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的迎接方式,全世界绝无仅有

2023-08-09 16:59:23

1927年,在全世界的注目下,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完成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交访问。这一行动,不仅打破了僵持二十多年的中美关系,更将中美两国人民领进了新的历史纪元。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到新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心情并不轻松。

直到下机前,他仍不知道中方会以什么样的礼节来欢迎他,对于中国人民的热情,他存在着许多的想象,然而一下飞机,他就傻眼了。

没有仪仗队、没有列队欢迎仪式、甚至连红地毯也没有。

这样的安排,难道是暗示中方对自己的不欢迎吗?

见到如此冷清萧索场面,尼克松不免有些失望,然而在一侧等候的周恩来总理却眼含笑意,胸有成竹的表情仿佛表明了:对于美国总统的到来,中方已经做好了万全的迎接准备。

果不其然,超大规模的三军仪仗队很快就出场,进行了一场气势恢宏的表演,这场表演不仅震撼了全场,也打消了尼克松心头的疑虑。

历史上第一次,美国总统的访华之行就这样开始了!

尼克松的访华之行,标志着中美关系的破冰,而这样的关系转变,是中美双方都渴望看到的。毕竟在那一时期,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国际关系上的平衡。

尼克松入主白宫后,继续加紧入侵越南的行动。美军的飞机、军舰更是时常肆无忌惮地出入中国领空领海,对中国主权进行反复的挑衅和试探。

1969年3月2日,中苏之间爆发了珍宝岛战役,边境冲突日益白热化,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兄弟情谊也荡然无存。在这样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急需在尴尬的中苏和中美关系上寻求突破。


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美国也有意拉拢中国,以求孤立苏联。很快,机会就来了。

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为中美实现关系缓和提供了契机。美国队三号队员科恩一时没有分清美国队的车辆,在比赛过程中误入了中国车队。环顾车厢,他没有看到熟悉的队友,却看到了一张张陌生的具有东方特色的面孔。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出了个大乌龙,尴尬得手脚都不知道该如何放。车内的空气冷得像坚冰一样,这时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却非常热情地招呼了他:“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直是友好的,今天你到我们车上,我们大家很高兴。”

说着,还将一副绣有黄山风景画的杭州织锦送给了科恩,以表示对他的欢迎。科恩当即就被他的热情所感染,一扫原先的尴尬和郁闷,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还将一件带有和平标志的短袖衫回赠给了庄则栋。

看似只是两国运动员之间的友好问候,背后却隐含了非常深刻的政治意义。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对庄则栋表示了的行为表示了赞许,说他不仅球打得好,还很懂外交。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机会的毛主席,随即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尼克松接到电报后,欣喜若狂,立即批示加急电报给美国驻日大使:乒乓球运动员务必去北京。三天后,美国乒乓球队一行18个人,作为第一个正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代表团去了北京。

在4月14日,他们受到了周总理的热情接见,而在同一时间,美国宣布撤销已经存在了二十年的对华贸易禁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乒乓外交。很快小球的转动带动了大球,尼克松也逐渐将访华事宜提上了日程。

为了保证访华的万无一失,尼克松派出基辛格去中国,为自己打前战。

就这样,在总统的指示下,美国总统特别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于1971年7月9日秘密出访了北京,被寄予厚望的基辛格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访问,打破中美外交僵局,为总统的来访做好铺垫。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对于那时的美国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处于遥远东方的神秘国度。20年的不来往,更让这种神秘感在美国人的脑子里日益膨胀,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的准确认知和判断。

基辛格和尼克松竟然非常担心“磕头”的事。

在他们的想象中,新中国仍是那个被三跪九叩、繁文缛节束缚的传统古国,再加上历史上,中国政府的确有遣返外国使节的先例,例如在1651年,第一个到中国的俄国大使就因为不肯向顺治皇帝磕头,即刻就被送回了俄国。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让基辛格误以为自己去北京很可能要给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磕头。为此他十分为难,临行前几次同尼克松商量如何处理此事,最终也没能想出应对之策。为了避免遭遇磕头的尴尬,基辛格先是在访问巴基斯坦时突然装病,想以此来逃避第二天可能到来的磕头环节。

凌晨,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坐上了前往北京的飞机。下机后,先见到的是叶剑英,双方只是握了握手,并没有磕头仪式,但这也没有让基辛格感到轻松,他脸上紧绷的肌肉已经出卖了他内心的紧张。

下午4点,周总理前去钓鱼台国宾馆探望基辛格等人,或许是害怕要磕头,还没等周总理走到跟前,基辛格就忙不迭地把手伸了出去,周总理立刻心领神会,伸出右手和基辛格握手。

这时候基辛格才有了如释重负之感,回到美国,基辛格向尼克松报告:根本不像我们事先担心的那样。

这一重顾虑算是彻底打消了,可要想访问中国,尼克松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1917年12月24日晚,整个美国都沉浸在平安夜的祥和气氛中,但白宫却有异常情况,安保室里红灯屏屏闪烁,特勤人员即刻进行排查,发现火源就在总统家庭聚会的房间。安保人员正准备冲进去灭火时,却看见尼克松总统笑呵呵地走了出来,手里还捧着一只酒杯。

他口气轻松地说,各位实在对不起,是我们的实验搞砸了,来来来,你们也尝尝这酒,真是好喝!

