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孙继先作为指挥员,却没列入大渡河17勇士,1990年杨得志为他正名

2024-01-19 17:05:08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英雄的名字被刻录在显赫的碑文上,而有些则默默无闻地埋藏在时间的尘埃里。1990年,一段被误解和遗忘的历史即将被纠正。这是关于一个勇士,一个在红军长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却几乎被历史遗忘的英雄——孙继先。

长征前夕:孙继先的使命

1934年10月,秋风凛冽,红军长征的序幕在这荒凉的山野间缓缓拉开。孙继先,作为红1军团第1师第1团第1营营长,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前,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的脸庞被寒风吹得泛红,但眼中燃烧的是对胜利的渴望。

这一天,孙继先早早起床,凝视着手中的地图。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异常艰险,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帐篷外,清晨的雾气缭绕,士兵们正在忙碌地准备起程。孙继先深吸一口气,走出帐篷,他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士兵们的目光。

“营长,一切准备就绪。”副营长上前汇报,语气中透着一丝紧张。孙继先点了点头,他的眼神扫过每一个士兵的脸庞,心中充满了责任感。“我们要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每一步都需小心。我们不只是为了自己,还为了整个红军,为了革命的未来。”

话音刚落,营区内回荡着士兵们坚定的应诺声。孙继先转身,带头走向未知的征程。他们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红军的坚韧与不屈。日复一日,孙继先和他的部队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他们穿越密林,跨过溪流,不断地与敌军的追兵和封锁战斗。

每当夜幕降临,孙继先总是最后一个休息。他总是静静地坐在篝火旁,审视着地图,筹划着第二天的行动。他的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每一个可能的变数和策略。在一次突破敌人封锁的行动中,孙继先带领部队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主力,成功地穿越了一个重要关口。

行军间隙,他走到士兵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分享着干粮和水。“营长,我们还有多远?”一个年轻的士兵小声问道。孙继先微笑着回答:“不远了,坚持就是胜利。”

士兵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们深知,有这样一个坚毅的营长带领,无论前方路有多么艰难,他们都有信心克服。

奔赴安顺场:筹备强渡

1935年5月23日,在长征的崎岖道路上,孙继先率领的红1团终于抵达了安顺场附近,这里是大渡河的关键渡口,一道自然与人为双重阻隔的难关。孙继先站在一个高地上,眺望着眼前的大渡河,河水湍急,波涛滚滚,对岸则是敌军的据点,隐约可见敌人的哨兵在巡逻。

夜幕降临,孙继先在帐篷中召集了他的军官团队。映着帐篷内摇曳的烛光,他们围坐在一张简陋的木制桌子旁,地图铺展在桌上。孙继先的目光如炬,紧锁在那条河流的位置上。

孙继先意识到,这次突击不仅考验着勇气,更是对智谋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他走进1营2连的营地,士兵们正在紧张地整理装备,感受到了紧迫的气氛。

孙继先的目光在士兵们之间扫视,他在寻找能够胜任这次任务的勇士。他需要的不仅是勇敢,更需要智慧和冷静。终于,他选定了17名士兵,这些都是经验丰富、身手敏捷的战士。其中,连长熊尚林以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被任命为突击队长。

熊尚林,一个高大威猛的士兵,接到命令后,他的眼神立刻变得坚毅起来。“营长,我们不会让您失望。”他郑重地说。“我相信你们。”孙继先回答,语气中充满了信任。

随后,孙继先组织了一次简短而紧急的训练和策略会议。突击队的每个成员都被配备了一把大刀、一挺冲锋枪和一支短枪,此外,还有手榴弹和一些必要的工具。尽管装备简单,但足以应对紧急的战斗需要。

夜幕降临,孙继先和熊尚林站在小船旁,望着深邃的夜空和湍急的河流,他们知道,这条河不仅是自然的障碍,更是通往胜利的必经之路。由于小船的承载限制,孙继先决定分两批进行渡河行动。

