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李鸿章最后的“卖国条约”:78岁高龄去谈判,签完2个月后亡故

2020-09-08 17:05:03

原标题:李鸿章最后的“卖国条约”:78岁高龄去谈判,签完2个月后亡故



1901年11月7日,北京此刻已是深秋时节,孤风吹散了落叶,寒霜渐渐刺骨。贤良寺内更是一派凄凉之景,花草残破,树叶飘零。而此刻在卧榻上的李鸿章就如那抓不住树枝的落叶一样,经不起轻轻的一阵风。

这位曾经呼风唤雨,权倾朝野的李中堂带着他未了的心愿走了。临走前的两行浊泪,是他对大清王朝,对自己的一生最后的告别。这个可怜的老头,直到临死前两个月还被洋人强迫着签订卖国条约,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


在周馥强说完:“公未了事,我辈可做,请公放心去。”后,他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又一行浊泪顺着眼角流下了,“啪嗒”“啪嗒”……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李鸿章的事迹,有人骂他卖国贼,也有人赞他富国强兵。功也好,过也罢,李鸿章总有一天会找到他真实的历史定位。今天我们就只看一看在李鸿章在庚子辛丑年里,也就是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时光里,为大清做了什么?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如燎原之势,迅速在整个中华大地上蔓延。整个清王朝上下,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有些人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可以 “扶保大清于不坏”,而有些人则认为义和团会激起与列强的争斗,应当予以剿灭。屋漏偏逢连夜雨,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领导核心的革命党人也在积极谋划起义,企图建立共和国。大清王朝一时间可谓是四面楚歌,危机重重。

而身为朝廷重臣、封疆大吏的李鸿章此时也陷入了为难。无论是支持哪一种决策,他都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一个大胆的构想摆到了李鸿章的面前——两广独立。不少史料中,我们能找到李鸿章这个时候的“帝王情节”或许被撩拨了起来,他真的可能想当皇帝。


这将会是一个彻底影响中国大局的决定。李鸿章的一念之差就有可能将那个时代的命运带向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他此时此刻的确是有些犹豫,因为大清要跟八国联军开战的消息让他十分慌张,他深感“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廷滑向战争的深渊而无能为力。

时局所迫,李鸿章一下子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6月18日他收到了朝廷发来的电传谕旨:李鸿章迅速来京。留给李鸿章思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革命派各方在大肆造势,希望他能够促成两广独立。

在经历了与孙中山的一系列谈判后,李鸿章思前想后,终于下定决心不能搞独立。因为这不仅会毁了他一世的忠名,也有可能将整个大清王朝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他当即给朝廷回电:“臣遵旨立即动身返京”,那一刻他有一种悬崖勒马的感觉。


终于,一封命令各地方督抚开战的电报呈到了李鸿章的桌上,他看着慈禧太后的谕旨,仰天长叹。他一向是主张“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所以当他看到这样的旨意,不禁生出无限悲凉。

这是李鸿章平生第一次向违抗旨意,他没有动身返京,而是电告他的心腹盛宣怀:“二十五(即公历6月21日)矫昭,粤断不奉,所谓乱名也。”并且他还让盛宣怀将他的意见告知同为封疆大吏的刘坤一和张之洞。


朝廷宣战的消息让他北上的步履更加缓慢,他一方面担心虽然朝廷有求和的另一手打算,但是现在整个朝堂上下都是主战派占据上风,作为一个主和派北上,无异于飞蛾扑火;另一方面,他还担心自己一走,广州境内革命势力再度兴起,两广陷入危机。

所以李鸿章在等,等慈禧太后想要真正求和,等自己重权在握,也等列强的风吹草动。

最终他等来了,慈禧改变了态度,她在对李鸿章的回电中表达了对“宣战”(加引号的缘故是因为慈禧其实并未向列强宣战,但冲突却是实在的)的歉悔之意,同时命令各地督抚“各保疆土”,然后向英、俄、日三国发出国书,乞怜求和。此时间,李鸿章也积极地摸索到了一些列强的态度,心中有了一些定数。

甲午故事


为了让李鸿章能够安心北上,朝廷也给到了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位。时隔数年,李鸿章再一次回到了这个巅峰的位置,而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不知是喜还是悲?国事衰退,满朝文武面对八国联军已经是束手无策,而他深知只能凭借这一具残躯,一张老嘴与列国周旋。而他也知道,无论议和是否成功,他都有极大可能再一次背负像《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千古骂名,但是这位“舍我其谁”的李中堂必须要去面对。

7月17日,李鸿章起身北上。临行前他请来了南海县令裴景福入见,因为他觉得自己走后需要裴景福这样有责任心,能够取信于民的地方官员来稳定局面。


他对裴景福说:“能遏内乱,何至招外晦勉之”

裴景福问他:“兵费赔款大约多少数目?”

