远。”

蒋介石一番谦逊,杨永泰也心知肚明,知道自己飞黄腾达的日子也不远了。

图|中央苏区

1932年10月,蒋介石到武汉主持鄂豫皖三省剿匪军事会议,升杨永泰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书长。

1933年7月,蒋介石改行辕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任命杨永泰为南昌行营秘书长,全权总揽政治事务,杨永泰负责第二厅,专门负责“政治剿匪”,权势熏天,时任冠以称呼“七分厅长”。

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央苏区的地盘便大幅度的缩减,直至后来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尽管当时红军深受“左倾”错误影响,但不得不说,蒋介石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做法,确实对红军造成了根本性的打击。

经此以后,杨永泰逐渐位高权重,他与熊式辉、张群等人成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政学系的核心人物。

不仅如此,蒋介石在杨永泰的谋划下,还逐渐掌控了四川。

或许对于蒋介石来说,唯一后悔的事情是,没有听杨永泰另外一个建议。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开始战略转移,当时中央制定的战略方针是,到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然而蒋介石早已经预料到这一点,提前在沿途埋伏重兵,致使红军出发以后伤亡惨重。

图|长征

尽管红军损失惨重,但到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似乎是红军唯一的选择,但杨永泰却很不以为然。

经过实际的分析,杨永泰得出自己的结论:

“红军很有可能经湖南,到云贵,穿过金沙江,渡过大渡河,从川西北上。”

然而这一番结论,却遭到了蒋介石的不屑:

“那是太平天国石达开走的一条死路,他们走死路干什么。”

当年石达开确实是经湖南入四川,最终殒命于大渡河,不过这并不代表红军也会步同样的后尘。

蒋介石即便是想后悔,也已经来不及。
殒命于派系斗争

杨永泰迭出奇谋,帮助蒋介石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一统,蒋介石对他的信任也扶摇直上。

不仅如此,杨永泰对于国民党内部机构改革,也起到过积极作用,他发现蒋介石经常带着秘书、参谋、警卫到前线去,往来十分不便,于是建议设立侍从室,专司处理公文,有了侍从室的帮助,蒋介石平日里办公轻便了不少。

蒋介石到底有多信任杨永泰,杨永泰的好友陶隐菊在《我所知道的张季鸾和杨永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同年,我由南京回长沙扫墓,顺道去南昌看他(杨永泰)。我到了行营二楼秘书长室时,看见对面一间就是委员长室(1932年蒋介石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同时得悉,在行营内,秘书长的名次仅居委员长之下,而居参谋长之上。像这种排列法,在军事机关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可以说,蒋对杨是信任有加,几乎达到言听计从的地步。”

当时杨永泰担任南昌行营秘书长,实际上只能算是蒋介石幕僚,但是在整个军队体系中,秘书长的名义却要比拥有实权的参谋长还要大一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实在是不能想象的。

因剿共有功,杨永泰在1935年1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杨永泰一下子成为政学系的代表人物。

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政学系这一个说法,尽管这一称谓的来源与杨永泰早年是政学会的有关,但到国民党内部派系时,政学系的说法已经有不同。

与国民党其他派系,如CC系、黄埔系不同,政学系并没有组织,他的结构十分松散,“政学系”说到底也只是一个约定成俗的叫法。

政学系的人,普遍拥有的特点是,忠心于蒋介石,拥有杰出的天赋与才能,在施政上有这独到的天赋。

因为杨永泰逐渐受到重视,政学系大部分人后来都身居高位,特别是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政学系的首脑大多数都出任了省府主席以及行营主任,大权在握。

也因杨永泰等人得势,使得国民党内部其他派系特别不满,尤其是以陈果夫、陈立夫为主的CC系。

“蒋委员长怎么看上这位首鼠两端的杨永泰。杨永泰有何能力,还不就是会投机吗?”

图|邓文仪

1934年6月,南昌机场大火,烧毁了蒋介石刚从意大利购买的霞飞式轰炸机十多架,震怒之余蒋介石下令行营调查科科长邓文仪负责调查,然而邓文仪调查后却向蒋介石上报,大火乃意外事故。

杨永泰看了来往公文后,认为情况并不属实,于是建议蒋介石,与戴笠联合进行秘密调查。

结果一查之下,真相浮出水面。

原来邓文仪是收受了国民党CC系的10万美元贿赂,才谎称大火是意外事故,事实上是因为,主管的航空署长徐培根用公款套购黄金,结果导致大额亏损,于是决定放火烧毁库房,结果因为天气干燥,大火失控,致使飞机被烧毁。

蒋介石震怒之余,下令将徐培根枪毙,邓文仪撤职查办。

对于CC系来说,这是异常史无前例的打击。

蒋介石对CC系把控党务早就有所不满,这起案件也只能说是恰逢其会,之后蒋介石利用杨永泰,打击CC系,但CC系却把这笔账记在杨永泰身上。

1935年,杨永泰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2月就赴湖北任省政府主席,蒋介石此举也是为了平息各方争斗,保护杨永泰,然而离开蒋介石身边的杨永泰,却并没有那么幸运。

图|杨永泰

1936年,杨永泰赴汉口日本领事馆宴会返回时,遇刺身亡。

时至今日,杨永泰遇刺一案,依然存在着诸多谜团。

作为政学系首脑,杨永泰确实为蒋介石出了不少的计谋,然而他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不得人心,杨永泰夫人湖北省政府主席时,武汉学生就群起而反对,还有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杨永泰平素张扬的行事风格,都有可能时导致他遇害的真实情况。

不管如何,杨永泰一死,蒋介石少了个好帮手,也难怪他对身边的侍从感慨:

“杨永泰如果不死,我们都可以省力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