“熊尚林,你带领前队,我随后跟上。”孙继先下达了最后的指令。“明白,营长。”熊尚林沉声回应,他的眼中闪烁着决战的光芒。

熊尚林率先带领8名士兵登上了小船。他们迅速而有序地展开行动,每个人的动作都经过精心的协调和训练。随着船只缓缓驶离岸边,孙继先紧紧地注视着他们,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焦虑。

等到熊尚林他们的小船在夜色中渐渐消失,孙继先开始组织第二批渡河的士兵。他们检查了装备,确认了战术,然后等待着适当的时机。此时的河面上,隐约传来了对岸敌军的巡逻声,但这并没有减弱他们前进的决心。

等待中的孙继先,心情复杂。他深知,这次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着整个渡河行动的成败。他时刻提醒自己和战士们,要保持冷静,要精准,要快速。

《战士报》上的遗憾

强渡大渡河的行动最终获得了成功,孙继先和他的勇士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之后,孙继先虽身心疲惫,但内心充满了庄重与满足。

他深知,这一胜利属于每一位参与这场战斗的红军战士,他们共同铸就了长征历史上的辉煌一页。孙继先决定在红1军团的《战士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以表彰这17名勇敢的战士。在笔下,他详细记录了渡河行动中的每一位勇士的英勇行为,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

文章中,孙继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每位战士在战斗中的表现,他们如何机智地克服困难,如何在危急时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在文章的最后,孙继先写道:“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胜利,但最光荣的是那些直接参与战斗的勇士们。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红军的骄傲。”文章中,他并未提及自己作为指挥官在战斗中的角色和贡献。

他始终坚持,作为指挥官,他的职责是指挥和组织,而真正的荣誉应该属于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战士们。

当《战士报》的编辑收到孙继先的稿件时,他们感到非常震撼和敬佩。编辑部的同志们议论纷纷,他们都知道,如果没有孙继先的英明指挥,这次行动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孙继先在文章中却完全没有提及自己,这种谦逊和无私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们。

“我们应该把营长的功绩也写进去。”一位编辑提议。然而,孙继先坚决反对:“不,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那些真正战斗在前线的勇士们。我的名字不重要。”

最终,《战士报》按照孙继先的原稿发表了这篇文章。文章发表后,在红军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士兵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这些平凡而又英勇的战士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足迹。

历史的纠正:杨得志的承诺

1979年,《星火燎原》丛书的重版引起了孙继先的关注。当他翻阅到描述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的部分时,他的眉头紧锁了起来。书中的记述与他亲身经历的历史有所出入,这让孙继先感到既愤怒又失望。对他来说,历史的真实性远比个人的名誉更为重要。

孙继先决定采取行动,他找到了杨得志,希望能够纠正这一错误。杨得志是孙继先的老战友,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人。两人在一间朴素的屋子里相见,孙继先将《星火燎原》的那一页展示给杨得志。

“看看这里,这些描述完全不符合事实。”孙继先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不满。杨得志接过书,仔细阅读了那一页,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不悦的表情。“这确实有误,我记得当时的情况不是这样的。”

“我不在乎是否被提及,但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孙继先坚定地说。“我明白,我会在我的回忆录中将这一段历史还原。”杨得志郑重承诺。

杨得志认真对待了孙继先的请求。在他随后撰写的回忆录《横戈马上》中,他详细地描述了那次强渡大渡河的真实情况。他不仅纠正了《星火燎原》中的错误,还特别提到了孙继先的指挥功绩,以及所有参与这次行动的勇士们。

几年后,杨得志有一次与孙继先的儿子孙东宁交谈。他们坐在一处静谧的公园里,杨得志叙述着当年的往事。“你父亲是英雄,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十八勇士。”杨得志语气坚定而又带着一丝激动。

孙东宁听着,眼中满是尊敬和自豪。他深知父亲的不平凡,也深感历史的重要性。“我一直为能成为孙继先的儿子而自豪。”

杨得志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孙继先英雄事迹的肯定,也是对历史真实性的维护。在杨得志的努力下,历史得以被正确地记载和传承。孙继先对此感到欣慰,他知道,真实的历史将激励着未来的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