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清史浅谈:大清帝国灭亡“必然”与“原因”

2020-08-24 22:22:36

引言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是以“农耕”为主,工业文明则属于西方的产物,所以对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影响有限,清朝统治者也没有认清工业文明的重要性,所以对这种外来文明一直采取保守观望的态度,也正因如此我们与工业文明失之交臂。当时清朝统治者一直秉承着“闭关锁国”的态度,认为自给自足无需外来的帮助,而且从广义上讲中国一直都属于内陆国家,对海洋霸权一直都没有太大的野心。

与欧洲相比亚洲有着天然的优势,国土面积广阔无需大规模的贸易就可以丰衣足食,而且当时的清政府国库富足人民生活无忧,再加上保守派的思想比较死板,很少会主动与外界进行了交流,自然也不会了解工业革命给西方国家带来的变化。反观当时的欧洲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工业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殖民地掠夺的大量财富,间接的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这种循环体制下欧洲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都得到了质的飞跃。此时的清朝还在自诩为天朝大国,享受着万邦朝拜的快感,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

乾隆

故步自封,安于现状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是以“农”立国,清朝自然也是如此对于海权我们并没有太多的认知。由于接触有限自然不会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此时的清朝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工业文明对这个世界的改变。即便是统治阶级也仅仅对清朝周边的国家有一点了解,但是对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完全没有认知。在乾隆当政时期就有外国传教士送来了火车模型、手枪和望远镜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发明,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其实闭关锁国并不是清朝政府的先例,只能说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朱元璋为提防沿海倭寇滋扰,曾下令实施海禁政策,虽然后续继任者有所放松,但也仅仅是开放了一个小港口。到了宋朝自宋太宗赵光义起便开始了全面海禁,清军入关基本也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做法,但是采取的政策与明朝有些相似,并没有采取全面禁海的策略,会允许一定规模的商业往来。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大,虽然有一定范围的通商,但是清朝统治者并没有认识到危机的来临,这种工业体系上的巨大代差直接导致了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结果是清朝政府被迫与西方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武器落后,外交冷淡,让西方有了可乘之机

清朝为什么会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实这种说词在我看来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很多人都知道当时清朝的GDP排名世界第一,也就是说执政者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最起码老百姓是生活在一个盛世之下,所以统治者并没有迫切的需求与外界建立沟通。

西方国家本就是以海上贸易为生,当时正在世界范围内四处扩张殖民地,所以在武器装备方面发展迅速,反观此时的清朝还处在冷兵器与热兵器交替时期,虽然清朝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军事制度,其中包括军队组成、军事训练、兵器制造、兵器配置等等,但是这些在西方的铁甲大炮面前还是不堪一击。

最为重要的欧洲国家都属于海权国家,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极为的激烈,国家之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军事发展的脚步完全是你追我赶。此时的清政府还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并没有将精力放在与西方通商往来上,对西方的一切更是知之甚少。

反倒是西方不断地有传教士来到这片东方土地,他们把大量的信息传回到了国内,对于清朝的富足和落后西方人完全是了如指掌,再加上19世纪正值西方殖民主义的鼎盛时期,清朝引起西方国家的注意也是迟早的事情。

康乾盛世时西方已经开始了“弯道超车”

西方的强大在于海上贸易的兴起,在康熙刚刚继位的时候荷兰已经因为海上贸易成为了欧洲强国,所有的欧洲国家都看到了海上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所以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诱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随之而来的就是欧洲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巨大变革。

清朝虽然没有身处变革之中,但仍然是当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无论是国库的财政储备,还是生产总值都高居世界第一,可以说当时的清朝是当之无愧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到了十八世纪清朝与西方开始出现了实力上的转变,此时的清朝无论是在政治体制还是经济发展都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期。

反观此时的欧洲无论是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双方的实力对比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清军的刀、枪、弓、矢早已不是欧洲列强火枪大炮的对手。客观的说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如果清政府进行改革,派出使团与西方建立大使级关系,中国近代的历史也许就会被改写,但是很可惜当时的执政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康乾盛世的余晖消失以后,清朝的衰落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清朝的封闭和排外

在西方列强敲开清朝国门之前,这个是一个封闭和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对外也并没有什么扩张的野心。虽然当时国力强盛但是与外界交往十分有限,虽然国力是处在世界大国的位置,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对外目标,整个国家处在一个半封闭的状态,对外部事物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由于国家可以完全的独立运行,所以很难接受外部的新鲜事物,完全没有意识到工业革命对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也没有对欧洲的整体国情加以分析。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进步需要吸收多元化的思想,中国在思想这一块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掉队,当西方出现苏格拉底的时候,我们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一众思想家,可以说这些思想家是对世界历史影响至深的一代圣人,即便是现在也深深的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但是近代的工业文明我们却与它失之交臂,这与清政府的封闭和排外有着必然的联系。国家的发展需要将更多有能力和天赋的人聚在一起,才会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国家文明,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这么做。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才和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如果信息不通畅即便是有人才也很难在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只有不断的接收新鲜事物才会迸发出更多新奇的想法,很可惜清朝统治者不仅低估了自己的对手,同样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当西方大兵压境的时候清朝统治者才真正意识到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孔子和苏格拉底

迂腐的国家制度让清朝失去了改革的动力

清朝内部虽然迂腐堕落但是并没有出现足可以撼动皇帝地位的动乱,无论是当时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之后的义和团起义,并没有对当时的皇权造成致命的冲击,而且这些起义在思想上也并没有任何的创新,由于对皇权挑战极为有限,所以清朝政府并没有对国家制度做出任何改变,皇权没有受到冲击清政府自然也不会进行自主的改革,要知道当时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可是将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再看看当时的西方世界在经济早已通过殖民主义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在政治上更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议会制和内阁制也在此时诞生,在文化领域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完全的解放,民主和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在这种国家体制下人民的思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并且为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生机。

如果把当时西方的国家制度与清朝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非常明显的优势,无论是国家的创新力还是驱动力清朝都无法与西方相抗衡。此时的清政府早已变得臃肿不堪,各个层级之间更是贪腐严重,曾经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样子,整个国家已经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清朝末期政府虽然尝试做出一些改变,但无奈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太过庞大,所谓的君主立宪制也是形同虚设,到最后不仅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引发了国内更大的动荡。

武昌起义

结束语

正所谓“盛极必衰”!清朝的覆灭其实就如同历史的车轮总是会留下这一道印记,但是历史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当年清军入关是以胜利者的身份,当初他们的八旗子弟也曾是骁勇的代表,但是入关之后的清朝并没有居安思危,总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对西方的发展选择视而不见。如果清朝统治者可以早一点觉醒,以当时清政府的财力完全可以改写中国的近代史,很可惜清政府选择了一条绝路,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