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荆轲刺秦王失败为什么会失败?

2021-07-15 17:05:04

 

让我们先看看陶渊明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这是以田园诗着称的陶渊明一首风格和自己平素迥异的作品,让人突然发现他虽然是只做过县令的文人,但到底是生于乱世的名将(陶侃)之后,对这种复杂微妙的政治行动还是有一些独到眼光。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表明到了战国末年,秦统一六国的形势已一目了然,太子丹异想天开的刺杀行动曲不高和更寡,即便重赏之下也难得勇夫,更难得合格的行动者,就连有胆量无能力的荆轲,都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史记》中说荆轲迟迟不敢动身,要等盖聂作帮手,而盖聂并非是他的朋友,相反曾和他发生过冲突且瞧不起他,这表明荆轲对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十足信心,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帮手,只能寄希望于素无交情但酷爱名头、或许能为了名誉不顾性命帮自己一把的几个游侠。

“君子死知己”一语道破,表明荆轲自己也很清楚,在没有盖聂这个等级帮手的情况下即便不要命也照样完成不了任务,而《史记》中的细节描写则表明,荆轲明知根本办不到刺杀秦王的事,因此最初迁延,后来被太子丹逼到死角,就索性摆出一副经典网红姿态,既然求不了功名就只好求个永垂不朽了。

“惜哉剑术疏”的评价,是直言荆轲武艺稀松办不成大事。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司马迁自称直接得闻于夏无且弟子辈的说法,荆轲成功地制造了自己和秦王一对一“单挑”的短暂“刺杀窗口”,那时郎中和侍从一个个手无寸铁而且吓傻了,侍卫武士非秦王召不敢上殿,而秦王一时间也措手不及忘记喊叫,自己的佩剑太长,袍袖也不方便,而荆轲则手持带剧毒的匕首有备而来,这样有利的刺杀格局,却变成荆轲拿着匕首和赤手空拳宽袍大袖的秦王“共搏之”的抓小三大妈掐架同级别画面,接下去的追逐游戏他照样占不到便宜,等到夏无且飞药盒阻碍荆轲一步,秦王在旁观者提醒下“负剑”(把过长的剑鞘沿衣带绕到后背,从肩部抽出因太长而原本一时拔不出的佩剑),局面已经倒转——然后他一飞刀还打空了……

简单说,荆轲是个功名之士,投奔太子丹原本是想效仿大多数战国功名之士,做个出谋划策的客卿,却被病急乱投医的太子丹用来充当刺客,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心理准备完成这个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完成、即便完成也没啥意义(秦国统一大业延续了6代秦王,到这一代已瓜熟蒂落,韩魏已下,赵也破败,即便死了秦王政也无碍大局),他最初想推脱但耻于背负贪生怕死恶名,后来知道不去不行就故意把事弄大好让自己死得轰轰烈烈千古留名,虽然刺杀过程中一度出现有利的“窗口”,但原本就不是剑侠的他并没有能力抓住这个机会(抓住了又如何不在讨论范畴)。等到被回过神来的秦王反手砍断大腿(请注意直到此时还是单挑,除了夏无且的一药盒,秦王实际上是一对一把荆轲打翻的),他“箕踞”说的“我刚不动手是想抓住你逼你退还诸侯失地”,这种鬼话就连三岁孩子都骗不了——即便秦王真的在匕首下答应了,您能兑现这张期货支票么?这句话在行将被砍成肉酱前说出,其性质大抵和小混混街头打群架被打败,跑出一箭地后回头对追兵大吼“孙子!今儿个就当你爷爷我饶了你”一般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