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瘟疫时代!持续了五百年,爆发了近百次

2021-07-06 09:36:11

很多事情都被新冠改变了,个人生活、生命态度、社会心理、交际方式。它将长久地成为全世界一场深刻的公共记忆。疫病带来死亡,死亡考验人性,检验社会组织方式。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表现出的人性百态、国家行为、社会合作、国际关系诸方面,既展现出与历史的极大相似性,也暴露了新的人类社会问题。那么,在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医疗水平都落后的古代,是怎么面对瘟疫发生的呢?

  纵观中华历史,瘟疫高发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朝的351年里发生了77次瘟疫,发生率达到了22%。

  


  而唐代早期,也就是贞观时期,瘟疫发生也比较频繁。太宗一朝,发生了六次瘟疫。由于贞观年间人口增长,人员流动也更加频繁,战争也没有完全停止,这些都助长了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好在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国家运转正常,有能力救灾,控制住疫情。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令不通,地方割据,一有疫情就容易扩散,造成较大的影响。至于之后的唐代,从贞观十年有关瘟疫的记载开始,到了最后一次发生瘟疫的大顺二年,合计255年里,共发生了21次瘟疫,这还是有历史记载的,小的疫情则无法统计。

  直到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瘟疫爆发的高峰期。崇祯十四年,鼠疫席卷陕、晋、冀等三省,三年间造成千万人死亡,北京“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崇祯末年4月,李自成围攻北京时,明朝帝都已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纵观明史,发生瘟疫的年份至少有168年,各类瘟疫的次数至少有330次。为什么明朝处于历史上的瘟疫高发期呢?

  如果说明朝的瘟疫是一架马车,那么自然灾害、社会因素和抗疫不力就是拖拽马车的三匹烈马。在明史中,“霜旱疾疫”、“水旱疾疫”、“旱涝蝗疫”、 “饥荒疾疫”等词频频出现,可见,疫灾并发是明朝暴发瘟疫的主要特征。当时,整个中国气温持续低迷,夏季屡现旱涝,冬季奇寒无比,就连福建、广东等地也遭暴雪侵袭。究其原因,和“明朝小冰河时期”有着密切关系。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中国气象史后,发现历史上曾有四次“小冰河期”,分别是商末周初、汉末三国、唐末五代和明朝中后期。这一研究结果和南北方方志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文献记载的气象现象相符。

  



  疫情的发展,必然引起户口减少,人口流亡,社会生活也受到波及,如田地荒芜、商人闭市、牲畜死亡、治安恶化、生活困苦等,感染瘟疫的军队折损了战斗力,对战争结果形成负面影响。即使明朝控制了瘟疫,国家也会积重难返,奔向日趋西垂的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