原来为了顺利访问中国,尼克松正在学习品尝中国的好酒,除了尝试中国烈酒外,尼克松没事还会练习用筷子,他用右手握住两根细长的筷子,一遍一遍地尝试夹起塑料球。

时间到了1927年2月21日,尼克松终于动身前往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揭开了中美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


离开白宫前,尼克松发表了这样的讲话:

“这将是一次和平之旅,当然,我们并不幻想中国同美国之间20年的敌对情绪,将会由于我们到那里进行的一周会谈而完全消除,当我们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政府同美国政府存在巨大的分歧······”

“将来我们之间仍然存在分歧,但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是寻求某种办法,使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斗中的敌人。”

就这样,带着寻求新突破的希望,尼克松登上了前往中国的专机!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30,尼克松及其随行人员抵达北京东郊天竺机场。

在机场上等候迎接的有周总理,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郭沫若、外交部长姬鹏飞等。

下机前,尼克松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再三向身旁的随行人员交代:“你们别跟着我,晚一点再下飞机,我要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我和周恩来握手的场景。”


足见他对这次访问的重视,当然,他之所以如此在意同周恩来的握手,还因为一件令他蒙羞的往事。

1954年,美国前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失了风度,他丝毫不顾国际通行的外交礼节,在日内瓦会议上,无视周恩来朝他伸出的手,这不仅极大的伤害了中国政府的感情,更让美国政府蒙羞。

为了洗去这一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尼克松决定要在走完梯时,主动同握周恩来握手。为了确保所有人都能遵守这个规则,尼克松还特意派了一名身材高大魁梧的副官,挡住了通道,以便总统的握手设想得以完美实现。

飞机按时降落,按照原定计划,尼克松携夫人缓缓走下舷梯,主动地朝迎风等候他的周恩来伸手。双方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轻轻地摇动着,足足持续了一分多钟,无数的镜头见证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周恩来诚恳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我们已经25年没有交往了啊!”


随着这次握手,中美关系正常化帷幕就此拉开!

多年以后,尼克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对于接机场面的冷清,尼克松其实有些介意,好歹也是世界强国的领导人,怎么中国就这样敷衍自己的到来呢?正当他感到狐疑时,气势磅礴的三军仪仗队出场了,即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371个身材魁梧的士兵踏着庄重的步伐向尼克松走来,他们身穿11式军礼服,手持仪仗枪,面容庄严肃穆,身姿更是雄壮挺拔,向外宾展现了属于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在受阅过程中,这支仪仗队的表现极为出色,不仅队伍动作保持高度一致,并且每个动作都刚劲有力,不失庄重。士兵们个个目光如炬,凝视着前方,既展现了中国军人不卑不亢的从容气度,也展示了军人的坚韧不拔、刚毅顽强的个性。

在看完仪仗队的表演后,尼克松也忍不住发生这样的感叹,中国这支仪仗队是我看到过最出色的一支。之所以他们能够有如此出色的表现,是因为前期进行了严格训练。

确认了尼克松到访的时间后,周恩来花费了很大精力,直接领导和部署接待尼克松的各项工作。

毕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第一次接待美国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礼宾礼仪、安全保密、宣传教育、新闻报道等工作不能忽视,任何微小的错漏或疏忽,都有可能对中国造成极为不利的国际影响。

为此,周恩来确定了接待总方针,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以礼待人,不强加于人。

不冷不热指的就是中国不必对美国过分热情,也不能过分冷淡。

这主要是根据当时的中美关系所决定的,中国同美国并未建交,而且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若是中国过分主动,容易丢失大国尊严;而过分冷淡,不利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因此,这一次国家并没有组织群众前去机场对尼克松的访华之行表示热烈欢迎,而是选择以仪仗队表演来迎接他的到来。

为了让场面不显得过分冷清,仪仗队的人数也从150个增加到371之多,做这样的安排,既能显示中方对美方到来的重视和欢迎,又不至于过分热情,以至于美方错误估计中方态度。

所谓以礼相待,就是要在机场上悬挂两国国旗、党政要人,迎接在机场检阅三军仪仗队,军乐队奏两国国歌。

不卑不亢,即要求所有接待人员都需言谈举止间,必须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尊严,不自卑、不自大,既要显示作为礼仪之邦的待客热情,同时也不能表现谄媚的样子。

周总理还对参加接待工作的同志强调:

“中国是主权国家,凡事不能触犯中国主权,接待尼克松一定要秉持着无产阶级的原则、作风和严格的纪律,所有事情都有条不紊,实事求是,行不通就改正,认真办好。”

接到任务后,仪仗队马不停蹄进行研究,不组织群众欢迎,意味着诺大的首都机场只有仪仗队。150人的方队变成317人,原来的排面也要从50人延长到120人,这无疑给整场表演增加了巨大难度。

仅仅是训练动作的整齐划一就已经极为不易了,还要考虑到当时的大风天气。

371人,是否能够完全清晰地听见队长的口令,准确地完成每个动作?


