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吃喝

西递的山 宏村的水

2020-12-29 16:32:25

原标题:西递的山 宏村的水



西递牌楼


宏村月沼湖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盛超、丁浩):西递和宏村同属古徽州地区,是皖南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这里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建筑风格,和以祠堂、牌楼文化为特色的历史传承。2000年,两座古村落作为一个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个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匠心独运的村落设计、纯净古朴的山水环境成为西递宏村最宝贵的财富,绿水青山在这里变成了金山银山。

西递村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因村内东水西流,古时又有递送邮件的驿站而得名。村中现有保存完整的3幢祠堂、1座牌楼和224幢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徽派古民居,均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外貌,历久弥新。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格格船舱,组成船体,乔木作桅、牌楼为帆,而围绕村子的山峦则宛如大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还有一个月胡国平就满七十岁了。他是土生土长的西递人,从小学习瓦工,年轻时的工作是带着自己的团队修葺村里的房子,这份工作让他对村里的每一间房都多了一份别样的感情。在他看来,几十年过去了,西递的古民居依然如初,但西递人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村里那个时候破破烂烂,那个路都是破破烂烂。我们西递村(虽然有)这么大的房子,(但)农民真苦。到后来,机会来了。一个女孩,她是北京到这里来写论文的,她是建筑学院毕业的,她说这里不得了啊。后来省委书记也来,(认为)的确可以(开发),就慢慢地督促我们村党委出来挑这个担。特别是这几年,在十八大以后,发展了许多农家乐、店铺,还有门前三包(政策),人民的生活上慢慢地、逐步地好转。”

胡国平现在是西递环境卫生“监督员”,每天提醒村民们把自家门口的垃圾打扫干净,保护村子里的环境。胡国平们对环境的珍视得到了越来越多“知音”的认可,每年来这里观光旅游、体验生活、写生作画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他们心中,西递是明清民居的博物馆,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里的人家。

潘泽英是西递“胡同李”民宿的经营者。在她的店里,住客们不但可以品茶、静思,还可以吃到她亲自下厨烹饪的地道的当地美食。“我比较喜欢餐饮这一块儿,我们这个店以传播徽文化为主,让来我们这儿的游客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宾至如归。现在的人旅行、旅游不再是单纯的旅游,就是吃住行,吃是第一位。我们尽量用当地农民自己种的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农副产品,我们尽量让客人吃到原汁原味。这样原汁原味的风格,吸引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客人。”

潘泽英对食材的选择近乎“挑剔”,必须是来自西递的纯天然的原材料。她委托西递山里的农户代养一些家禽、家畜,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去收购。这对于农户们来说是一份额外的收入,而对于潘泽英来说,这不仅是她扶贫的一个渠道,也是她乐趣所在。“我也很想在这种很不起眼的领域里面找到自己的发光点。每天乐此不疲地做着,自己觉得很开心。我就觉得这种挺粗犷的乡野生活让自己觉得很舒服,就是喜欢这种大自然的气息。(游客们)因为大城市里工作压力呀,生活节奏都快,就是想来我们这种比较淳朴的村落,跟村民打打交道,看看这种人间烟火。”

为了守住这片“人间烟火”,西递村所在的西递镇政府有自己的一套“三字诀”:“植”新绿——聚焦“一村万树”重点行动,见缝插绿;“护”本绿——打通项目建设污染堵点,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确保高铁等项目“来时绿水青山,去时青山绿水”;“救”病绿——攻克松材线虫病整治难点,组织2支专业化队伍,联动清查18000亩的松林,及时发现并清理“病”木。

如果说家园不移、青山不改是西递人世代守护的宝藏,那么在距离西递十几公里的宏村,人们从先人那里得到的礼物则是匠心长存、绿水长流。

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和西递一样,这里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风格,同样拥有水墨画配色的砖瓦和精美的徽州木雕。古徽州地区盛产木材,建筑物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也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婉转流动、琳琅满目。人物、山水、花鸟、传说等是其常见的题材。2006年,徽州木雕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岁的汪德洪是它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为了让自己的祖传手艺被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喜爱和学习,他和他的团队定期做“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设立大师工作室,通过言传身教,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徽雕技艺。“我是宏村人,就在宏村长大。我为什么要从事这个雕刻的艺术?跟宏村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我从小就在承志堂里面玩。“民间故宫承志堂”,这是大家给它的一个称号。那里面雕梁画栋,古人所创造的这种文化就是我以古为师的榜样。这样的一个山水徽派民居、这样经典的一个村庄,就是我很好的学习和努力前进的方向。”

汪德洪在宏村的工作室叫“黟县守艺人徽州雕刻传承中心”,学生不固定,皆为天南海北的爱好者慕名而来。名字中用了一个“守”字,它代表了汪德洪对传统的守护和对初心的坚守。

汪德洪说:“很多我的师兄弟都已经纷纷改行了,我还是在坚守地做这个事业。这是我对传统工艺的一个热爱,对徽雕的一种情怀。就包括我这个传承中心,很多人都劝我说在这么一个好的地段,投资这么大,你开个饭店多好,老早就挣钱了。(但)我们用这个场地来推广我们的非遗,这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好的一面(影响)的。”

宏村人自古以来热爱传统文化、追求工匠精神。运转百年、遍布全村的人工水系是这种精神的另一个佐证。宏村人称自己的村子是“牛形村”,这条水系则是牛的“五脏六腑”。它构思精妙,始建于距今600多年前的明永乐年间,历经100多年建成:人们先是将一口天然的水井扩掘成半月形的月沼湖——这是“牛”的“胃”,然后在村子西面的吉阳河上修筑一座石坝,并用石块砌成水圳——“牛肠”。利用地势落差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经过家家户户的门前,汇入月沼过滤。之后再次绕屋穿户,流向村南的南湖——“牛肚”,经过二次过滤后最终流入附近的河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活水系统。宏村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更为奇妙的是,“牛肠”里的水位,无论晴雨,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不用担心水位过高发生水患。

宏村“天人合一”的设计吸引了众多游客,旅游业的发展也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2019年,宏村共接待游客275.9万人次,83%的村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不仅如此,宏村在将旅游门票收入20%用于文物保护的同时,还专门拿出8%用来给村民分红。

70多岁的汪森强是宏村的乡土作家。凭着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依靠自学出版了多本介绍宏村历史和文化的书。在他看来,宏村人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靠的是对这片绿水的珍视: “我们这个水系是我们宏村的一个灵魂,大家对这个水都很珍惜。脏东西不丢到水里面,一般脏东西也不到里面去洗。这个大自然是我们人生存的一个基础,我们人只能顺其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够可持续发展。(不光)对这个水,我们宏村的山水田路我们都要珍惜。”

西递的山,宏村的水,作为古徽州村落的代表,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一起守护着先人与大自然无声的约定——君不负山水,山水亦不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