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杜聿明晚年谈孙立人,为何说他非民族英雄,而是卖主求荣的小人?

2023-08-06 16:59:22

大多数人听到孙立人的名字,都会竖起大拇指,称其一声“抗日名将”。

在率领的新38师,在滇缅战场上大放异彩,杀得日军丢盔卸甲,英勇程度,就连英军、美军见了他,都要尊称其一声“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

但就是这样一位抗日名将,在国军高层,却颇不受待见。

不仅何应钦对他颇有微词,就连蒋介石都对其恨之入骨,想要除之而后快。

在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军名将杜聿明,谈起孙立人,更是恨之入骨,晚年甚至表示:“孙立人根本谈不上民族英雄,只不过是个卖主求荣的小人罢了!”

孙立人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在国民党内部如此不受待见。

他和杜聿明之间,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恩怨呢?
1、被日军吓破胆的英军

1941年,接到英军的求助,戴安澜将军的200师立刻开赴缅甸同古,对英军展开营救。

没想到这些英军根本不当人,在200师赶到同古后,他们连招呼都没打一声,便扔下戴安澜部,跑了个无影无踪,让200师在后面替他们挡子弹。

到了1942年,英军在缅甸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国民政府组建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远征军刚到缅甸,英军指挥官亚历山大便要求他们奔赴仁安羌,解救被2000日军围困的7000英军。

对此,杜聿明断然拒绝,因为他知道英军的脾气秉性,根本没有和日军硬碰硬的打算,说是让远征军去营救,其实还是想让他们当人肉沙包,替英军挡子弹,好让他们退往印度。

就在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时,孙立人站了出来,他表示,自己愿意带一支千人小队,到仁安羌去营救英军。但英军需要答应他一个条件,便是必须在阵地坚守48小时。

这一仗,是孙立人的成名之战,他带领的小队如同天降奇兵,猛地突入日军侧翼,打得他们手忙脚乱,最终成功将7000英军解救出来,至此奠定了“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誉。

英军被解救后,指挥官亚历山大认为,此时日军的攻击重点集中在西线,因此他认为,远征军应该将主力新22师和新38师调往西线,部署在英军的侧翼。

亚历山大的目的,杜聿明一清二楚,此时英军就如同受惊的兔子,根本没想和日军打,只想着该如何往印度跑。将我军的两个主力调往西线,其目的还是替他们挡子弹。

虽然杜聿明心中一百个不愿意,但远征军总指挥罗卓英不想让双方闹得太僵,思量再三,还是同意了亚历山大的要求,将两个主力军调到西线,掩护英军撤退。

他知道英军被吓破了胆,却还是低估了他们的胆小程度。

在撤退过程中,英军为让我军掩护,竟然在过河之后,想炸掉浮桥,留我军在河对岸和日军拼命。最后还是孙立人得知消息后,拿枪指着英军指挥,才没让这种事情发生。

与此同时,日军正在策划一场大偷袭,他们派遣王牌56师团,奔袭1500公里,偷偷绕过我军阵地,打算偷袭我军大后方腊戌。

对此毫不知情的史迪威,正打算派兵前往曼德勒,和日军打一场大会战。

就在此时,杜聿明的小股部队,在腊戌附近的原始丛林中,发现了日军丢弃的装备,他立刻反应过来,敌人可能已经近在眼前。他当即表示,放弃曼德勒,将会战地点移到腊戌的前沿东枝。

就在我军为攻打曼德勒还是东枝吵得不可开交时,敌人大军已经赶到,兵锋直指东枝。

杜聿明赶紧派戴安澜200师前去支援,经过数天的拉锯战,成功夺回阵地,但一切还是太迟了。敌人的部队越来越多,如同一支尖刀般,狠狠扎向腊戌,切断了远征军的后路。

见此情形,英军当机立断,立刻提出,率领部队尽快退入印度。远征军也可以往印度撤,但必须跟在身后,当英军的人肉沙包,且进入印度前,必须放下武器,以难民的身份进入。

此时的杜聿明,已经对英军失望透顶,他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再拿士兵的生命给英军当盾牌,当即决定,率领中国远征军北上,返回云南。大军开动后,由孙立人的新38师负责殿后。

但这一安排,却遭到了孙立人的严词拒绝。

此时,日军已经切断了我军的所有北上路线,想要返回国内,就只能走野人山,那是一片覆盖数百里的原始森林,里面多毒虫猛兽,纵使国军人数众多,拥有热兵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孙立人不可能拿自己士兵的命冒险,他宁可给英军当盾牌,带新38师退到印度。

