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吃喝

两厢绿廊护碧水 污水处理保纯净

2021-07-06 09:32:47

原标题:两厢绿廊护碧水 污水处理保纯净



新郑市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的生态廊道

为保丹江水一路安全北上,郑州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两侧建起生态廊道,绿廊伴绿水;沿线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有的还为当地的观光旅游业提供了干净的水源;丹江口库区移民来到郑州,融入当地“生活圈”,站稳脚跟,找到致富门路。

6月10日,记者来到郑州,对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通水以来的变化进行采访。

 变化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通水后 新郑市地下水上升了2米

新郑市中华路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交叉处,绿意阴阴,鸟鸣阵阵,虽然气温开始上升,但站在渠边绿化廊道内,感觉清风徐来、凉意沁人。

绿化宽度是沿着干渠两侧围网各外延200米,目前已完成14635亩的绿化建设,分为郊野段和城区段。新郑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负责人李国照说,充分考虑主要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以乡土树种为主,优先选取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植物,乔、灌、草相搭,两侧的生态廊道起到了较大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作用,南水北调干渠内的水质也变得更好。

目前,新郑市城区26万人都喝上了“丹江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每年6000万立方米的补水,原来干枯的河道绿水淙淙,原来水位较低的水库抬升了水位,为新郑市增加了5000亩的水面,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郑本地小气候。南水北调中线干渠通水以来,地下水位已经回升2米左右。

 保障

处理后的污水造就清幽莲花池 污水项目保证“丹江”水质

金黄的麦田,已然收获,视野开阔,南风将四声杜鹃的叫声传来。

10日上午,记者来到新郑市观音寺镇人文乡村唐户村。该村的污水处理站,便坐落于废弃的沟壑之下。村内的污水通过管道抵达污水处理站,经过调节池、预脱硝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紫外线消毒间等多道处理工序后,分流到污水处理站南侧五个莲花池内。

观音寺镇党委书记马聪锋说,该污水处理站规划有600平方米,主要收集498多户居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采用雨污分流方式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对卫生间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洗浴污水进行收集,达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的。

作为观音寺镇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的其中一座村庄,污水处理显得尤为必要。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后,直接效果便是保护了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内的水源水质。

目前,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他们结合当地传统的莲花产业,打造观光生态游项目。通过生物的二次降解,进一步提升处理过后的水的水质,结合水系连通工程,他们计划打造17个连续的莲花池,种植上千种莲花,为美丽乡村再提供新的亮点和景点。

 扶持

移民村成了特色丹江鱼餐饮村 丹江移民融入当地“生活圈”

位于荥阳市区北10公里高村乡的李山村,是我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安置区。从2010年到2021年,10余年过去了,李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丹江鱼餐饮村。

每天早上,新鲜的丹江鱼运送到李山村内,经过精细加工,端上餐桌,成为慕名而来的食客的腹中餐。目前,全村共有农家餐馆10多家,日均接待500余人,节假日期间,日均接待最高可达2000人,餐饮业已成为李山村的特色产业。

为全力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郑州市接收安置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4557户,18735人,在中牟、新郑、荥阳、东区、航空港区建设移民新村22个,是外迁安置人数最多的地市。

2011年,移民刚搬迁到郑州时,人均年收入只有4300元。如今,通过项目扶持、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指导、招商引资等措施,极大促进了移民的发展融入,截至2020年底,移民人均年收入已升至1.8万元,高的达到2.1万元,年均增幅30%,达到当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一半以上的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荥阳市李山村、新郑市观沟村、中牟县北沟石井村和全店村的集体收入达到近百万元。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