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他们是纯正汉族人,人口多达1亿,说正宗汉语,虽难听懂但好听

2023-12-28 17:05:06

前言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在中国人口中占比高达90%以上。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与汉民族强大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

中原地区,或者说黄河流域是汉族人的发祥地。但如今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虽然仍以汉族为主体,但纯正的汉人却真没有多少。

令人诧异的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却是纯正的汉族人,总人口超过1亿。而且他们所说的话虽然让人很难听懂,但却非常接近纯正的汉语。

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说他们才是纯正的汉族人呢?
王朝更迭与汉族人迁徙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素来安土重迁的汉民族,只要能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存,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远离故土背井离乡。

而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汉民族,种植业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中原王朝得以存续的关键。

故而任凭自然灾害如何肆虐,汉民族始终坚守在中原区域,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的迁徙。

这一点就与西方的海洋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

欧洲普遍土地贫瘠,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种植业,于是只能向海洋伸手,自然也就造成了民族的频繁迁移,进而使欧洲成为一片破碎的土地。

话又说回来,汉民族固然不会主动迁移,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关系的转变,汉族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过数次大规模迁移。

也正是因为这种迁移,让纯正的汉族人得以保留下来一部分。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所谓纯正的汉族人,最早是在秦朝时形成的。

尽管华夏族最早是在炎黄时期甚至之前形成,但一直到商周时代,中国社会要么是零散的奴隶制部落制度,要么是分裂混战的局面。

形成真正地域广袤、大一统的汉民族主体王朝,还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开始的。

不过也是从秦朝开始,汉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统一六国后,中原南部的岭南地区依然是一片蛮荒之地,这里生活着大大小小的未开化部落,被称为“百越”。

为了征服这些政权,秦始皇派出六十万大军“南征百越之地”,同时又从中原地区迁移大量女性到这里与士兵结合,并征调大量工匠携带物资赶往这里。

这六十万大军以及其他人就在岭南地区驻扎下来,此后随着秦朝的灭亡,他们也就永远留在了这里。

第二次汉族人口南迁,则是在西晋末年。

此时中原地区发生了“五胡乱华”事件,大量中原汉族人为求生计而向南方迁移,史称“衣冠南渡”。

而这些汉族人的主要落脚点,就在如今的闽粤赣等地区。

此后二百年时间里,中原地区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地区则相对稳定,故而又有大量中原汉族人向南迁移。

第三次南迁则是在唐朝中期到末年的这段时间里。

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末年又爆发黄巢大起义,这些动乱给中原地区汉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就再次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发生在南宋时期。金人覆灭北宋之后,大量中原人口向南宋迁移。

约百年之后,元朝南下,宋朝灭亡,在这一时期内又有大量汉人选择南迁,有的甚至一路迁移到了海南岛。

第五次汉人南迁是发生在明末清初。随着清军入关,许多生活在北方的汉族人为躲避兵祸而迁移到南方。

同时位于四川的农民起义政权,也在与清军的交战中导致四川人口锐减。

等到天下形势缓和,清政府发起“湖广填四川”运动,大量中原人口又迁往四川。

而这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汉人大迁徙,则与国内人口迁徙有些不同,这次主要是从国内迁往南洋。

也就是清朝后期着名的“下南洋”运动。

综合以上数次中原汉族人的大迁徙,主要都是从中原地区迁往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这种大规模的迁徙不仅促进了南方人口的增长,推动南方生产力的进步,更重要的则是让纯正汉人的文化得到了部分的延续和发展。

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的中原汉人,均被称为客家人,也就是“远来为客的人”的意思。

在客家人的文化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就有的纯正的汉人文化,且在几千年来并未与其他民族发生过大规模的融合,因此要说他们是纯正的汉人也丝毫不为过。

再反观原本中原地区的汉人,由于参与了中国古代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故而其血统早已与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在文化上也多有少数民族的影子。

他们的确也是汉族人的一部分,甚至是主体部分,但在血统上却不如客家人那般纯粹。

据统计,如今拥有客家人血统的汉族人,总人口已经超过一亿,占汉族人口总数的比例接近十分之一。

如今的客家人,已经形成了与当地民族完全不同的文化。

就单从语言上来看,尽管他们的语言有些难懂,但却更接近纯正的古音汉语,发音上也非常好听。
客家人的纯正汉语

语言是衡量彼此间是否为同一民族的标准之一,汉族则主要以汉语为第一语言。

但是,汉语在极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其发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今的汉语普通话发音,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确定下来的,至今也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然而汉语却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语言,在其千百年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对发音进行更改。