为了让表演达到最佳效果,仪仗队进行了数千次演练配合,终于全队都做到了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明快。除此之外,展现中国军人的精神面貌,也是训练的一大内容,怎样通过表情和眼神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新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这让仪仗队的小伙子们犯了难。

仪仗营营长周建恒,一刻不敢放松,每天都拉着士兵们锻炼表情,谁的嘴角低了、眉毛不够有精神、笑容太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经过长时间练习,士兵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精准地控制自己面部每一寸肌肉,做出最为规范的表情。

当尼克松踏着《星条旗永不落》《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从他们面前走过时,这371名训练有素的中国士兵,用炯炯的目光注视着他,眼里透着一股肃杀和庄重。这时的尼克松,才真正明白了,中国特意用这种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方式来迎接自己的用意!


当然,中方所做的细致准备还不止于此。

为了表达对尼克松夫妇到访的欢迎,毛泽东特地吩咐武艳增加了三道菜,并指定由中南海的厨师程汝明亲自操刀,做好后送到他们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

这三道菜分别是烧划水、鱼翅仔鸡和牛排。

安排这三道菜,有什么深意呢?

要知道,烧划水这道菜并不适合出现在西方领导人的午宴上,因为它是用青鱼烧制,青鱼刺多,而西方人大多不喜欢吃刺多的鱼,这不符合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偏好。

那为什么毛主席还特地吩咐要加上这道菜呢?

其实这背后另有深意。


烧划水是用青鱼的尾部作为主料,尾部是鱼身上最有力的一段,它好比鱼在水中行进时的舵和进推器,带领鱼儿快快向前游去。

而毛主席选这道菜,就是借着这一寓意,暗示中美两个大国,可以以尼克松访华为起点,一起推动两国及世界共同向前发展的可能。

其良苦用心让人叹服!

尼克松夫妇听说这三道菜是毛主席特意安排的都感到非常高兴,吃得也非常多。

为尼克松夫妇准备的接风晚宴,更是盛大异常。

2月21日当晚,中国政要及美国总统和随行人员在灯火通明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共同享有了一场盛大的宴席。当晚国宴的菜单十分丰富: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草菇盖菜,椰子蒸鸡。


一道道地道的中国美食纷纷呈上餐桌,向尼克松夫妇展示了悠远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尼克松在席间对菜色赞不绝口,尤其是鲜嫩可口的竹荪,其鲜美的口感更是引来了他的连连赞叹,就连一向挑剔的国务卿基辛格,也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特地拿出了自己珍藏三十多年的茅台酒来招待尼克松。


尽管因为身体原因,总理已经多年滴酒不沾了,然而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周恩来破例饮酒,为了友好热烈的气氛又再添上一把烈火;为了照顾美国人员不会使用筷子,中方特地准备了刀叉。

早已练习了几个月筷子的尼克松,憋不住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技术了,他用一双筷子轻松自如地穿梭于各道菜之间,不紧不慢地夹起美味佳肴,其行云流水的姿势更是得到了周恩来及中方人员的一致欣赏和赞叹!

尼克松在中国停留了整整一周,不仅同周恩来、毛泽东进行了深入会谈,还游览了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着名景点,对于中国的大好河山、秀美风光也有了深入了解。

1972年2月27日,尼克松回国前,周恩来特地设宴欢送,席间,周恩来还特意为尼克松夫人准备了一份意外的小惊喜。在宴会上,周恩来拿着熊猫牌的香烟,问尼克松夫人:“您喜欢这个吗?”

尼克松夫人笑着答道:“当然喜欢,这是熊猫,是中国才有的珍贵动物。”

周总理有些神秘地说:“那我送你一个。”

这话让尼克松夫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她疑惑地问道:“是要送我香烟吗?不好意思,我不会吸烟。”

听到这话,周总理笑了笑,直截了当地说:“不是香烟,而是一对真的国宝大熊猫。”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了尼克松夫人的一阵尖叫。

她没有想到,中国竟然真的愿意将大熊猫作为赠礼送给自己。

而周恩来的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尼克松夫妇的感谢,同时也将这场告别晚宴推向了高潮。尼克松在祝酒辞中热情洋溢地说道:“我们在这里已经一周了,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尼克松的访华行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离不开周总理的统筹安排和所有相关人员的努力协作。正是因为毛主席的深谋远虑和周总理用心良苦的安排设计,中美双方才能得以跨出最为艰难的第一步,真正开始了解对方,为构建良好中美关系打下了基础。

尼克松的访华之行,彻底改变了中美两艘大船的前行方向,如何对待中美关系,双方的态度更是有了180度的大转弯。

访华行结束之后,中美迅速打破坚冰,建立起了彼此尊重、合作的友好国际关系,为推动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