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八大军区司令对调,韩先楚强烈不满,毛主席举了个例子他羞愧不已

2024-01-01 17:05:04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12月初,毛主席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那就是将全国11大军区中的8大军区司令员进行对调。

12月21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书房中接见了这八位司令员。

对于突如其来的“对调”,虽然在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将军的带头下,大家都表示同意,但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将军却表达了强烈的不解和不满。

对此,毛主席并没有发怒,而是给他举了一个例子。

听罢,韩先楚将军羞愧不已,遂坚决执行了中央军委的命令,远赴兰州军区上任。

那么,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毛主席做出对调司令员的决策?

毛主席又是用什么例子说服了韩先楚将军?

最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工作进展得如何呢?

决策

做出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决策,毛主席主要出于两大原因。

这一个原因是和林彪有着莫大的干系。

林彪自井冈山时期起,就一直跟在毛主席的身边,称得上是毛主席的爱将和亲密战友。而且,他的能征善战也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以他的资历和年纪,是不会位列十大元帅的第三位。

然而,在建国之后,林彪的思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老战友的排挤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在政治上的算计也是越来越多。

1959年9月,林彪接替彭德怀元帅,担任了国防部长,仅仅过了9天,又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开始负责军委日常的工作。

在我党的“九大”上,林彪成为毛主席的“接班人”,这点甚至被写进了《党章》。谁都不会怀疑,在毛主席千古之后,他将成为新中国的第二代领导人。

然而,也正是在“九大”之后,林彪的野心开始急剧膨胀,这让毛主席不得不对他有了一些警惕。

1969年10月,中苏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林彪“越俎代庖”,在没有向毛主席请示的情况下,便下达了“一号命令”,三北地区的我军几乎全部进入“一级战备”。

1970年发表的“八一”社论一改一直以来的表达方式,将“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句话进行了修改。

修改了哪里呢?

去掉了“毛主席和”这四字。如此,这句话的含义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社论发表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与会领导已经就这个社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周总理不得不将社论稿呈送给毛主席亲自审定。

毛主席看过之后,让汪东兴同志代为圈去了“毛主席和”这四个字,并说政治局既然已经讨论过了,自己就不看了。表面上,毛主席不动声色,但实际上,老人家已经意识到了苗头不对,并开始考虑亲自主抓部队的事了。

1971年8月到9月间,毛主席进行了“南巡”。

到长沙之后,毛主席在和华国锋等同志进行谈话时,特意让专列服务员取来一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然后,毛主席请在座的同志齐声唱了这首军歌。

当大家唱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时,老人家突然说道:“等一下,这条非常重要,只有大家步调一致,我们才能胜利。如果不一致,我们怎么能取得胜利呢?所以,这句歌词要改一下,改成‘步调不一致,一定要失败’!”

8月28日,在接见广东的刘兴元、丁盛和广西的韦国清几位同志时,毛主席对他们说道:“我已经很久没有管部队的工作了,但现在要抓一抓了。”

8月31日,毛主席抵达南昌,在当晚与韩先楚、许世友、程世清等几位同志谈话时说道:“缔造者、领导者有很多,不是我一个人,也不是林彪一个人,我们有很多同志都领导过暴动,领导过部队。”

此后,在与武汉军区政委刘丰谈同志谈话时,毛主席说道:“我就不相信我们的部队能造反,军以下还有那么多单位,他们调不动部队干坏事。”

然后,毛主席又说:“革命胜利之后,我管部队的事少了,这是我犯的错误。我要管管部队了,难道我只能缔造,就不能指挥了吗?我不信他们能指挥解放军!”

9月12日,毛主席回到北京,再一次谈到革命胜利后,自己很少管部队的问题。

第二天,林彪出逃,摔死在蒙古。

不久之后,中央就迅速清除了林彪的党羽。在此期间,毛主席最不放心的还是部队会不会出问题。在和汪东兴同志进行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到部队也有“派”,也不纯了,几十年总有人捣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开始考虑各大军区司令员的调整问题。后来,他曾经问过小平同志的意见。他思忖一下后,将自己和毛主席的茶杯换了过来。

见此,老人家会心一笑,道:“英雄所见略同。”

好了,说完第一个原因,再说说第二个原因。

在1960年代,我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地区部署了多达百万的庞大兵力,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

特别是在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爆发后,形势更加紧张,中央领导人甚至进行了一次大疏散。面对这种危局,毛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从此,全军上下进入了高级战备状态,国家也转入了临战状态。

1973年时,全国共有11个大军区。多数军区的高级主官在一个大军区已经工作了10几年。这样的好处是将领们对自己的防区都非常熟悉,可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大战。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

那就是主官身边都是自己的老熟人、老部下。碍于袍泽之情,有些工作在推进时,不是很顺利。而且,在一个领导岗位工作的时间久了,主官们容易产生巨大的“惯性”,也就是一切都按习惯来,而创造性也就日益匮乏。这些不足将对国防事业和部队的发展造成很多消极影响。

因此,基于上述两点原因,毛主席决定对大军区司令员进行调整。

那么,毛主席的这项重大决策是如何落实的呢?

“补牙”

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书房组织了一次政治局会议,此时,老人家已经80岁,身体显得十分虚弱,但思维一如既往的敏锐。

会议刚开始,毛主席就对军委和政治局提出了批评:“主政的领导要谈政事,主军的领导要谈军事,不仅要谈军事,还要谈政事!”紧接着,领袖又说道:“政治局不谈政事,军委不谈军事,以后改正吧。要是不改,我就开会,到这开。”

面对毛主席的批评,在座的同志们是鸦雀无声,气氛略显紧张。

见此情形,毛主席缓了一下语气,换了话题,道:“我有个建议,关于军事的,那就是各大军区司令员进行一下对调。”

接着,毛主席又提议在场的政治局委员们一起唱一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于是,大家一起唱了起来: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其实,从九届二中全会后,毛主席已经不止一次在开会时,或者是在接见下级时,让大家齐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毛主席用心良苦,就是希望全党同志步调一致,在其中,尤其是政治局更要一致。

歌声停下后,毛主席说道:“一个同志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久了,是不行的。工作的时间长了,人就油了!”

