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华野主力北进,并非完美无缺:部队争路争房子,还不注意隐蔽

2020-08-29 17:05:02

莱芜战役之三

作者:忘情

1947年2月的山东战场上,在南线阻击战打得热火朝天的同时,华野主力正分成左、中、右三路隐蔽北上。

左路:叶飞指挥的1纵经蒙阴、安丘及费县以西,赶往洋流店以南集结;王必成指挥的6纵经费东、费北地区,赶往洋流店以北地区集结。

中路:陶勇指挥的4纵赶往司马寨山后,青石山以东,蔡庄、上温地区集结。

右路:成钧指挥的7纵经河阳马牧集,赶往司马寨山后,青石山以东之南平、北燕东西、石门、后阴及其东北地区集结。

9纵、10纵分别赶往南马地区、大张庄地区集结。

各纵队接到的命令是:昼伏夜行,务必于2月16日赶到集结地域。具体作战任务待了解情况后再确定。

华野主力掉头北上,对于华野主要负责人来说,这个决心其实下得并不容易。因为在此之前,全军把作战重心放在南线,对部队的动员教育,也是在南线予敌以重大打击;从各地来的民工和支前物资,也都源源不断地向临沂前线汇集。如今一夜之间将作战重心北移,华野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当其冲的,就是广大指战员对于调转方向,大踏步兼程北上作战没有思想准备。特别是刚刚取得鲁南大捷后,还要继续大踏步后退,许多指战员思想上不容易想通。早在部队从苏中退到苏北,从苏北退到鲁南时,这个问题就已经相当突出了。华中部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太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这样的波动,肯定会直接影响到作战。由于要隐蔽作战意图,作战计划又不宜过早传达到基层部队,华野各级干部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其次,南线、北线相距300余公里,沿途大多为山区,道路又少又不好走。大批运至鲁南的粮草、弹药要掉头随军北运,在只有挑担、小车的落后交通工具的条件下,后勤和支前任务极其艰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虽然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和诸多欺骗手段,但20余万大军及几十万民工北上,要完全不暴露行踪是极其困难的。如果蒋军侦悉华野主力动向,北线李仙洲集团迅速收缩或逃跑,使得华野主力扑空,而留置南线的华野阻击部队无论如何也无法确保临沂不失。万一出现这种两头落空的最坏局面,华野及整个山东根据地的军民士气将受到极大打击,影响极其巨大,后果极为严重。华野全军也将处于敌南北夹击的危险境地。这个责任委实重大,陈毅、粟裕不得不反复斟酌,反复权衡利弊得失。

虽然有以上困难,但也有有利的一面。因为沿途都是抗战期间创立的老根据地,群众的觉悟很高,基层组织严密。在华东局的直接领导下,依靠根据区人民的无私支援,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

北上参战的华野各主力纵队接到出动命令后,经过短暂准备,迅速向各自的预定集结地域隐蔽开进。广大指战员不畏艰苦,克服和忍受各种困难,冒着雨雪严寒,夜行晓宿,行进在道路崎岖的鲁中山区。华野政治部向各纵队发出《莱芜战役政治工作指示》,具体阐明放弃临沂,北上歼敌的重大意义,明确走路和打胜仗的关系,提出了“大量歼敌,活捉李仙洲”的口号,并且强调情况紧急,要边走边动员,边走边教育,边走边准备,严格保密,隐蔽行动目标,加强友邻团结,搞好军民关系。各部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召开干部会和连队的各种会议,向干部战士传达北上歼敌的决心,进一步学习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教育全军干部战士。

沂蒙山区山连山,道路极不好走。不少指战员脚磨破了,不能穿鞋,只好在脚上包着布片行军。有时遇到陡峭的山,战士们不得不把大炮拆散,一件件背上山去,再手拉手,一点点顺山坡往下滑。在渡沂河时,因为桥要让大炮、汽车通过,新桥又来不及架,许多部队只有趟水过河。二月寒冷,河上结着薄冰,许多指战员的脚被冻肿了,腿被划破了。有些人过河时掉了队,来不及换衣服,就穿着结冻的衣服去追赶部队。

华野主力北上的同时,山东支前委员会和华野后勤部队付出了巨大努力,重新调整和部署各项支前和战勤工作。原已集中在临沂方向的民工支前大军和大量作战物资,迅速掉头随军北运。各级组织均以支前为首要任务。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下,根据地军民齐动员,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胜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据统计,在莱芜战役期间,共有53万余民工支前,共出动小车77500余辆,大车35300余辆,担架53900余副,牛5万余头,驴19900余头,挑子12000余副。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以对解放事业和对子弟兵的极大热爱,用肩挑、畜驮和推独轮小车,把难以计数粮草、弹药及时地转运到北线。

在北上途中,华野主力得到了鲁中根据地500万人民的极为热情的关怀、支援和广大民兵的密切配合。他们在蒋军南下时,坚壁清野,不给敌人留下一粮一柴,还到处布雷,频繁破路,陷敌于极大困境。而当华野部队到来时,他们则夜以继日地为华野筹集粮草,赶制煎饼,昼夜站岗放哨,反奸防特,封锁消息,翻山越岭为部队带路。群众的全力支援,不仅使华野北上部队的后勤供应得到保障,而且使广大指战员深受鼓舞。

为保障华野主力的北上供应,地下组织也出了大力。善后救济总署烟台办事处副主任张沈川,是隐蔽战线上的一员老将。他利用职务之便,偷偷将掌握的48辆美制十轮大卡车借给胶东军区5天,解了华野支前运输的燃眉之急,堪称雪中送炭。

此次华野主力的向北转移,总体而言还是顺利的,没让蒋军过早察觉,但也并不是完美无缺。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山区道路少,通信联络不便,加之时间仓促,野司在给各部队划分进军线路时,考虑得不是特别细致,不少部队开进紊乱,行军道路交叉,大家争路走,争房子住。还有个别部队赶路心切,不注意隐蔽,坚持白天也行军,或接近敌军时向前集结过于突出,过早地暴露了部队意图。虽然这都是参谋部门的业务范围,但在战后的总结研讨会上,身为华野副司令的粟裕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显示出一代战将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