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历史的无耻与凶残: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2024-02-09 17:05:03


△故宫(紫禁城)

01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京师周宅。

“咚咚咚……”

冬日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周府家仆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仆人只得不情不愿地披上衣服,一路骂骂咧咧前去开门。

很快,仆人便火急火燎地禀报家主周奎,深更半夜到访之人竟自称是您的亲外孙、朱明太子朱慈烺!

当见到周奎后,太子当即抱住外公痛哭不已,但此时的周奎却始终面无表情,只是呆呆地立在原地。面对这个不请自来的前朝太子,糟老头子内心挂念着的可不是什么舐犊情深,而是自己一家老小的身家性命。

要是换作一年前,太子登门造访可是周奎求之不得的美事,奈何时过境迁,现如今,大明亡了,紫禁城的主人也从崇祯皇帝变成了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前朝的太子,呵呵,凤凰一旦落了架,那就连鸡都不如咯。

再加上前番大顺军逼捐助饷,周奎也惨遭严刑拷打,几乎送命,因此,出于对新政权的畏惧,周奎不得不多留几个心眼。

思虑再三之后,周奎拿定主意,遂一把推开了朱慈烺,拒绝承认这个亲外孙。

朱慈烺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亲外公竟会如此绝情,可年幼的他此时已然走投无路,只能苦苦哀求周奎收留,同时道出自己的另一个来意,希望可以见一见正在周宅养伤的妹妹长平公主。

或许是尚存一丝人性,周奎遂让侄子周铎领着朱慈烺去见长平公主。这对落难兄妹一见面便开始抱头痛哭,尽情宣泄着积压已久的悲痛情绪。

原来,北京城破之后,朱慈烺便在城中东躲西藏,偶然间听说被父皇斩断手臂的妹妹正在外公周奎家中养伤,便跌跌撞撞找到太监杨玉,求他带自己前来周宅寻亲。

这一头,兄妹情深,血浓于水;而另一头,作为亲外公的周奎却在盘算着如何解决朱慈烺这个棘手的大麻烦。

周奎又唤来侄子周铎商议对策,他的主意是太子不可久留,留下他必然是个祸患,必须将其尽快处理。

对此,周铎点头称是。

二人议定后,周奎遂命人将朱慈烺五花大绑,亲自送至官府,并口口声声道:“不论太子是真是假,我这么做都是为朝廷除去祸患。”

人伦亲情,竟至于此!

就这样,朱明太子朱慈烺还是落入了清廷的魔爪。

02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北京刑部衙门。

朱明太子朱慈烺再现京师,消息一出,满城哗然。一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甚至流传一个论调:朱家血脉尚存,大明气数未尽。

这样重大的消息自然是要上报多尔衮的,于是乎,为平息事端,安抚民心,多尔衮严令刑部彻查此案,明辨朱明太子之真伪。

随后,一大票证人粉墨登场,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最先与太子当堂对质的是一帮前明宫中的太监、护卫,这些人日夜侍奉皇室,按理说是最有发言权的。

杨玉、王德化、常进节等一众太监对太子的身份十分笃定,都说这就是太子本人,而曾经伴太子左右的锦衣卫指挥李时荫及十余名校尉更是一见朱慈烺便跪地叩首,齐呼道:“这是真太子,但愿太子没有受伤。”

然而,也有一部分“懂事”的太监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直言太子是个冒牌货。

对此,朱慈烺当场指着其中的一名太监道:“这个杨太监曾服侍过我,问他就知道了。”但杨太监立即矢口否认,慌忙解释道:“奴婢姓张,不姓杨,先前服侍太子的人不是我。”

显然,宫中侍从怕是没法审不出个所以然来,那就继续找证人。

于是,刑部又找来了外朝的一班文武大臣,命他们好好认一认这位昔日的小主子。

御史赵开心、给事中朱徽、吏部侍郎沈惟炳等前朝官员都一致认定此人正是如假包换的太子朱慈烺,就连此前负责主审此案的刑部主事钱凤览在反复推敲后也判断太子为真。此外,这些汉官还不忘劝谏清廷正视此事,给天下百姓一个满意的结果。