两个人谁也说不通谁,当即分道扬镳,孙立人跟着英军前往印度,而杜聿明则带领剩余的部队,一头扎进了野人山。
2、野人山

野人山地处缅甸北部,覆盖范围数百里,常年被浓雾弥漫,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原始丛林。

为了更方便行军,杜聿明特意找来两头大象在前面开路。刚上路的第一个星期,战士们并没有太多的紧张感,甚至还有说有笑的,他们认为,眼前的野人山,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丛林罢了。

但从第二个星期开始,他们便彻底笑不出来了。

野人山地处热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雨林中的气候十分湿润,入山后,战士们的衣服就没干过。难受倒是其次的,随着时间的发酵,很多战士的隐私部位开始腐烂,疾病渐渐开始在部队中蔓延。

但这依旧不是最难受的,更难受的是,他们的干粮即将被吃光了。

第一个星期,战士们还能吃随身携带的干粮,干粮吃完后,他们开始杀拖货的马匹,马匹吃光了,他们开始吃皮带、皮鞋。这些东西都吃光了,他们便再也没有能吃的东西了。

有人可能会问,原始丛林中多的是动物和果实,出去打猎和采摘不就行了?

但这样的做法是愚蠢的,原始丛林中,动物藏得都十分隐秘,还不等人靠近,就全都藏起来了。且丛林中多毒蛇、毒虫,私自出去捕猎,很有可能猎物没打到,自己倒先成了这些生物的“粮食”。

至于树上的果实,它们比野兽更加凶险,一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其中可能蕴含着剧毒。

一名战士饿极了,只是在一个类似木薯的果实上舔了一口,便舌头发紫,疼得在地上不停地打滚。至此之后,即使再饿,也没有人敢吃树上结的任何果实了。

根据杜聿明的描述,他们在野人山中吃得最多的便是猴子,这些动物好像不怕人,经常在战士们面前跳来跳去,杀掉之后,可以为战士们提供优质的蛋白质。

但“僧多粥少”,上万名远征军,即使猴子再多,也根本不够他们吃的。

一个月时间里,饿死、毒死在野人山中的战士不计其数,活下来的战士也是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的,仿佛机器人一般,只知道迈步向前,此时再也没人敢保证,自己一定能活着走出野人山。

根据幸存的老兵讲述,在野人山中,他们最怕的不是毒虫、也不是野兽,而是蚊子。

这里的蚊子可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蚊子,在湿热环境的滋养下,这些蚊子长得异常巨大,像麻雀一样,正所谓“三个蚊子一盘菜”,可见这些蚊子到底有多吓人。

他们喜欢在夜间出没,等到战士睡下后,便附在战士们身上吸血。一夜时间,它们便能将战士们全身的血液吸干。早上起来,一排看过去,昨天还好好地战友,此时全变成了面无血色的尸体。

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是战士们,就连杜聿明也差一点没走出来。

在行军的过程中,杜聿明患上十分严重的疾病,无奈,战士们只能找来担架,一路抬着杜聿明走。期间死的警卫员多达几十人,杜聿明虽然最后走出了野人山,却也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肾结核,肺病等疾病,这些病困扰了杜聿明大半生,最后还是被抓后,在功德林治好的。

据悉,杜聿明带入野人山的部队大概15000人左右,但最终走出来的,却之后3000人不到,一万多人被永远留在了山内,数量大概是死在日军枪口下的两倍。
3、恩怨

正是因为此,杜聿明恨透了孙立人。

在他看来,英军都如此对待远征军了,他还心甘情愿当英军的护盾,以难民的身份进入缅甸,这毫无疑问是“卖主求荣”的行为。

因此,在后来的战斗中,杜聿明处处针对孙立人,还将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功劳全部抹去。这也是为什么,在滇缅战争结束后,我们很少在听到孙立人事迹的原因所在。

在我看来,孙立人和杜聿明之间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想法不同罢了。

杜聿明认为,英军不可信,与其给他们当护盾,他宁愿冒死穿过野人山回国。但他怎么也想不到,野人山竟然如此凶险,让他的大半部队全部折损在里面。

孙立人则认为,即使英军不可信,为了让战士们活下去,他也不愿去冒这个险,让战士们去钻野人山。丢掉面子,总比丢掉性命要好得多,更遑论,在孙立人率领新38师进入印度时,他们并没有丢掉面子,反而因为军容整洁,被英军和美军夸赞为“英勇之师”。

怕是杜聿明见到这一幕,肠子都要悔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