因为古代汉语发音的问题,曾经也让语言学家们非常费解。不过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历史学家们在部分古籍之中发现了古代汉语发音的一些蛛丝马迹。

而巧合的是,如今这些发音在客家人的语言体系中,也得到了部分的保留。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主要语言体系,也被成为客方言,如今是我国现代汉语中的八大方言之一。

它的影响巨大,除散布世界各地外,国内使用客家话的人数也非常多。

客家话中具有中原古音的特点,并且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词汇。随着对客家话研究的深入,几乎就可以断定客家话就是直接由古汉语演变而来。

比如客家方言中第一人称“我”的代称“亻厓(ngai)”就脱胎于与古汉语第一人称的“吾(nga)”;而第二人称“伲”则与古汉语中的二人称“汝”类同。

由此可见客家方言的发音就引自古代汉语,并保存了许多古代中原的语音,与北方语系更是同一源头。

由于客家方言在发音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发音,故而在现代人听起来总会有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就好像在听一个人背诵古文一般。

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比较难懂,却并不觉得难听。

客家方言之所以能够保留这么多古代汉语的发音,在其背后自然有比较复杂的原因。

在文化上,早在客家人南迁时,他们就坚持保留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大家相约共同遵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

这种带有古代汉语发音的语言,也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从地理位置上看,客家人长期处于南方丘陵和山区之中。

在交通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客家人和外界交流较少,受其他语系的渗透和影响不大,因而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现象。

再者,东晋时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多为中原地区的贵族,再加上南方地区鲜有战事,十分安稳,故而更有利于这种古汉语发音遗留下来。

与语言一同遗留下来的,还有一部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且至今仍被客家人所坚持。
独特的客家人文化

西晋五胡乱华之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与融合,中原地区固有的风俗文化为之一变。

但从那时起迁往南方的客家文化却没有受到影响,加上南方深山密林交通不便,所以他们一直保留着中原旧习。

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客家人继承了古代中原汉人爱沐浴的习惯。

古代中原汉族及其现任早就有沐浴的习俗,这是一种自周礼延续下来的一种习俗,见宾客、祭祀等活动前,都要举行沐浴仪式。

客家人继承了这一中原习俗,但凡有人居住的屋舍,其中必有浴室。

另外,在饮食上客家人也保留了古代中原人爱吃狗肉的习惯。

中原人吃狗肉其实是早有传统,西晋之前的樊哙、张飞便是屠狗出身。

但随着民族融合,少数民族不吃狗肉的饮食方式逐渐影响了中原汉族,以至于后来人们不齿于将狗肉端上餐桌,这才有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

但是客家人却依然爱吃狗肉,尤其是生活在广东的客家人最为喜爱,他们将狗肉称为“香肉”,狗肉节也是客家人一项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

最后,客家人还继承了古代中原汉人崇尚教育的传统。

那些南迁的汉人始终把子弟入学求知作为第一要义,并且强调劳动致富,逐渐形成了耕读并重的风气,且这种风气一直传承至今。

在客家人聚居地,如果谁家的孩子不爱读书,则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将来也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甚至在当地还流传则着“养子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的谚语,这充分反映了客家人重视教育、望子弟求学上进的社会风尚。

除了这些之外,客家人还守望相助、崇尚节俭。

或许是在祖先们的被迫迁徙中总结的经验,客家人都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就必须要团结起来,互帮互助,共同面对重重困难。

也正是因为这样,客家人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

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红白喜事拜帖中,还继续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

在节俭方面,客家人中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

说的就是客家人习惯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外面,以旧衣服保护新衣服,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节俭。

而拥有独特文化和优良品德的客家人,在其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之中,自然少不了要出许多名人。
客家人中的榜样

客家人对男人的评判标准是固定的,即创大业、谋大事、治国平天下。

客家人经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从古至今,在客家人之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政治领域的孙中山、开国元帅朱德、民族英雄文天祥等;

文化界则有唐代诗人张九龄、中国现代史学大事陈寅恪等人。

随着客家人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不断下南洋,在这些人的后代之中也不乏出类拔萃之人。

就比如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前泰国总理他信·西那瓦等,都有着客家人的血统。

客家文化虽然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它的独特传统、优良品质以及凝聚力都深深影响和教育着如今的人们。

客家人是源于中华文化的炎黄子孙,客家文化中蕴含着强烈的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他们是纯正的汉人,更是纯正的中国人。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客家人及其客家文化,都将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向世界展示出它独有的魅力。

“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的客家精神,必将在新的时代发挥出更大的作用。