但前国丈周奎、大学士谢升、冯铨、洪承畴等人却对此予以反驳,纷纷表示此人非真太子,包括已降清的晋王朱审烜也认定太子为假。

刑部一番审讯,非但没弄明白前明太子的真伪,反倒将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多尔衮不得不亲自出马,意在终结此案。

大堂之上,太子朱慈烺见谢升在场,便连忙问道:“谢先生难道也不认识我了吗?”并将不久前谢升为其授业之具体细节娓娓道来。谢升听罢,先是沉默不语,后仍一口否定其太子的身份。

随后,多尔衮命人召来长平公主,请她一辩真伪,可怜这位公主再见兄长便忍不住潸然泪下,几乎就要相认。

周奎见状大惊失色,情急之下也顾不得许多,几个箭步就冲了上去,狠狠抽了外孙女一个大嘴巴子。长平公主立刻吓得不知所措,哪里还敢与兄长相认,最终只得哭着摇了摇头。

朝堂上对太子身份的争论不休迅速传遍京师,无论士绅还是百姓皆群情激愤,士人纷纷上疏怒斥谢升为禽兽,并为太子鸣不平。一位名叫杨博的平头百姓则将矛头对准周奎等人,上表痛斥周奎、周铎等构陷太子,简直就是伤天害理、卖主求荣。

更有京师百姓要求清廷安排太子与长平公主滴血验亲,如若太子为真,则清廷理应优待之。

前明太子如此强大的号召力,不由得令刚刚入主中原的清廷再一次绷紧了神经。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京师的士绅百姓并不知道,他们那一本本保全太子的奏疏,反而成了朱慈烺的催命符。

03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北京。

一则惊天的消息从刑部传出:“假太子”已被清廷秘密处死!

与此同时,一批京师官民被多尔衮从重惩处。钱凤览等十余名汉官被处死,太监杨玉、常进节以及十余名锦衣卫被斩首弃市,这些被戮之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此前均坚持认为太子为真。

而对于上疏言事的士绅百姓,多尔衮也绝不姑息,将其尽数逮拿入狱,听候发落。

大棒挥舞过后,自然也少不了丢出胡萝卜。

对一口咬定太子为假的汉官们,多尔衮不吝赏赐。清廷下诏赐谢升、冯铨、洪承畴等“各黄金二十两、白银一千两……”;另赐孙之獬等二十余人“鞍马各一匹”。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就是多尔衮的态度。

到了四月,清廷专门布告天下:经审讯,此前自称前明太子之人是个妄人,在前明袁贵妃及一众宫女现场辨认后,已判定为假。另晓谕天下,如果前明太子尚在民间,可立刻前来投靠朝廷,朝廷必将予以恩养。

为了堵住天下臣民的悠悠之口,清廷居然搬出了与周皇后及太子相熟的袁贵妃,以佐证太子为假。

然而,早在崇祯殉国当日,袁贵妃便被崇祯亲手砍死,这不明摆着糊弄傻子嘛!

京师百姓祁八等率先举起义旗,高喊“灭虏扶明救太子”的口号,发动起义,但奈何势单力薄,义兵迅速被清军扑灭。随后,孙大壮等义民继续起事,也遭到清军剿杀,在发出“太子固真,速还我太子”的疾呼后,孙大壮被清廷腰斩示众。

“假太子”死了,事端也平息了,多尔衮自以为就此掩盖了真相,但他并未意识到,袁贵妃这个Bug竟被自己人写进了《清实录》中,成了清朝制造伪证,谋害前朝太子的一大铁证。

时间又过了几百年,大清也亡了,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在编纂《清史稿》时注意到了这一Bug。

为了帮先祖擦干净屁股,这些人悄默声地打起了补丁,将“明贵妃袁氏”改成了“故明宫人”。

一个谎言,往往需要通过无数个谎言来掩盖,但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毕竟,再浓重的迷雾也必有消散的一天,终究是遮不住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