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秦始皇陵墓,为何到现在没有被挖掘?不仅是郭沫若定陵的经验教训

2020-10-27 17:05:02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生前权倾天下,富甲四方,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的是金杯银盏,住的是豪宅宫殿,他们的福已经享受到天上去了。但是,在一个问题上,帝王和平民百姓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即使权势再大也无可奈何,左右不了,那就是生死问题。


帝王也是人,也得受自然规律的限制,对此,封建帝王们虽然也通过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式努力挣扎过,但最后也只能面对现实了;死的问题左右不了,死后的问题还是要想办法解决一下的,因此,封建帝王们在生前就会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豪华的陵墓,里面陪葬奇珍异宝,希望自己死后也能享受生前的齐天之福!

中国古代王朝有“厚葬”习俗

有人会问,人都死了,陵墓建造得再大,陪葬再多,自己也不知道了,劳民伤财建造那些陵墓有什么用呢?有没有用,不关键,关键的是觉得有用就行;特别是汉代实行的“举孝廉”制度,厚葬风俗成风,社会上大量的财富都被带到了墓中。


其实,进行厚葬的习俗,不光中国有,世界各个文明的统治者,自古都有厚葬的习惯,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就是法老们的墓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上墓葬。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中国人自古笃信风水,认为人死后坟墓的位置对后世子孙影响很大,所以,选择陵墓都要选择最佳的风水位,风水、风水,有山有水,所以,帝王的陵墓一般都选在大山之中,所谓的“龙之脉”之上,或者在其它一些绝佳风水位上。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封建帝王有能力,也有实力建造超大陵墓,中国封建时代,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铁器的普遍使用也为开山凿陵,建造大型陵墓提供了可能。

再次,封建帝王们生前大权在握,死后也想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光,所以,陵墓建得越豪华,陪葬越多,心里越舒服,觉得自己死后能够继续生前的富贵。


最后,建造陵墓虽然劳民伤财,对老百姓也没啥大用,好像是浪费资源,但是客观上,通过原材料的采购,雇佣工人等,也可以盘活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增加GDP,对整个王朝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古代陵墓的选址及考古作用

古代陵墓的选址及外观形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秦汉时期,帝王的陵墓,一般都是平地挖掘深坑,然后,坟墓上面盖上封土堆,还有一些是在半山腰上开凿陵墓。到了隋唐时期,帝王们喜欢在山中开凿陵墓,到了宋代开始兴起用砖石建造地宫了,地宫型陵墓在明、清两朝达到了顶峰。本篇文章所讲述的秦始皇陵,就属于秦汉时期陵墓的代表作。


帝王皇陵超级豪华,里面陪葬物品甚多,所以,历史上许多盗墓贼就打起了皇陵的主意,这些人有官盗,例如,曹操组建的摸金校尉,专门挖掘陵墓以充军饷,还有许多的私盗,四处挖掘坟墓。

民国时期的孙殿英,就把慈禧太后的地宫给撬开了,偷走了无数的珍宝;古代陵墓的存在对于现在的考古学也价值很大,陵墓的规格,形式,里面陪葬品的种类,制造工艺等等,都能为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风情,工艺水平,文化发展高度提供可以研究借鉴的第一手资料。


那么,既然发掘陵墓,对我们的考古学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为什么没有挖掘秦始皇陵呢?

郭沫若提议的定陵,挖掘的失败,造成文物毁坏,带来沉重的教训

要说清不挖秦始皇陵这个问题,这还得从建国后,我们挖掘的明朝定陵地宫说起;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等六人向国务院请示,要挖掘明十三陵的长陵,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了。在挖掘之前,得先选个陵墓练练手,挑来选去,他们选中了定陵。


结果这一选,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定陵是明万历皇帝的陵墓,这个陵墓从它一被建成起就命运多舛,先后发生了几次大的火灾,把地上建筑烧了个精光,这回地宫又碰到了郭沫若,也难于幸免了。

郭沫若一直想挖掘武则天的墓葬,这回想先拿定陵小试牛刀一下,如果发掘成功,再向最终目标下手。就这样,考古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定陵被打开了,里面发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包括珍贵的金、银、玉、瓷器等器皿,还有一些精美绝伦的丝织品,那些丝织品就像新的一样鲜艳无比。


但是,由于当时考古队极度缺乏经验,同时,也没有保存文物的有效手段,这些终年深埋地下的文物一见到氧气被迅速氧化,毁坏,着实让人心痛。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定陵没有被妥善保护,陵墓被毁坏的破败不堪。

面对此种情况,周恩来总理发话,如果没有完备的保存文物的技术手段,不再挖掘帝王陵墓。这也是我国至今未曾挖掘秦始皇陵的原因之一。

秦始皇陵面积广阔,结构复杂,挖掘难度大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他死后,葬在陕西省西安市的骊山北侧,陵墓规模庞大,仅陵园就占地近八平方公里,陵墓上面有巨大的封土堆,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封土堆变小了不少,即使这样,现存的封土堆也方圆12万平方米,高近90米。


秦始皇陵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为了建造这座陵墓,秦国丞相李斯亲自设计,由少府令章邯负责监督工程的进展和质量,一共征集了72万的人力,前后花费了39年才最终建成。如此大的建筑规模,鉴于现在的考古手段的限制和对文物的保护方面的考虑,大型机器设备都用不上,必须一锹一铲地进行发掘,其工程量可想而知,实在是人力难以为之。

秦始皇陵里面有大量的水银,贸然发掘对环境有影响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为了歌颂自己的功绩,彰显自己的权势,为陵墓营造了一种能装天下的宏大气势,他在陵墓中注入了大量的水银,以水银为江河湖海,陵墓顶上有用夜明珠等奇珍异宝做成的日月星辰,还有机关毒弩等防盗墓措施。


据说,陵墓里的水银挥发出来,污染了陵墓附近的土地,致使陵墓周围的石榴都带有剧毒,人吃了就会中毒而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用现代科学仪器对秦始皇陵做了遥感检测,土壤分析,在确定了地宫的位置的同时,的确发现陵墓周围的土壤里面汞含量超标。也从侧面佐证了史书的记载;因为大量汞元素的存在,贸然发掘势必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也不利于考古人员的发掘工作。

结尾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国至今没有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发掘,其实,除了那些为了保护文物和珍贵史料的抢救性发掘外,让秦始皇陵等其他一些皇帝陵寝维持现状,未必不是好事,历史早已经淹没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之中,秦始皇作为一代雄主,开辟了封建社会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建立了前无古人的雄图霸业;死者为大,让他在死后获得永久的长眠,也是很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