李鸿章感慨地说:“无法预料,唯有极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已是老泪纵横。此时的李鸿章真的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悲不能已的末路孤臣了。


经历了数月的波折和漫长等待,李鸿章终于在9月下旬到达了久违的天津。此时,这里已经不似往日的繁华,举目远眺已是山河破碎,一片狼藉。已经78岁的李鸿章看到这样悲壮的场面,不觉想要大哭一场。无论曾经多么风光无二,此时的他都显得是那么微弱和无助。

李鸿章接过直隶总督的关防印信,突然觉得如似大梦一场,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李鸿章深知这次和谈的万分艰难,所以从到达天津开始,就开始为议和做准备。他还是用自己的老办法,用“以夷制夷”的手段,制造联军之间的分歧,分化他们的步调,进而在谈判中能尽可能多的争取到一些权益。虽然最后合约落成后,中国并没有捞到多少益处,但是列强诸国的一些无理要求少了一些。

十一月初,联军向李鸿章和庆亲王提出了6项原则,这6条原则,每一条都深深地触动了国家的根本利益。李鸿章终于忍无可忍,在会议上指着列强代表的鼻子大骂:“你们是一群虎狼!你们的要求太过分,我四万万同胞也不怕流血!”


原本与李鸿章有过密约的俄国也突然出尔反尔,不愿意接受退出东三省的条件。李鸿章被俄国公使胁迫,无可奈何,一时间忧郁难堪,又染上风寒,最终病倒了。

各国一看到李鸿章病倒,怕他一病不起,没有人可以继续进行谈判,于是就稍微作出了让步,赶紧商量制定合约大纲,放弃了两个先决条件。

在马关,他用一颗子弹换回来日本的让步,这一次同样如此。

12月24日庆亲王前往西班牙使馆会见了11国公使,他们将拟定好的大纲交给庆亲王,并且希望他能赶快交给中国皇帝,快速得到答复。公使们还说:“虽然条约有些太苛刻,但中国铸成了这次大错,无可奈何。”这些公使还警告说:将来条款送到,中国政府万万不能有一字改动。他们以武力直捣西安相威胁,逼迫中国政府必须签订,显然复刻了甲午的故事。

庆亲王面对咄咄逼人的各国公使,失去了主张,他唯唯诺诺地宣称照办。回到住处,连声叹气,心想朝廷断然不会答应这样无理的要求。所以他就把大纲送到了李鸿章面前,请他拿主意。

签订条约的现场 桌子左侧居中者为李鸿章


李鸿章拿起大纲一看,眼前一黑差点昏死过去,大纲中所列12条款近乎让中国置于灭亡的边缘。他不敢私自做主,便电告朝廷:“存亡之际,间不容发,恳请皇帝和太后迅速乾断,电示遵行。”但与此同时,他又说了一番让人痛心疾首的话:“近几十年来,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去年的事变来得尤为仓促,创痛巨深,四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者可以有转机!”

李鸿章的这一番话被很多人当做出卖国家利益的论调,但是如今看来似乎他在说这些话时,也需要巨大的勇气。有着一种前路渺茫,无可奈何的绝望和悲伤,他知道那是卖国,但是在他看来已经是无路可走了。

没想到慈禧一口答应了这些大纲。后面又商讨赔款事宜,李鸿章看到那天文数字气得吐了一口鲜血。他虽然据理力争,但最终还是没能躲开强盗们的勒索。

辛丑条约签约文本


1901年9月17日,这一天成为了李鸿章最后的耻辱日。他颤颤巍巍地在条约上签下了一个“肃”字,甚至在写的过程中还涂了一次,可见其纠结。

用朝廷敕封的封号代替了他的名字,可能是他最后无声的反抗吧,也可能是他不愿意再背负骂名。但是“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千古骂名依然没有摆脱掉,可能这就是他的宿命吧。

《辛丑条约》签订后2个月,即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故,享年78岁。

李鸿章的一生虽然是饱受争议,许多政策性的失误我们必须要指出这是他的历史责任。但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做大清王朝的裱糊匠。随着李鸿章生命的终结,支撑着大清王朝的最后一口气也所剩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