在领袖看来,一位同志坐镇同一个地方20年,就会有很多消极因素出现。所以,他再次强调:“对调的事情,我思考了很多年了。”

这次政治局会议一开就是4天,核心议题就是“对调。会上,周总理和叶剑英元帅等同志发表了很多意见,大家的思想最终也形成了统一,对调的方案就此成形。

12月15日,会议结束。随即,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联名发出了绝密级通知,要求各大军区的军政主官立刻到北京报到,以参加18日召开的军委会议。

在通知的末尾,有一条特别注明,要求开会之事不能再向下级单位传达,北京会派飞机到各大军区去接主官们。

12月18日,周总理在政治局会议上,叶帅在军委会议上分别传达了领袖的重要指示,宣布了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具体安排,这也是在高级领导层进行一下“预热”。

不过,除了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同志提前被毛主席召见,从而得知对调的决策外,其他大军区主官都是在参会时才得知对调的决策。会上,已经在福州军区司令员任上兢兢业业干了13年的韩先楚将军对于对调表达了了不解和不满。

会后,毛主席得知了这个情况。

12月21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书房里接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各大军区主官。

接见开始后,毛主席先和各大军区司令员、政委逐一握手。随后,毛主席和大家谈了很多关于这次对调的安排。

其间,毛主席问韩先楚;“我的牙最近不好,医生说要补,你说,该不该补?”

韩先楚听了一愣,不知道毛主席是啥意思,便直接答道:“主席还是把牙补了好,对您的健康长寿有好处。”

毛主席听罢,笑道:“那你说该怎么补,请你给我补一下?如果你不补,那只能等牙科在一万年以后能再进步一点,可我就受了苦哟。”

这下,韩先楚明白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老人家是用“补牙”这个例子来说明部队出了问题,那就必须要立刻解决,否则,后患无穷。

这里,毛主席用了“一万年”,而老人家曾经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如此,韩先楚将军为自己的不满情绪感到羞愧万分。不过,毛主席知道这位爱将的脾气,并没有对他的情绪感到不快。

1973年12月22日,中央军事委员会正式下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调动必须在接到命令的十天内完成,并且,司令员们只能从原军区带走10名老部下,以协助自己在新军区的工作。

接令后,韩先楚等八位将军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坚决执行了命令

新岗位

命令颁布当日,李德生将军便立刻向总政进行了工作移交,随后,陪同新到任的陈锡联将军参加了北京军区的干部大会。

李德生少将

12月26日,李将军只带了一名警卫参谋和一名秘书,从北京直飞沈阳,接替陈将军的沈阳军区司令员之职。一路上,他已经开始思索如果巩固我军在东北地区的防御体系。

陈将军在陪同李将军到沈阳交接完工作后,立刻返回北京,并开始亲赴北线勘察地形,部署华北防御。

陈锡联上将

许世友将军一向以雷厉风行着称。在接到对调命令的第一时间,他就从南京直接飞往广州。在任上,他除了狠抓部队建设,还按毛主席的指示,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红楼梦》,毛主席让他看五遍。

许世友上将和毛主席

与许世友将军对调的是丁盛将军,在抵达南京后,他立刻投入工作,并在一个月内,就推行了首长值班等一系列加强战备的制度。

丁盛少将

12与23日,杨得志将军赶回济南后,立即召开了军区常委会议,并安排了交接工作。26日,他抵达武汉履新。武汉是我国腹地的关键战略交通枢纽,意义重大。所以,杨将军在上任后,便开始整军备战。

与杨将军对调的曾思玉将军在离开武汉前,发现有几件外宾送给他的礼物也在打包,准备装车。他立刻命令搬了下来,嘱咐道:“这是外国友人送给武汉军区的,不是送给我个人的。”

1973年12月26日,杨得志上将(左)与曾思玉中将(右)两位老战友在机场握手告别

抵达济南后,曾将军在狠抓部队整训的同时,把海岛防御作为战备工作的核心重点,并提出了合理的防御指导思想。10年之后,他带头打破“领导终身制”,主动“裸退”,把领导岗位让给了更年轻的将领。

皮定均将军从朝鲜回国后,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福州军区司令员。这次对调,可谓是“故地重游”,对很多情况都很熟悉。从兰州军区回到老岗位后,他以一如既往的雷霆作风,从严治军。可惜的是,在到任的3年后,将军因直升机失事而殉职。

皮定均中将

韩先楚将军在战争年代就有个响当当的外号~“旋风司令”,所以,调令一下达,他二话没说,立即举家赶赴兰州就任。

地处西北的兰州军区有800多公里的边防线,地形和气候都十分恶劣,在福州和台风搏斗了13年的韩将军到此之后,又开始和当地的“黑风”展开了较量。

1974年春节刚过,他就不顾沙尘暴和严寒,到边防线一个哨所、一个哨所地视察工作,并以大量一手资料为基础,主持完善了军区的防御体系。

韩先楚上将视察军区边境战备工作

如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工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对稳定国家局面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也为日后部队高级将领交流的制度化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尤其是八位司令员在这次“大考”面前,丝毫没有私念,而是全体步调一致地交出了一份令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这也为我军全体指战员做出了表率,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将军们不愧是毛主席的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